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上,審議了副市長吉林代表市政府所做的關于“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2010年,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部分代表提出“推進潮白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的建議,市人大將其列為常委會領導重點督辦建議,市政府立即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前期調研。2011年,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共有5個代表團、153人次就“推進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提出7件議案,圍繞潮白河流域水源保護、水系綜合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空間規劃與建設等提出建議。
市政府接到議案后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副市長夏占義為組長的議案辦理領導小組,由安鋼副秘書長、張工主任、程靜局長任副組長,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水務局等10個委辦局及5區縣政府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統一協調議案辦理。議案辦理過程中,市人大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有力推動議案辦理。
潮白河流域涉及延慶、密云、懷柔、順義、通州等新城。其中順義、通州是規劃重點新城,是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流域內有47個鄉鎮、875個村,常住人口約100萬人,GDP為519億元,約占全市的5%。
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總投資估算為149億元,“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94億元,201i年預計完成重點治理項目15個,總投資近20億元。市人大將“推進潮白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列為2011年人大議案,是推動建立法治政府,接受人大監督的范例,也是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市委市政府9號文件,推動潮白河流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今年以來,潮白河流域各項規劃分期分批編制和發布,各項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各項任務正在逐步落實。
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標
《報告》說,根據議案要求,市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流域內污染源、河流水質、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查,編制完成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潮白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綜合規劃》及相關專業規劃,統籌確定了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水系治理、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
潮白河全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700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30%。潮白河干流境內長84公里,流域內二級以上支流40條,長約1150公里。流域內有41座水庫,占全市的48%。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平均每年向城市供水9.2億立方米。
《報告》指出潮白河流域存在的問題:一是水源地長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二是生態環境脆弱。三是防洪安全仍存隱患。
《報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是水功能。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防洪保安屏障。二是自然生態保護功能,是城市東部發展帶的生態新區。三是城市景觀功能,是城市重要濱水形象展示區。
《報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治理目標:構建“一網、三區、多點”的流域水系,建設水資源保護體系、水生態與水資源配置體系、防洪保安體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形成“自然修復、有機調節、健康成長”的河流生態系統,服務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網:建設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健康”三位一體的流域水系生命樹網。
三區:在水庫上游山區建設生態水源保護區。在山前區建設以服務商務會議、旅游休閑度假為主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在平原區建設親水宜居、城鄉統籌的河流城市融合發展區。
多點:根據流域自然、歷史、人文、資源等條件,結合區域發展定位,在流域水系打造多處體現功能定位的重要節點。
《報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生態發展帶建設目標:在潮白河城市段構建“一河、四城、多組團”的空間布局。“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兩側濱水空間。“四城”指密云新城、懷柔新城、順義新城、通州新城,三個開敞空間穿插其中。“多組團”即構建多個功能區聯動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
治理方案、發展布局、建設任務及預期效果
《報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規劃治理方案、城鄉發展布局、建設任務及預期效果。
潮白河流域水系規劃治理方案:按照“溯源治污、深山保護、山前涵養、平原修復”的原則,通過治理,形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態的河”。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濕地修復等方面。
潮白河流域城鄉發展布局:以潮白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為基礎,加強水資源統籌利用、水生態環境修復與建設;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風貌;完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城鄉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城鄉一體化發展。將潮白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成為生態良好、功能完善、經濟繁榮、宜居和諧之區。
一是統籌資源、合理利用。結合城市開發合理進行河道地表水資源配置。二是以水為本,保護水源。潮白河流域作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給地區,水源的保護是地區發展與建設的前提。三是生態優先,治理環境。加強污水收集處理,改善水質。四是強化安全,城鄉統籌。結合村莊城鎮化相關政策的研究落實,對潮白河堤內的村莊進行規劃安排,最終實現搬遷。五是產業升級,功能整合。打造潮白河沿線具有水岸經濟特點的產業鏈,同時著力打造休閑度假、創意研發、現代服務等第三產業集群。六是提升形象,突出特色。城市段沿線新城應結合自身特點及發展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新城濱水區域,體現現代化濱水新城的風貌。七是水域交融,親水宜居。在城市段,將濱水空間與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相聯系、使城市公共活動功能向濱河靠攏,加強親水性。
潮白河流域建設任務:規劃任務是建設3大體系,實施16類工程。一是建設水資源保護體系,實施9類工程。二是建設水生態與水資源配置體系,實施5類工程。三是建設防洪保安體系,實施2類工程。
潮白河流域預期效果:一是確保了水源地水源安全。二是涵養了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回補。三是建成了有水有綠,生態良好的東部生態屏障。潮白河流域5700公里范圍內,形成有水則清、無水則綠、豐水多蓄、水少多綠的河流生態景觀,提高潮白河生態服務價值,服務東部發展帶。四是建成了完善的防洪保安體系。干、支流河道堤防全部達標。五是解決了水源區群眾飲水問題。通過建設水源保護區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每日19萬平方米。
大力推進潮白河流域治理工作
《報告》提出,深化完善綜合治理規劃,進一步細化治理目標。
一是編制堤外砂石坑整治規劃。建設綠色廊道生態修復區等,提出了治理的技術手段和工作計劃。二是編制潮白河干流休閑帶建設方案。計劃在非城鎮集中建設區的主河道兩堤以外1公里范圍內,進行集中綠化,建成4個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建設沿線多處生態綠化節點。今年安排密云、延慶彩葉樹種造林5500畝,安排延慶、密云、懷柔林木撫育過程33.6萬畝。開展密云縣“六路一口”綠化工程,打造風景優美的景觀大道,提高森林綠地的整體生態涵養功能,啟動漢石橋萬畝濕地公園建設,開展濕地公園地形整理、水生及陸生植被的種植、景觀打造、道路及配套服務設施的構建等前期基礎性工作。三是編制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規劃。通過采取措施,實現工業廢水排放穩定達標,確保飲用水源環境安全。四是編制流域非正規垃圾場治理規劃。有針對性研究技術工藝,確定治理方案,2年內完成19處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治理。
《報告》提出,加快流域綜合治理,涵養水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2011年,潮白河流域計劃重點推進項目15個,資金規模控制在20億元。一是生態治河。實現向潮白河年調水量7000萬平方米,干流水面面積增加430公頃,極大改善了潮白河水環境。正在建設延慶千家店黑白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密云水庫水源保護區九道灣流域河道綜合整理工程。順義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恢復與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開工。二是加大供水工程建設力度。三是加大了排水工程建設力度。實現了污水處理由無害化向資源化轉變。四是雨洪資源化。五是濱河森林公園建設。密云,懷柔、順義三區濱河森林公園繼續加快建設,面積3.7萬畝,治理河道長37公里,部分河段已形成景觀效果。六是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
大力推進潮白河流域管理創新
《報告》提出,探索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新機制。一是建立適應流域管理的工作機制。探索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市級統籌做好全流域的規劃編制與實施、防洪調度、水資源配置、水環境保護,分區縣做好流域內具體涉水事務的建設、運行、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穩定的水務投資機制。發揮政府在水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務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每年從市區兩級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水利建設。拓寬水利建設基金征收渠道。進一步研究從城市維護建設稅種提取一定比例資金,用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設。
三是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加強水量水質監測,建立三級指標管理,兩級達標考核的管理制度。考核結果將作為對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
《報告》提出,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一是用水總量控制。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制度,推行重大建設項目布局規劃、行業專項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新城和重點發展區域規劃時開展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按照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開展取水許可審批。在順義區試點推行節水分類分級管理,建立用水目標量化體系。對用水單位按屬地管理原則建立用水臺帳。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實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逐步降低萬元地區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實行用水定額動態管理,用水實現全面計量。對年用水5萬方以上的用戶分期分批實現在線監測。推行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建立健全高耗水項目退出機制。
三是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實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逐步提高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根據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凈化能力,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水域限制排污總量控制指標。嚴格排水許可制度,在公共排水管網未覆蓋范圍,新增建設項目要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在公共管網覆蓋的范圍內,不得設置排污口。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直接或間接向河湖、水庫排放未經處理或者經處理未達到規定排放標準的污水。
《報告》提出,加強雨洪資源的管理與調度。今年入汛以來,發揮流域統一調度優勢,采取多種措施,最大限度攔蓄雨洪,將潮白河流域的雨洪全部攔蓄在本市境內,充分回補地下水。
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五條意見和建議
市人大常委會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雷德才宣讀了市人大對議案辦理情況的意見和建議,認為市政府高度重視議案辦理工作,《報告》內容具體詳實,客觀反映了本市推動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工作進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對策措施,農村委員會同意這個《報告》。為進一步推進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農村委員會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是堅持科學治理,進一步完善實施兩個《規劃》。要將實施兩個《規劃》提高到促進本市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層面,制定更加詳細的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堅持流域治理與區域治理緊密結合,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關系,使流域治理和保護的整體部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相協調。
二是堅持保護優先,切實保證水源地安全。把保水理念貫穿于規劃、論證、建設及運行調度等各個環節,切實保證流域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建議市政府把水源地保護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水源涵養區內各區縣要把保水作為第一責任,要把保水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富民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成為政府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據。
三是堅持人水和諧,全面提升潮白河流域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要堅持流域治理的整體性、生態環境修復的系統性和開發利用的科學性。要牢固樹立污水處理資源化理念;加大流域內自然或人工濕地保護修復力度。要堅持堤內治理與堤外治理相結合,以堤外環境修復為重點,嚴格控制河堤兩岸建設規模,堅決制止違法違章建筑和私挖濫采砂石等行為。打造供城鄉居民休閑健身的綠色步道。要合理規劃建設雨洪利用、水網連通和跨流域調水工程。要大力發展民生水利,積極推進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是堅持未雨綢繆,進一步完善潮白河防洪減災體系。要進一步細化防洪減災預案,建立應急機制,要加強防洪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使水庫及干支流河道堤防達到五十年一遇的設防標準。
五堅持統籌協調,建立有利于科學治理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潮白河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建立水務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每年從市區兩級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水利建設的規定。要完善水資源涵養區補償機制,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制定新法規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