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邁出了中國利率市場化具有開創意義的一步。隨后,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逐步擴大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隨著利率市場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近兩年的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利率市場化已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11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已將“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列為今年央行的主要工作之一,種種跡象表明: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開始提速。為研究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給銀行經營帶來的問題和挑戰,適時采取相應管理策略,筆者對某市轄內多家銀行機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該市轄內各銀行機構存款利率基本穩定,貸款利率競爭激烈,其中農信社貸款上浮幅度較大。利率市場化使銀行面臨期限錯配趨勢更加明顯,利率敏感性增加,銀行機構間競爭加劇,利差空間縮小,定價產品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亟需高度關注。
一、各機構存款普遍執行基準利率,貸款利率執行差異化
1、各銀行機構存款利率基本穩定,差異很小。某市轄內各銀行機構存款利率均按央行利率管理相關規定執行基準利率。雖然早在2004年10月底央行不再設定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但出于對利率政策、市場環境以及同業競爭等因素的考慮,某市轄內各銀行機構對各項存款均沒有實行利率下浮,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協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均按央行制定的各檔次基準利率執行。
2、貸款利率競爭激烈,具體規定各異。在貸款利率上,各銀行機構均按照央行和上級行的利率管理相關規定和要求,實行“上限放開、下限管理”,并嚴格執行利率下浮授權管理制度。在具體操作上,各銀行機構根據貸款產品類型、貸款期限或借款人信用等級對貸款利率進行細分。如農行分個人、法人兩類客戶實行不同幅度的利率上浮,其中個人貸款又分為個人生產經營貸款、個人消費類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實行不同利率上浮幅度,法人類客戶根據其信用等級不同實行不同利率上浮幅度;工行對六個月至一年的短期貸款利率上浮5%,對五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利率上浮3.6%;某信用聯社按照客戶貢獻度、客戶征信系統記錄、與信用社業務往來年限、在信用入股金額、抵押物的優良程度五項指標,將貸款利率分為六個不同的檔次,最高利率檔次為13.2%。
3、農村信用社貸款上浮幅度較大。調查數據顯示,農村信用社執行的貸款利率顯著高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某信用聯社的短期貸款利率為9.72%,一年期房產抵押貸款利率為13.75%,三年期及以上房產抵押貸款利率為14.47%,分別在基準利率水平上浮了75%、125%和125%。某農信社執行的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利率上浮100%,個人信用貸款利率上浮130%。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上浮100%,其他抵押貸款利率上浮110%。
4.信貸產品單一,定價方式方法創新不足。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創造了條件。商業銀行應根據不同的政策環境、信貸資金供求關系、信貸需求主體風險狀況等設計不同信貸產品,創新不同的利率定價方式,以更好地涵蓋風險溢價。但是,調查發現,政策出臺近一年來,商業銀行信貸產品創新明顯不足,與政策出臺前相比變化不大,信貸產品仍然是其主要的資產業務,而信貸產品的種類仍然是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等,利率浮動方式主要是浮動幅度固定制,而沒有利率幅度浮動類信貸產品。
二、利率市場化給銀行經營帶來多重挑戰
1、資金錯配趨勢明顯,利率敏感性增加。從2008年以來,某市存量存貸款期限結構存在錯配現象,存款短期化、貸款中長期化。截止2010年末,某市銀行機構中長期貸款較年初增加57.93億元,增幅27.18%;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較年初增加14.75億元,增幅僅7.1%,兩項相差20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增幅遠高于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從負債方分析,某市定期存款較年初增加63.17億元,增幅11.33%;活期存款較年初增加100.36億元,增幅23.19%,定期存款增幅低于活期存款增幅12個百分點。“短存長貸”趨勢明顯,利率敏感性缺口加大。
2、銀行間競爭更為充分,利差空間縮小。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深化,銀行間的競爭不斷加劇,紛紛展開各種“貸款營銷”活動,降低貸款利率無疑是爭奪客戶的最重要競爭手段。但一方面,信用等級低效益差的企業,為獲取資金維持經營以求發展,在利率上心理承受力比較高,但付息能力差,信貸風險較大,多為信貸退出對象;另一方面,大型企業集團客戶、核心客戶和優質客戶資金需求旺盛、風險小,收貸收息有保障,各行為了爭奪這類客戶,都會在利率上給予優惠,此時利率不但不能上浮還要盡可能地下浮。這將影響銀行現有的資金平衡關系和利率配比關系,利差空間也隨之縮小,進一步影響經營效益。
3、對農村信用社等中小銀行機構的利率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對國有大型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農信社等中小銀行機構在資產規模、管理制度和員工素質上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利率定價管理基礎薄弱,利率風險管控能力不強。一是科學定價的基礎不完備。定價工作缺乏系統的數據積累和支持,也缺乏對歷史數據的長期搜集和分析,與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相關的企業信用等級評估制度缺失。二是利率定價缺乏定量分析。定價主觀隨意,人為因素大,缺乏科學性。利率市場化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在積累較為完善的內部評級數據的基礎上,經過風險測算、風險分類、風險定價,對不同類別的客戶群體在信貸及其價格上實行區別對待。但目前貸款利率的確定,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缺乏科學可靠的依據,無統一標準。貸款利率具體執行水平,在資金成本、市場資金供求、貸款損失、貸款風險等可行性論證方面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如利率政策出臺后。某商業銀行在其上級行有關規定基礎上,確定AA級企業貸款利率最低上浮30%,A+級及以下企業貸款利率最低上浮70%,另一家銀行規定最低上浮幅度為80%。三是管理分工不明確。在實際操作中,聯社信貸管理部門既是貸款調查、審查、審批部門,又是利率定價部門,沒有形成合理的科學分工。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農信社等中小銀行機構在優質客戶的競爭上明顯處于劣勢,同時還面臨著民間借貸日益活躍的沖擊,市場空間受到擠壓,經營風險不斷積聚,利率風險管控能力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緩。
三、銀行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策略建議
1、轉變經營方式,加快業務轉型。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深化,銀行機構的存貸利差由于競爭加劇將會逐步收窄,追求規模擴張來增加盈利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銀行機構可能會面臨盈利大幅減少的嚴峻局面。對此,銀行機構轉變經營方式,調整業務結構已是必然選擇。銀行機構應大力發展理財服務咨詢、擔保、承諾、金融衍生品交易類等這些受利率波動影響較小且不占用或較少占用銀行自身資金的中間業務或表外業務,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各類銀行機構應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形成各自鮮明的特色,如大型銀行可利用自身的規模和技術優勢,偏重銀行卡、結算和投行等業務,中小銀行可針對農村居民、中小企業,在咨詢項目、理財產品方面進行創新,把“小銀行”做成“專業、特色、精品”銀行。
2、加強產品創新,實行差異化競爭。隨著銀行機構之間的業務競爭趨向同質化,利率市場化使銀行的議價能力將逐步降低,只有加強產品創新,提供多樣化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多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金融新業務品種,如企業購并顧問、內部資產管理、銀團貸款、融資安排、財務顧問等等,建立一系列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加以管理,按考核結果確定優先發展序列,并更新或淘汰部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新業務品種,實現新業務效益的最大化目標,滿足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中把握先機。
3、重視利率風險的分析和管理。針對利率市場化的發展需要,銀行機構要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利率風險管理部門,密切關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國際國內時事,預測利率變動趨勢,評估銀行機構承受的利率風險暴露,確定利率變動對銀行的影響程度。二是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理順審批權限和定價權限。目前,各銀行對貸款利率主要還是通過上級行定價授權,對超越權限的貸款定價采取逐級上報審批的方式,這使得了解本地企業真實情況的信貸人員無法靈活利用利率手段,根據企業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確定風險溢價。各銀行應逐步改革現行的定價授信模式,將貸款定價權和貸款權合理下放,以增強基層行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浮動利率定價依據、浮動標準,進一步加強對資金成本測算,細化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區分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風險狀況,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稱原則,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水平。
4、加快人才培養。人才的準備也是銀行機構能否成功應對利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各種管理利率風險的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需要一批具有專門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銀行機構必須有一支靠近市場、貼近客戶,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具有敏銳分析能力的專業隊伍,才能在激勵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銀行機構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和問責約束機制,充分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塑造員工的專業性,構建一支素質過硬的管理團隊和從業人員。
四、對監管方面的政策建議
監管當局應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并加快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確保銀行機構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安全穩定經營,保障存款人利益及經濟平穩發展。
1、利率市場化應循序漸進,避免“一放就亂”。監管當局應根據審慎監管的要求,“分地區、分機構、分產品”,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對達到審慎監管標準的銀行可先行給予定價權,在小范圍內進行試點,成功后由點及面進行推廣。同時,監管機構要前瞻性地制訂相關政策法規,對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擾亂價格秩序、進行不當競爭的行為給予及時的打擊和糾正,以確保利率市場化的順利進行。
2、盡快建立健全必要的配套制度。一是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建設和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的制訂,以防范市場化利率條件下儲戶面臨的金融風險和銀行面臨的擠兌風險。二是建立健全銀行間市場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 ,這樣,銀行可通過向其他機構購買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轉移信用風險,降低銀行風險資產權重,進而提高資本充足率。三是對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制訂扶植保護措施,幫助其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