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浙江省內實行學分制收費制度高校的結算模式為主要分析對象,通過對不同結算模式的優劣比較,分析出社會人員產生學校亂收費或變相漲價印象的原因。通過比較分析,結合當今成熟的網絡支付技術,對學分制收費結算模式進行了優化。模式的優化,為以后結算軟件的開發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實際結算工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有利于學分制收費制度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學分制收費結算模式比較優化
在浙江省,學分制收費制度已實行多年,除個別學校外,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完成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個階段的結算。從2005年制定《浙江省普通高校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以來,各高校將逐漸進入學生畢業最后結算期。從目前的試行情況來看,不僅不少學生甚至整個社會都認為學分制收費制度是一種變相漲價的收費制度。該情況的出現除宣傳不到位外,目前的結算模式也給人產生了一些誤導。實際上,不少學校對最后的結算也帶著許多的未知。
一、浙江省學分制收費制度介紹
為推動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行為,浙江省物價局于2005年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校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指出了學分制教育制度是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基本單位,以取得最低畢業總學分作為學生畢業和獲得學位的主要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以選課為中心,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修課程,自主選擇專業及專業方向,自主安排學習進程,自主選擇教師等。
該辦法的有關學分制收費的核心內容如下:(1)學分制收費是指將原學年學費改按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兩部分計收的教育收費制度。(2)在學年學費中劃出一定比例作為學分學費,并統一規定每生每學分的最高標準;專業學費為規定的學年學費減去學分學費之差。(3)學生完成學業所繳納的專業學費、學分學費之和不高于原規定的學年學費。(4) 學分學費按學生所修每門課程規定的學分計收,專業學費按學年計收。 計費學分為四年制160學分、五年制200學分,其他學制按每學年40學分類推。學生畢業時所注冊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在計費學分以內的,按各專業最低畢業學分計收學分學費;專業最低畢業學分超出計費學分的,超出部分免收學分學費。
該辦法對學分制收費有了明顯的規定,但是在具體如何結算上并沒有作明確的規定。目前各高校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年按學年學費標準預交、畢業一次性清算、多退少補的模式(簡稱一次結算模式);另一種是每年按學年學費標準預交、逐年結算多退少補、畢業時再次清算、多退少補的模式(簡稱多次結算模式)。上述兩種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各有優劣,本文的研究意義就在于通過對兩種模式的分析比較,對其優劣有較清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對模式進行優化改進,找到一個有效減少社會負面影響的學分制收費結算模式,便于各類收費軟件開發,對收費工作有切實的指導作用,方便學分制收費制度的順利施行,最終有利于學分制教學制度改革的成功。
二、目前學分制收費結算方法的優劣比較
1、“一次結算模式”的優劣
該結算模式指學生在每個學年的開學時按學年制收費標準預繳學費,待畢業時再對其應繳及實繳費用進行一次性清算,多退少補。
該結算模式的優點在于學生未畢業前按同一標準預繳其學費,減少了教務部門對學生學分統計分析的工作量,也減少了財務部門每年對其費用的結算工作。由于學分制收費對于所有剛剛從高中走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事物,每年按同一收費標準預繳學費減少了很多向學生的解釋說明工作。
同樣,該模式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盡管各高校在開學時都把學分制教育制度及學分制收費制度作為入學教育的一部分,但由于學生對其沒有足夠的重視,必將導致學生選課無繳費意識,畢業時所選課程大部分人都無意識的超過了教學計劃規定的畢業要求的最低學分數。在畢業時學生需為此補交多修學分學費,實際上就造成了學分制收費就是變相漲價的社會印象。對于該部分學分,學生應承擔費用。如果放棄對其收費,學校對于此部分的投入對學校來說就是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就不能達到學分制教育制度所帶來的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利于學校通過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產品服務。
2、“多次結算模式”的優劣
該結算模式指學生在第一年入學時按學年制收費標準預繳其第一學年學費(即一學年的專業學費和40學分的學分學費),待第一學年結束時對其一學年所修學分數進行結算,對于超出其預繳40學分學費部分于下一學年繳費時同其下一年的預繳部分一并繳費,對于其少于其預繳40學分學費部分于一學年繳費時抵減其下學年預繳學費,即下一學年所繳費用的金額實際等于其上一學年所應繳的費用,如此逐年結算,直到其畢業時對其進行一次最終清算,并多退少補。
該結算模式同第一種結算模式相比,在學生大二繳費時,就能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其所選課程都需要付出費用。通過將結算過程的提前,明顯能讓學生明白學分制收費的機制,也更加認真對待后面的選課,而學生認真選課的態度必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將有效的改善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而選課繳費意識建立后,學生完全可將所選學分控制在畢業要求的最低學分范圍內(想加修課程的學生除外),即可達到物價局所制定的實行學分制后所繳費費用不超過學年制情況下所繳費用。該結算模式有效的將矛盾前移,并通過有效的宣傳和解釋可以將矛盾化解,學生不會因無意識的多選學分而多繳費用,學校也能有效的配置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該結算模式的不足在于將結算前移后,增加了教務部門及財務部門的工作量。
通過對上述兩種結算模式的比較分析,不難看出后一種結算模式盡管會增加一部分工作量,但是其將學校與學生間的矛盾有效的在學生畢業前進行了化解,沒有造成難以調和的矛盾(即學生要么為無意的多選課多付費用,要么學校對學生無意多選課部分不收費而浪費教學資源),所以相對而言后一種結算模式更便于學分制收費制度的推廣運用。
三、基于網絡支付平臺下的優化結算模式
上述分析可知“多次結算模式”是一種相對優異的結算模式,但其需要每個年度預收和清算,學生畢業時還需要大批量的退款或補款,無論是退款和補款都會在學生不同的繳費期給學生和社會造成學校亂收費或變相漲價的假象。同時,實際結算時,教務部門需要人為的去區分哪些學分是教學計劃超出160分學部分無須繳費,哪些是學生超計劃選課需補繳費用,這種事后的判別不僅給這生選課帶來困擾,也容易導致計算錯誤。
基于上述考慮,結合當今網絡技術及銀行支付結算技術,目前高校學分制收費結算模式可從預收制發展到實時結算的收費制度。結算模式的實時,將消除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人員對學分制收費的質疑,也有將效的方便學生無憂選課,同時也將減少了學校相關部門的工作量,切實提高學分制教育制度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實時結算的收費模式如下:
第一步:建立網上支付平臺。網絡支付平臺的建設實際上對學校而言只要專設一個收費帳戶,學生根據選課生成的訂單號通過其個人網上銀行支付款項至該帳戶,財務部門收到款項后將收款成功信息反饋到選課系統,由選課系統確認其成功選課。
第二步:學校教務部門建立包括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庫,并對其進行清晰的分類。
第三步:學校對每個專業制訂好專業培養計劃,明確畢業最低要求學分數,包括必修、選修、專業課、基礎課等最低要求做好分類和說明。
第四步:建立選課平臺。即學生確定好課程后就生成課程訂單,學生依據訂單號通過網絡支付功能進行支付費用,成功支付費用后方算選課成功,才能參加教學活動及參加考試的資格并獲得學分。
第五步:學生登錄選課系統并支付費用進行選課。專業學費部分,需要學生選課前提前支付,只有成功支付該項費用后,學生才可能預選課程。
以某校的會計專業為例,說明基于網絡支付的實時收費模式。
1、其教學培養計劃如下
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培養計劃的最低學分要求為168學分,其中8學分為免交學分學費。
2、其學年制收費標準為4400元/生·學年,即學分制收費下,其專業學費標準為1400元/生·學年,學分學費標準為75元/學分。
通過對目前學分制收費結算模式的比較分析,我們知道結算模式對于學分制教育改革有著重要影響,一個合適的預收費結算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可能出現的難以調和的矛盾,而一個實時的收費結算模式將是學分制收費結算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