2008年爆發的湘西州非法集資事件使湘西州信用環境遭受破壞。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州信用環境的恢復與重構,促進信用環境建設與金融支持有效對接,助推民族經濟協調發展,最近,我組織調研小組就此問題展開了專題調研,調查結果如下。
一、恢復和重構社會信用環境的舉措及成效
近兩年來,全州以改善信用環境為切入點,以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為落腳點,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推動、金融合力促動、部門協作聯動、社會參與互動”的信用創建模式,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全州信貸凈投放34.65億元,同比增長27.2%,增速比全省快6.27個百分點,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位。今年上半年,我州實施和續建招商合作項目247個,到位資金41.2億元,同比增長63%。
(一)政府主導推動,提升決策力
一是建立組織帶。2010年6月4日,成立了以州長為組長、常務副州長為副組長的金融生態建設領導小組,今年5月17日,在州政府召開的金融生態建設領導小組會上,進一步調整充實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市)也成立了類似組織機構,共同推動信用環境建設。如,瀘溪縣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和企業信用促進會,全縣40家企業加入該協會。二是出臺文件引。2009年以來,州委、州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湘西州信用社會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深化信用環境建設的文件,具有極大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其中2010年4月,州委、州政府出臺了《關于切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省委書記周強對此作出重要批示。三是召開會議促。去年來,州委、州政府連續兩年組織召開規模大,規格高的全州金融工作會議。今年全州金融工作會上,銀企共簽約項目40個,簽約金額25.3億元。2009年-2010年,省、州政府連續兩年在長沙召開湘西州融資合作洽談會,簽定銀企合作項目51個,簽約金額57.87億元,獲批授信9.68億元。2010年,各縣政府相繼召開銀企洽談會,簽約項目101個,簽約金額20.27億元,獲批授信17.57億元。
(二)金融合力促動,加大推動力
一是加強征信體系建設。一方面,大力推進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全州共采集有貸款企業信用信息3379戶,采集無貸款企業信用信息903戶,采集率分別為100%和75%。另一方面,積極推廣信用報告查詢服務。去年末,州委組織部和州人事局聯合行文,要求在全州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評中查詢信用報告。為此,州人行出臺了《單位統一辦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暫行辦法》,共為全州581個單位、5087人次提供了信用報告查詢服務。今年3月3日,在全州“兩民企業”協會理事會上,56家重點企業提交了企業及高管人員的信用報告,經審核合格后才予受理貼息申請。去年來,全州累計查詢個人信用報告110999人次,查詢企業征信系統178人次,辦理“兩民企業”貸款貼息8453萬元。二是大力培植信用企業。今年3月,州人行利用“兩民企業”協會平臺,邀請湖南遠東資信評級公司老總給企業講授信用評級知識,大力推動企業外部評級。酒鬼公司、州五礦公司、瀘溪縣金旭公司成為首批外部評級試點企業。同時,選取工業基礎好、信用體系較完備的瀘溪縣武溪工業園作為湖南省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去年,該園區被授予全省產業轉移示范基地,園區企業貸款滿足率達到85%,新增貸款增速居全州第一位。園區內的藍天公司等5家企業獲得“誠信企業”稱號,鑫旭集團等成為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三是大力推廣信用評級。在積極開展外部評級的同時,大力推動金融機構內部評級授信。去年來,金融機構完成500多家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授信,對400多家企業累放貸款40多億元,另有30多家企業已納入項目儲備庫,并建立了信用客戶檔案。農村信用社為28.2萬戶農戶進行了信用評級,累放農貸38.3億元。四是積極打造金融安全區。今年5月,州政府組織對瀘溪縣申報信用縣考核驗收,在全州金融工作會議上進行表彰和授牌,實現了州級信用縣零的突破。目前,全州已評定信用鄉鎮29個,信用村119個,信用農戶28.2萬戶,信用企業15戶,州級金融安全區達標縣1個。五是發布金融生態評估報告。根據湖南大學金融管理研究中心對我州8縣市綜評估分值,結合金融安全區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現場考評情況,連續兩年在《團結報》上公開發布縣域金融生態評估報告,起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后的作用。
(三)部門協作聯動,煅就凝聚力
一是銀法聯手開展金融積案清理活動。州人民法院與金融部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和執行威懾機制,共同召開金融機構聯席會,聯合下發金融專項審判工作文件。去年來,全州人民法院共受理金融訴訟案件627件,結案569件,結案率91%,結案標的56664萬元;受理金融執行案件收案157件,結案138件,執結率88%,執結標的525858萬元;支持金融機構依法核銷不良債權3697萬元,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3.62個百分點。二是部門聯合開展清收活動。各縣市由紀委牽頭,成立清收辦公室,采取經濟、行政、紀律和法律等手段,收回行政事業單位及國家公職人員逾期貸款1600多萬元。其中,瀘溪縣收回公職人員信用卡不良透支177萬元。三是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出臺了《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工作方案》和《州直17家單位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細則》,以文件形式下發到各級各部門。州經信委據此下發了《湘西州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湘西州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四是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州銀行業協會對2家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實行制裁,有效維護了金融債權;州法院對拒不履行法定還款義務的保靖縣公路局和鳳凰縣農業局在《團結報》上發布限制高消費令,公開暴光;吉首市公安局嚴厲打擊銀行卡犯罪,破獲一起80多萬元的銀行卡詐騙案;龍山縣銀法聯手嚴懲“老賴”,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四)社會參與互動,彰顯蝶變力
州人大把信用環境建設納入監督范圍,每年“兩會”期間都能收到信用環境建設方面的提案;湘西電視臺以“搭建信用平臺,優化信用環境”為主題,宣傳信用知識,營造輿論氛圍;瀘溪縣團委與縣五中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增強中學生信用意識;保靖縣財政撥付專款支持相關部門開展誠信宣傳活動,成效顯著。
二、我州信用環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金融運行環境:效率偏低與信用風險并存
一是金融創安進展緩慢。全州信用鄉鎮創建率最低的為11.1%;信用農戶評級率最低為27.21%;信用企業、信用社區評級面普遍偏低,創建工作滯后。目前,全州沒有一個省級金融安全區達標縣,信用創建層次遠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低。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兩張皮”現象,缺乏有效對接機制,信貸投入少,存貸比例低。我州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9%,而信貸總量僅占1.4%;存貸比例只相當全省平均水平的65%,不良貸款占比卻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與同屬武陵山區的其他地、市、州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三是信用評級標準不一。各金融機構對企業評級存在各自為政的現狀,沒有統一標準。全州沒有一家省級以上信用評級公司,外部評級結果也很難推開。四是農村信用環境相對滯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農業保險覆蓋面低;個別鄉鎮還存在金融服務盲點,龍山、瀘溪等縣個別鄉鎮一度出現暴力逼貸和無理纏貸現象。五是個別農村信用社存在風險隱患。有的信用聯社不良貸款率、流動性比率、單一客戶信貸集中度、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等經營性指標與標準值存在差距;個別分社內控制度執行不嚴,曾經發生經濟案件。
(二)社會信用環境:引導不力與信用意識扭曲
一是民間借貸規模呈現擴大態勢。地下錢莊、私人典當日趨活躍,特別是在民營經濟發展較快的花垣和龍山縣,表現得較為突出,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管理,可能引發局部或區域性信用風險。二是信用中介短缺。全州正常營業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僅3家,會計師事務所4家,房地產評估公司2家,土地評估機構1家,機動車鑒定評估公司1家,遠不能滿足信用市場發展需求。三是失信懲戒機制落實不力。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僅在州直17家單位中推行,信用報告還沒有得到廣泛推廣運用,市場主體的失信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打擊和懲戒。四是社會公眾信用意識淡薄。一些個體戶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責任和自身的德行。據對大學生助學貸款情況調查,有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沒有按時還貸,造成不良信用記錄。
(三)行政環境層面:制度滯后與行為失信并存
一方面,國家沒有出臺完整的規范信用行為的法律、法規;我州也沒有一個相關的法規和條例,在政策和操作層面,缺乏認同度。另一方面,行政職能沒有理順,在某些行業和領域存在亂作為現象。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及國家公職人員拖欠銀行貸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公信力。據調查統計,到2009年末,全州公職人員拖欠銀行貸款本金2.1億元,信用卡不良透支近900萬元(公務卡占比80%)。雖然,各縣組織清收,但效果不理想,僅收回逾期貸款本息1600多萬元,占比7.2%。去年末,組織、人事部門開展對公務員考核評獎,全州有5087人次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其中有703人次存在負面信息(不良信用記錄),占比13.2%;有171人次有不良信貸余額,占比3.36%。欠貸額最多的達50萬元。全州行政事業單位共拖欠銀行貸款本金1.4億元。
(四)司法環境層面:執法的公正性與效率性相悖
有的基層法院司法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受到影響,存在案件受理率高、結案率高與執結率低的“兩高一低”現象,“贏了官司賠了錢”的情況時有發生;依法執行效力的嚴肅性和效率性受到影響。如,貸款收不回,依法起訴還要墊付訴訟費,使“依法”變成了“無法”。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監管機制不全是基因。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風俗根深蒂固,加之國家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監管機制不健全,失信成本低,不可避免地造成違規、違約,逃債等非誠信行為發生。二是行政干預是誘因。當政府部門在制度變遷和依法行政方面權利過大,并且有時還沿襲著計劃經濟“命令”傳統時,他們的許多行為從廣義看就是對信用本身的干預,盡管他們有時是出于好意。三是道德軟約束是內因。信用本身就是道德資源。我州是少數民族集聚區,由于歷史、習俗和文化等因素影響,在道德層面還沒有通過完善的“村規民約”加以權衡和制約,進而形成道德軟約束和逆向選擇。
三、進一步優化我州信用環境的政策建議
(一)提升高度:充分認識優化信用環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要通過抓誠信教育,樹立誠信意識;抓規范,建立誠信機制;推典型,營造誠信氛圍。當前,要大力加強政務誠信,商業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以重點問題的突破帶動誠信建設的整體推進。要堅定“環境就是生產力,抓環境就是抓發展”的工作理念,樹立“處處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是投資形象”的責任意識,大力推進信用文化建設,解決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做到在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上,全局意識要強;在創新與誠信的關系上,誠信意識要強。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延伸長度:加快推進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誠信政府。政府信用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信用水平。誠信建設首先應從政府做起,努力增強政府公信力,提高公信度,使政府成為誠信社會的“定心盤”。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推動、規范、協調、監督、服務作用,推動信用資源的有機整合,消除部門壁壘,由此形成對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社會導向機制,進而形成部門聯動、綜合涵蓋、評價公開的征信服務體系。二是創建誠信企業。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我國商業史上著名的徽商、晉商都是以誠信起家的。商貿等生活服務性企業,建立行業服務公約,做到誠信服務,規范經營。各類中介機構要確保執業行為的規范和執業質量。工商等部門要逐步推進執業公示制度,堵住信息誤導、合同違約、商業欺詐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做到行政執法與經營守法雙向規范。三是培育誠信公民。大力開展“珍愛個人信用記錄”宣傳活動,爭創信用農戶、信用公民,使誠信成為一種“信用券”,用于“抵押”和“消費”;把誠信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使誠實守信滲透到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中。
(三)拓展深度:促進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支持有效對接
一是利用信用評級授信結果,指導投入。一方面,利用農戶信用評級授信結果,指導農村信用社加大農貸投入,力爭三年內,信用農戶評級面達到90%以上,授信面達到85%以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滿足率達到80%以上。另一方面,利用企業信用評級授信結果,指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投入,力爭授信企業貸款滿足率達到70%以上。二是利用金融生態環境評估結果,引導投入。利用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信用企業、信用社區評定結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資金“洼地”效應,不斷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多樣化需求。三是利用征信系統現有成果,倡導投入。三年內,力爭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入庫率達到95%以上;對無負面信息的企業,在項目招投標、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四是利用現有獎勵政策,激勵投入。對信用環境好,在招商引資和信貸投入較大的縣市,建議政府執行專項獎勵政策。
(四)加大力度: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長效機制
一是加快征信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行政處罰權與檢查權兩權分離,減少行政處罰的隨意性;要大力推行聯審聯辦、投資代辦、網上審批等新的審批服務方式,全面創建重點投資項目的綠色通道;要加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支持融資性擔保公司擴容,釋放擔保能力,放大擔保倍數。建議出臺《湘西自治州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推進金融安全區建設。全面啟動和推進八縣市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每年開展現場考評活動;組織推動沒有設立人行的吉首市、花垣縣、古丈縣召開金融工作暨銀企洽談會,促進信用環境建設與金融支持有效對接。三是加大清收力度。建議由州紀委牽頭,盡快啟動對全州行政事業單位及國家公職人員逾期貸款清收工作,力爭年內完成60%的清收任務。同時,建議出臺《湘西自治州清收國家公職人員逾期貸款管理辦法》,建立清收工作長效機制。四是整治信用環境。要進一步落實《州直17家單位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細則》,開展督查督辦,對失信行為實行“零容忍”;工商、公安等部門要嚴厲打擊商業欺詐、非法集資、信用卡詐騙、地下錢莊、私人典當等活動,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金融部門要大力開辦個人信托、委托貸款業務,把民間資本導入實體經濟,為社會閑散資金尋找出路,引導民間資本合理流動。
(課題組組長:許立新 副組長:王克練 魏怡成員:劉傳清 毛桂枝 張昌華 吳成先 謝成強 陳莉 沅殊 龍淑芝 執筆:陳莉 劉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