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懷柔)影視基地以“發展影視產業、建設中國影都”為宗旨,完成投資近40億元,拍攝制作影視作品1100余部,集聚影視企業300余家,實現稅收2億余元
2006年,中國(懷柔)影視基地被認定為市首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5年來,基地以“發展影視產業、建設中國影都”為宗旨,完成投資近40億元,拍攝制作影視作品1100余部,集聚影視企業300余家,實現稅收2億余元,先后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等榮譽。
一、主要做法
政府引導。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影視基地管理服務中心;成立國內首家群眾演員協會,規范群眾演員聘用及經紀中介服務。編制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概念規劃,率先啟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創建。出臺全市首個區級文化創意產業扶持政策,每年安排6000萬元,支持影視產業發展。
龍頭帶動。一是將星美影視城打造成北方最大仿明清外景拍攝基地。已建成星美酒店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占地近400畝廠區,共拍攝《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影視作品600余部。二是將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打造成全國最大、最強的影視生產基地。基地制作工藝采用全數字化和網絡化,器材配置達國際先進水平,具備80部故事片電影、100部數字電影、200部電視電影、500(部)集電視劇和動漫的年生產制作能力。先后承接《建國大業》等500余部影視作品拍攝和后期制作。三是帶動業內核心資源集聚。在星美影視城和中影基地帶動下,華誼兄弟等國內外知名影視公司實現落戶,涵蓋影視制片、前后期制作、營銷策劃等產業環節。
構建多產業格局。一是將影視產業打造為核心產業。2010年,影視產業完成投資10.5億元,占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總額的72.9%;基地年制作影視作品280部,占全國總產量近1/3。其中,票房過億的17部國產影片中,有10部出自懷柔。二是推進東方原創音樂劇生產基地建設。與美國百老匯聯合推出的首部原創音樂劇《何處尋愛》登上愛登堡國際大劇院,昆曲《紅樓夢》成功首演,正在制作百老匯音樂劇《牡丹亭》,籌拍電影版昆曲《紅樓夢》。三是打造原創藝術基地。已集聚影視、繪畫、雕塑、攝影等30余個藝術門類的1000余位藝術家。四是發展文化旅游業。推出影視角色參與等特色旅游項目,實現旅游觀光、科技推廣、影視拍攝為一體的“大影視”產業格局。
打造品牌。創建影視基地網站,搭建集展示、招商、服務于一體的網絡平臺,將懷柔影視基地打造成面向京津冀等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創辦中國(懷柔)影視文化節,先后吸引首都電視節目推介會、國際小姐全球總決賽等大型活動落戶。搶注“中國影都”品牌,完成“中國影都”等4個通用網址、8個中文域名、2個英文域名和4個國際英文域名的注冊。
二、存在的問題
產業規模偏小。與中心城區相比,懷柔區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缺乏優勢,難以吸引大項目落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項目少,且多集中在生產制作環節,對地方稅收貢獻偏小。
產業鏈不完整。懷柔影視產業主要集中在生產制作環節,缺乏影視創作、交易發行和衍生產品開發等上下游產業。
缺乏高端配套設施和服務。商務服務、住宿餐飲、教育培訓、中介服務、技術設備服務等方面不能滿足高端消費需求。
文化活動品牌影響力不夠。
三、建議
加強集聚區之間的統籌協調。發揮規劃引導作用,由市相關部門統籌協調各集聚區規劃,確定懷柔影視基地建設“中國影都”的主導定位,避免區縣同質化競爭。
將懷柔影視基地作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窗口。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建成后,懷柔影視基地將面臨由“影視產品生產基地”向“影視文化輸出基地”的轉變。建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影視基地的支持力度,將其作為與國際會都相配套的,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一個窗口進行扶持建設。
搭建面向中小型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
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政策支持力度。根據影視產業發展現狀和企業特點,建立健全土地使用、財政支持、創新激勵、風險投資激勵等優惠政策,增加專項扶持資金,調動各方力量參與龍頭企業、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四、下一步工作
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影視產業基地。以中影數字制作基地為核心,加快引進具有行業帶動性的影視項目;開展影視文化體驗游,拓展影視產業鏈條,推動影視產業圈快速形成。
推出特色活動打響“中國影都”品牌。抓住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建設機遇,培育1—2個國家級、國際級的文化品牌活動,爭取將懷柔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影視頒獎活動經常性舉辦地。
推動“中國影都”、“國際會都”、“科技新城”融合發展。加強統籌,確保以影視集聚區為核心的“中國影都”、以雁棲湖生態示范區為核心的“國際會都”、以中科院為核心的“科技新城”相互促進、科學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