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1995-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要素和社會勞動力就業要素以及國家信息化綜合發展指數等的時間數據,通過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并導出了國內生產總值模型,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作出實證分析研究,科學分析了這些經濟增長要素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社會勞動力就業的改善,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國家信息化綜合發展,減輕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最終達到國民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國民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勞動力就業;國家信息化綜合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為6.4%,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根據世界銀行資料,折合成美元,我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86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27.2%,日本的78.6%。社會的經濟發展是各種經濟要素的共同協調促進作用導致的結果,那么,究竟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的大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值得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要素投入與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生產力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國家的經濟才會有顯著增長。而生產要素是生產力的最主要方面的體現,一般認為生產要素是由資本、勞動力及技術構成的。因此,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資本和勞動力投入量就表示著經濟的產出能力。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水平也隨之逐步改進,可見,技術水平也逐漸成為制約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要素稀缺及不能完全替代現實情況下, 經濟增長是受要素投入量及其均衡、協調關系制約的,顯然各經濟要素的投入與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許多學者在研究經濟增長時,都不可避免地研究經濟要素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基于此種背景,許多學者分別從各類經濟要素的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了探索,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文獻。
張軍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與要素投入之間的關系, 發現:在過去的10 年, 增長率似乎表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 而且要繼續維持第一個轉軌10 年的增長速度變得越來越困難[1]。周海春在研究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時, 提出了勞動力無限供給問題[2]。認為經濟潛在增長率歸根結蒂決定于三類因素:一是資本投入的增長; 二是勞動投入的增長;三是由技術進步決定的資本與勞動力利用效率的提高。梁昭在研究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時認為: 對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三個, 即制度、結構和供給因素[3] 。總而言之,這些學者,都是將研究集中在經濟要素的投入對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上,并且一致認為,經濟要素的投入量決定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學者試圖通過計量方法給中國經濟增長以解釋, 并對各要素的貢獻率的大小進行分析。但我們注意到, 在分析結果中有一點是共同的, 即中國的技術進步貢獻率不明顯。因此,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軍. 資本形成、工業化與經濟增長: 中國的轉軌特征[ J] . 經濟研究, 2002, ( 6) : 3- 13
[2] 周海春. 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J] . 管理世界, 1999, ( 3) : 24- 28.
[3] 梁昭. 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分析[ J] . 世界經濟, 2000, ( 1) : 50- 56.
[4] 邢志強, 趙秀恒. 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量化分析[ J]. 運籌與管理, 2002, ( 10): 95- 99.
[5] 張穎麗, 許正良. 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度量方法研究[ J]. 中國軟科學, 2003, ( 10) : 145- 147.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 stats. gov. 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