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我國目前通貨膨脹日益加劇的現狀,分析了通貨膨脹的成因,指出了其危害,提出了及時調整貨幣政策,實行強農惠農政策,穩定資源性產品價格等應對措施。
關鍵詞:通貨膨脹;成因;為害;應對方法
一、引言
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一個經濟中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物價連續上漲 6個月以上,或貨幣連續貶值 6個月以上)普遍上漲,物價上漲幅度大于等于3%,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也可定義為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由于消費價格指數(CPI)是通過計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會用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變動而得的指數,因此一般用CPI來衡量通貨膨脹。當CPI 介于3%-5 %時為溫和通貨膨脹,在5%-10%之間為嚴重通貨膨脹,大于10%的則是奔騰的通貨膨脹。
近年我國的宏觀經濟呈現出GDP高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卻出現一個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通貨膨脹。2010年以來,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走高,特別是進入2011年后,CPI平均在5%以上,表現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近期人們普遍擔憂宏觀經濟是否會發生比較嚴重的通脹,本文將就我國近期的通脹的成因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預防通脹惡化的應對方法。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西方經濟學認為通貨膨脹主要有三種類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脹。當前我國出現的通脹壓力加大的原因并不是單一因素所引起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通貨膨脹。
(一)貨幣供應量
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認為在貨幣數量與物價及貨幣價值變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所決定。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上漲,而貨幣價值則隨之反比下降。根據貨幣數量論的觀點,通貨膨脹的最終原因必然是貨幣供應超過了社會的貨幣需求。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中國貨幣政策由原先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轉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資金流量過大,流動性過剩明顯。經過一個時期后,寬松貨幣政策對于物價指數的拉動作用就開始慢慢出現。伴隨著龐大的貨幣投放數量,我國的物價指數也出現了大幅的上升,通貨膨脹發生的概率大為增加。
另外,由于我國長期的貿易順差,使得外匯儲備逐年增多,導致我國的外匯占款越來越多,從2009年10月的218454億元增至2011年5月的243907億元,增長率為11.65%。外匯儲備的增加導致央行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使得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更為突出,影響偏緊貨幣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外匯儲備的高額積累也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制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第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廣泛實行,2010年11月美聯儲宣布,進一步收購6000億美元長期國債,并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利率于0-0.25% 的區間不變,歐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緊跟其后,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開始實施。此舉誘發了國際資金不斷涌入中國經濟市場的沖動,大量的國外資金進入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只要國外銀行還在蓄意的打壓資金的利率,我國將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套利資金,這就加大了通貨膨脹可能。
(二)公眾預期
預期是宏觀經濟學的范疇之一,指經濟活動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當前決策有關的經濟變量 ( 如價格、利率等 ) 在未來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經行的預測。通貨膨脹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在于導致長期通貨膨脹預期的上升,如果現時的通貨膨脹導致了長期通貨膨脹預期上升,那將具有更大風險。在通脹的產生初期,物價上升,如果進入了通脹預期的循環,無疑會加大人們的心里對通脹的預期,形成“ 預期通脹”。 通脹預期一旦形成,就會促使大眾提前盲目的消費或增加金融投資的比例,這類行為又會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目前在貨幣存量已過量累積的背景下,社會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增大了通貨膨脹的風險和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任何外生因素對物價的沖擊,都會產生較大的聯動效應。當前人們對于物價上漲的預期將增加人們的當期需求,從而成為不斷推動物價水平攀升的內在動力。通脹預期加強還會增加居民對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的需求,提高此類商品和資產的價格,社會調查資料顯示,當前社會公眾對未來發生通脹的預期相當明顯,不斷上漲的房價和金價正是這一預期的明確反映。
(三)結構性原因
經濟學家希克斯認為: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在全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下,因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上漲。部門發展結構的不協調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經濟實質,而部門間物價漲落幅度的差異程度則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房價上漲與通貨膨脹
房價與通貨膨脹是一種相互推動的關系。持續偏高的通貨膨脹促使房價暴漲。同時,房價的暴漲反過來也可能刺激通貨膨脹。房價的上漲提高了生產行業的成本,從而壓迫利潤極薄的生活必需品漲價。房價全面上漲,必然會拉高城市經營性場所的租金和人工工資,抬高了城市所有經營性場所的成本,這些抬高的成本一方面通過提高管理消化,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抬高價格”來消化,這將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
2、食品等農副產品供求引起的通貨膨脹
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食品價格出現了非常大的上漲。造成全球范圍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不僅有暫時性的,而且也有可能產生長期、持續影響的原因。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下以及政府對農業價格的長期管制,導致農產品價格長期低于其價值,因此必然存在調高農產品價格的客觀要求,從而導致結構型通貨膨脹。
3、能源價格的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基礎資源(如石油、鐵礦石、木材等)的消耗逐漸增加。當國際上這一類資源價格上升時,會帶動許多行業的工資和產品價格出現普漲,最后迫使企業提高工資,而一旦工資和物價輪漲,將引發通貨膨脹螺旋式增長。
三、通貨膨脹的為害
(一)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危害
一般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是有益的,但是高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貨膨脹一般與低增長或開放性的經濟衰退相伴隨,會給國家經濟帶來災難。Fischer(1993)發現,通貨膨脹平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會損失1/10個百分點。根據實證分析,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通常隨著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亞洲經濟危機,由于企業負有大量的短期債務,必須按極高的利率再融資,從而導致了企業大面積破產,經濟出現衰退。2011年 3月以來,CPI連續三個月超過5%,通脹對經濟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通貨膨脹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治理通貨膨脹往往會引起更多的失業,至少在短期內如此,這就是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2008年以來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采取的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是有利于促進就業的,但同時也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三)通貨膨脹加劇貧富差距
通貨膨脹使得以利潤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產成本特別是工資落后于產品價格的上升,因而利潤呈上升的趨勢 只要成本滯后于產品價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潤者就會獲得好處。通貨膨脹降低工薪階層的消費能力。在勞動市場上,工人的工資往往以工資合同的方式預先加以確定,也就是說貨幣工資的上漲往往慢于物價上漲。因此,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工人的貨幣工資沒有變動,但實際購買力卻下降了。
四、應對通貨膨脹的方法
通貨膨脹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衡,降低國內商品出口的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標準,引起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巨大的影響。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應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一)減少貨幣供應量
通過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減少市場上的流通性,并由此影響總需求供給曲線,使得均衡價格下降,從而降低通貨膨脹。針對過多的貨幣供應量,央行采用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方法來緊縮銀根。從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央行已經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2011年第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從16.5%上升到21.5%。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投資行為。但實際上,僅靠單一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對通脹及流動性的作用有限,CPI指數仍然持續增長,且股市對于加息政策反應平淡。需要同時運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加息和外匯監管等手段對通脹進行控制。
同時,在保持匯率水平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減輕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基礎貨幣過多壓力。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監測和管理,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動給國內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加強和改進外債管理,鼓勵和引導境內機構更多地使用國內資金。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機構對外金融投資。
(二)增加信息透明度
抑制通脹預期的最有效的手段是顯示當前控制通脹上升的政策效果。央行要注重通貨膨脹的防治,保持幣值穩定,在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考慮促進就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根據儲蓄流向及時預測未來通脹的變化趨勢。政府應該增加反通脹的政策透明度、經濟透明度、政治透明度、程序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進行通貨膨脹的預期管理,讓公眾對政府的反通脹政策產生信心。
(三)實行強農惠農政策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穩定糧食生產,增加重要緊缺農產品供應,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繼續實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增加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最終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產品價格,減輕通脹壓力。
(四)穩定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
美國能源信息暑(EIA)預計,2011年中國石油日需求量上升55萬桶,至944萬桶,升幅6.2%,所以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外匯儲備充裕的優勢,增加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不可再生資源產品進口,控制國內資源性產品的需求,穩定汽油等能源和資源性產品的價格。
(五)完善住房供給體系
雖然我國CPI中居住類消費不包括房地產價格,但住房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房價問題已成為最重要、最受矚目的民生問題之一,而且房價上升必然拉動水泥、鋼材、建材、家裝等上下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從而推動消費指數整體上升。因此,必須繼續加強房地產調控,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建設,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確保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資金和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申建文,王立平.結構性通貨膨脹、流動性過剩及政策應對[J]華東經濟管理,2011(1):84-87
[2]范方志.通貨膨脹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1(2):25-32
[3]李天鋒.美國二次量化寬松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國際金融,2011(2):16-19
[4]韓淑梅.我國當前就業與通貨膨脹雙重壓力的成因及對策[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10(4):31-33
[5]陳燕.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及當前中國的對策[J]亞太經濟,2010(4) :45-49
[6]唐華鑫,對預期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0(31):1-2
[7]王春英.中國通貨膨脹的分析與對策[J]科學與財富,2010(11):177-178
[8]李玉雙,陳樂一,曾阿梅.市場化進程中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1978-2008年[J]經濟問題探索, 2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