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成為收入分配領域最突出的變化。本文通過概述我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并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改革戶籍制度,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堅持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等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在我國已經存在了多年,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轉型以及經濟階梯式的發展方式,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但是在經濟發展背后,各種社會問題也在不斷的出現,不同地區、不用職業間的經濟利益得到重新分配,社會分層顯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這已成為我國現階段城鄉收入分配中的焦點問題。
一、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變化特征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據,整理出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90年到2009年的不完全統計數據。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發展趨勢
整體上看,我國城鄉居民的總體收入正在不斷增加的,但是也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從以上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同期相比,199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10元,是同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2倍,到了2000年,雖然城鄉居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卻只有2253元,僅相當與同期城鎮居民收入的35.8%。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較2000年有了大幅的提高,達到了17175元,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雖也有增長,也提高到5153元,但是與城鎮居民收入相比卻相差甚遠,農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擴大到了3.4倍,而且還在不斷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大家所公認和有目共睹的,但是貧富差距的逐年拉大也是不假的事實。國際上一般用基尼系數來衡量收入差距,其值在0-1之間,數值越高表示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高,0.4為警戒點。結合我國多年來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分析表明,我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警戒值,并且呈上升趨勢。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尼系數一直保持在0.3-0.4的正常狀態,但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基尼系數超過了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有分析指出中國有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其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之一[5]。有數據表明,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鄉收入之比為1.5:1,而我國實際的城鄉收入之比為6倍左右,這一比例已大大超過了世界各國的水平。需要補充的是若排除城鄉居民的一般收入外,如果再加上城鎮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優惠政策,福利和醫療,以及各種保障機制,那么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將會變得更大[6]。
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現實原因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國家,雖然近年來農村人口的數量在逐年下降,但是我國農村地區依舊存在著龐大的人口基數,給農村發展帶來了很大困難。1949年新中國剛建立時,國家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由當時的內外環境和國際形勢對國家十分不利,為了使國家經濟能夠恢復,使國家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我國在國民經濟發展上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由于常年國家對農業一直投入不足,再加上我國對現有農業設施的管理和經營存在缺陷和不完善,導致我國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等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這不僅限制了大規模發展我國農業,提高農業產量,同時也加重了農民負擔,阻礙了城鄉間收入差距的縮小。
(二)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原因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不到有效的轉移,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變得非常的典型。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一直是不均衡的,國家將經濟重點放在大力發展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化工業,而在一直以來技術都十分落后的傳統農業上投入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于是在我國就出現了現代化的工業與技術落后的農業同時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實施城鄉分割的兩種戶籍制度,農村采用農村戶籍管理,城市采用城市戶籍管理[9]。這就使我國農村勞動力得不到公平公正對待,很多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格局,使得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造成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各種原因中,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一直是一個相對復雜且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是相當低的,和城市相比,我國目前針對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依舊不成體系,存在很多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10]。
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絕大多數也享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其正當的合法權利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享有。在公共服務方面,農民工的子女上學難是一個顯著的問題,很多地方沒有將農民工子女納入當地義務教育體系,加上上學所需的各種學雜費,更是加重了農民工經濟上的負擔。
(四)政策上重工輕農原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所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一直是以農支工,以鄉扶城的兩步走策略,首先重點發展城市工業化,然后再去發展農業。具體來說,國家在資金資源的投入都是偏向于城鎮發展,在農業投入上則相對較少,以延緩農業發展為代價,換取工業化的迅速建立,然后再以工業化來帶動農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城市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也使得城鄉間的差距日益拉大,特別是在居民的收入上出現了很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現象。
(五)農村勞動力自身原因
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統計[14],全國進城務工人員和在鄉鎮就業的農民工已經超過2億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農民工廣泛分布于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普遍不高,同時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技術成分低的工作,于是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
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對于我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面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們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積極應對,盡早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防止差距進一步擴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一)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從根本上縮小多年來我國所面臨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逐漸推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改善農民生活狀況,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調整,促進城鄉間的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的一體化,改變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狀,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相互促進,城鄉居民基本生活上享有同樣待遇和實惠。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計劃和目標,并且充分考慮到農村未來的發展需要,合理分配資源配置,保證農民素質的提高,確保農民收入增加。
此外,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更要突出我國大力推行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為重點的兩型社會發展目標,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發展農村產業、居住、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等, 努力實現城鄉空間資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16]。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發展格局,從根本上消除城鎮與農村的界限,立足區域空間范圍,明確城市和農村的功能定位,以大中型城市為中心,周邊小城鎮為紐帶,以農村發展為基礎,促進城鄉相互依托,互利互惠,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科學合理的布局城鄉間一、二、三產業的共同發展,實現城鄉間優勢互補,保證城鄉各項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科學引導農村居民的梯度轉移。同時,政府也要像抓城鎮工業化發展的理念來重點抓農業領域發展,用城鎮現有的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加快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二)改革戶籍制度,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政府要有切合實際的舉措,積極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逐步解除戶籍限制,使廣大農民工在進城務工時得到公平公正對待,使他們不因為戶籍原因而得不到自由遷移的權利,允許廣大農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全國各地自由選擇自己的居住和工作地點,實行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使全體公民在戶口身份上完全平等。戶籍改革能否切實推行,主要問題不在戶籍管理制度,也不在公安機關,關鍵要看相關制度、相關部門是否能配套改革。只有在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真正一視同仁,不分地區不分戶口,才能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真正意義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三)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
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發展落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時,其著眼點要放在大力提高農業產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的消耗。其次,還應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對農業企業采取扶植政策,促進我國農業早日實現現代化,大規模生產,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支柱型龍頭企業。此外,在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中,也應逐步建立保證農民收入保障機制,合理提高農產品價格。在加快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中,必須充分依靠城市強大的工業基礎,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轉變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創造有利條件。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大城鄉改革力度,消除體制性障礙,逐步形成有利于城鄉相互促進的局面,保障農村工業化的順利進行。
(四)堅持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于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有至關重要。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據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統計,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6年,比城鎮居民低3年,農村的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中人口中占75%。農村居民由于缺乏系統的生產指導和相關知識,生產效率一直低下,付出的勞動多,收獲卻很少,所以收入狀況一直難以提高,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要真正改變這種處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必須實現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由粗方式向集約式發展,這其中關鍵的一步就是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人力資本的提高對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遠遠大于物質資料及勞動力數量的提高。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大都不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以至于城鄉間的發展差距日益拉大,難以縮小,農民的收入狀況也難以改觀。因此,必須徹底轉變依靠廉價勞動力來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傳統觀念,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政府應積極開展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組織廣大農村勞動力及青少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獲得必要的職業技能和生產知識,提高農民就業及創業能力,為我國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力。此外,政府也應該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為今后農業發展和改革提供高素質后備力量。唯有這樣,才能為今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從根本上擺脫城鄉收入差距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證[18]。
(五)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面對我國廣闊的農村區域,要想改變城鄉收入差距現狀,目前國家在農村建設及農業生產上現有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引導和鼓勵我國農業逐步向著區域化,產業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全面貫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針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給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逐步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的生活狀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19]。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力度,積極推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此外,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以及農民農業生產的成本收益問題也應該的到國家的保護,已保障農民收入的切實提高。由于農村品價格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收入狀況,所以必須要穩定農產品價格或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政府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規定農產品的價格水平及其波動幅度,也可采用其他經濟手段調節農產品價格水平。所以,政府應盡快完善農村公共財政體制,使農村的公共設施普遍增加,服務農民,并將農村公共產品納入各級財政負擔的范圍。
對農業的投入可將范圍擴大到財政投入,信貸投入,以及對涉農企業的扶植方面進行,也可適當提高對農業的補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蔡文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34):27~28
[2] 李亞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20):156~159
[3] 王棟.城鄉收入差距形成機理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09,(35):12~14
[4] 歐陽志剛.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特征及其地區差異[J].三農問題研究,2009,(19):31~32
[5] 馬瑞.淺析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的原因[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3):18~21
[6] 鄭群峰.從城鄉投資差異視角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J].海南金融,2010,(3)
[7] 黃國華.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因應[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71~77
[8] 張君冠.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及其影響[J].新聞世界,2009,12~13
[9] 章海沙.從經濟危機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經貿導刊,2009,(16):39
[10] 谷軍,康琳,陳榮榮.北京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1):98~103
[11] 黃素心.城鄉收入差距與城市化進程[J].學術論壇,2009,(8):136~139
[12] 張菲,趙凱.陜西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9~53
[13] 周云波,高連水,武鵬. 我國地區收入差距的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 1985-2005[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5):38~43
[14] 戴薇.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J].三農經濟,2010,(9): 62
[15] 張習寧,關艷麗.二元經濟結構、國際貿易與城鄉收入差距[J].社會科學家,2010,(1):67~69
[16] Anderson E.Openness and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cent evidence[J].World Developmemt,2005,33(7):1045~1063
[17] Krugman,Paul R. 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