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湖南省的剩余勞動力的現狀、特點,結合2000~2009年的最新數據,從經濟與環境因素、制度因素、勞動力自身因素、農業生產條件因素四個方面出發,選取可能影響勞動力轉移的13個指標,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找出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顯著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影響因素 灰色關聯分析
引言
據統計,2009年,湖南省城鎮人口為2980.89萬人,農村人口為3919.31萬人。勞動力轉移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我省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長期現象,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積蓄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作為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人口大省,農村勞動力剩余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動我省經濟發展,加速我省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
勞動力能否實現順利轉移,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是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結果。但是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多以定性為主,定量分析的指標體系不夠全面。另外,對于湖南省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僅僅限于在省內轉移的情況,而忽略了轉移到外省的勞動力的影響因素。據《湖南年鑒》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湖南省勞動力轉移的趨勢是約一半人數在省內轉移,省外的主要遷入地分別是廣東、海南、福建。本文在選取指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四個省發展的綜合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通過量化四大影響因素指標,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將相應指標的關聯度計算出來,分析出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顯著性因素,并因地制宜,更好地促進勞動力的轉移。
1.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1湖南省農村勞動力現狀
根據《湖南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湖南省現有農村勞動力數量為3017.50萬人,其中轉移勞動力數量為1210.3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比重的40.11%。
2009年末湖南省農村從業人員為2759.94萬人,從行業分布來看,傳統的農林牧漁業仍是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從業人員1684.13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61.02%;非農行業中,工業的從業人員較多,占從業人員比重的13.25%。
1.2 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根據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上提供的資料顯示,湖南省農村勞動力呈現以下特點:
(一)轉移勞動力的素質有所提高。2009年,“百萬培訓工程”中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人數為61.1萬人,加強了對轉移勞動力素質的培訓。同時,外出就業勞動力中高中及大中專文化程度的人數占勞動力外出總人數的比重由2007年7.9%提高到2009年的15.3%,提高7.4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由2007年的62.6%下降到59.4%,下降3.2個百分點,表明了勞動力自身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二產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三產業人數逐步上升。2007年至2009年期間,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人數下降28.79萬人,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總人數的比重由63.8%下降為61.0%。三產業就業人數三年間增加17.89萬人,占外出就業勞動力總人數的比重由35.8%上升到37.7%,正好驗證了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互關系,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勞動力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現象。
(三)“離土離鄉”模式有所改變,省外就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湖南財政一直大力進行農村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009年,共投入11.3億元。而且各種糧食補貼、良種補貼、大型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補貼額為78.56億元,促使土地增收幅度增大,使得農民更多地選擇在省內轉移。
2.指標分析與建立模型
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眾多,由于統計資料限制等原因,本文選取十二個影響指標(2000~2009年的數據),參考盧亞麗(2005)[5]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建立以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參考數列,選取城鄉人均收入比、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相應指標作為比較數列,分析在眾多的影響湖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其影響程度最為顯著的因素。
2.1指標選取
2.2指標說明及數據來源
在經濟因素的5個指標中,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的是城鎮居民收入對勞動力轉移產生的拉力影響。二三產業產值在GDP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化的進程和所能容納的勞動力的空間大小。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是第一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的比值,反映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釋放的快慢程度。農村非農行業產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也推動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居民固定性生產原值能從一定程度上衡量農村勞動力本身的經濟情況。
一直以來,制度因素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一個很大的阻礙,制度因素指標主要包括戶籍因素、勞動就業制度等因素。本文在借鑒陳宗勝(1999)[12]、金玉國(2001)[13]基礎上,設定非國有化率,即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全部工業總產值,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在勞動力自身因素的兩個指標中,農村勞動力數量反映了勞動力數量供給的多少,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教育年限是根據劉巍(2003)[14]提出的第一種辦法,以學制年數視為受教育系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6,高中文化程度12,初中文化程度9,小學文化程度6,文盲0。從而核算出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的三個指標中,以農用機械總動力來衡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以勞均耕地面積、有效耕地面積來反映農村的基本情況。
據湖南年鑒上的統計資料顯示,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包括省內轉移和向省外轉移,而轉入的省外地主要是廣東省、海南省以及福建省。因而在上述提出的量化的指標中,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之和、非國有化率和城鎮化率的核算為該四省(包括湖南省)的平均值,從而能更準確地反映出其指標對轉移勞動力的影響程度。其中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數據的核算來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其余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年鑒、海南統計年鑒以及福建統計年鑒。
3.實證分析
將中國統計年鑒等年鑒上的數據通過計算或者直接取得,將其數據標準化,利用Excel統計分析工具,進行多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得到分析結果如下:
3.1四類影響因素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灰色關聯次序
在四大類因素中,農業生產條件因素(0.6992)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經濟因素(0.6787),制度因素(0.6441)排在第三位,排在最后的是勞動力自身因素(0.5947)。這樣的分析結果是合理的,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省,近年來,湖南省財政支出大力支持農村的發展,包括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尤其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勞動力從農業中釋放出來,促使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其次是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要求的提高促使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來提高收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到第三位,這與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的自由度不斷擴大、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寬松的發展政策是息息相關的,也反映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國情。排在最后的是勞動力自身因素,在前三的都是影響勞動力的外生因素,由此可見,對勞動力轉移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外生因素,而非內生因素。
3.2各類影響因素內部指標的灰色關聯次序
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中,其內部指標的灰色關聯次序依次是:農用機械總動力(0.8296)、勞均耕地面積(0.6592)、有效灌溉面積(0.6119),說明在農業生產條件因素中,農用機械總動力是該影響因素中的優勢因素,也是整個指標體系中的優勢因素。這反映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機械化水平的推廣和普及減輕了勞動力負擔,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極大地促進勞動力的轉移。
在經濟因素中,其灰色關聯度最高的是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0.7858),說明在經濟因素中,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最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越高,釋放的勞動力數量就越多,釋放的速度也越快,加速勞動力的轉移。同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的關聯度也很高,城鄉收入差距拉動勞動力轉向非農業,正好驗證了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
在制度因素中,城市化率(0.6596)比非國有化率(0.6286)的影響程度要大,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環境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對農村勞動力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從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
在勞動力自身因素中,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農村勞動力數量(0.5696)在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現象,湖南人口數量眾多的情況下,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0.6198),反映了勞動力的一般人力資本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但相對于外生因素而言,勞動力的內生因素的影響并不如外生因素帶來的效果強。
4.結論與政策性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各指標對勞動力轉移作用方式以及影響的關聯程度的大小,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在此提出促進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性建議。
1. 加大財政投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在農業生產技術上的支出,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水平,使得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改善,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釋放富余勞動力,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進程。
2.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容量。特別是湖南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可以吸引農村低成本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專業,優化產業結構。
3.積極發展民營經濟
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吸納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和主要載體,使之有效地吸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推動非國有化的過程,特別是發展本省的民營經濟,促使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從而減少轉移成本,促進城市化過程。
4.消除制度障礙,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從實證分析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在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過程正在淡化,歷史上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度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制度創新成為了必然。應該進行農村產權制度的創新,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保障,可以依法進行土地流轉。制度創新會促使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障礙減少,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化率提高。
5.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加大教育支出力度
勞動力素質低下,一直是阻礙勞動力流向高收益部門的限制因素。通過加大教育經費的支出力度,強化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可以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存量,提高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但是,政府應該針對相應的市場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進行針對性地培訓,使勞動力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轉移。
參考文獻:
[1]盧亞麗.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2005.
[2]陳宗勝.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1,(2):24-28.
[4]劉巍.“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種計算方法的比較[J].北京統計,2003,(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