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北京來說,今年是一個豐雨年,每一個了解北京水資源匱乏的市民,都感覺有一種欣喜、寬慰和慶幸:今年是不是不再缺水了?但從新聞中,人們還是聽到北京依然要從外面調水。當清涼的雨水從天而降,落到我們頭上,流過我們的身體,淌到地里時,我們在想:這些水流到哪里去了?
的確,今年老天爺很給力,也很給水。北京市降水量累計已達458毫米,超過去年同期的293毫米,也超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440毫米,是近10年降水最充沛的年份,密云水庫等也得到了補充。但專家認為,增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明顯,因為強降雨帶并非都在水庫上游。對于水資源匱乏的北京來說,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得到緩解,北京依然是世界千萬人口大城市中人均水資源量最少的。
前幾天,看了一檔央視經濟頻道的專題節目《聚焦水流困局》,看到北京周邊眾多高爾夫球場過度超采地下水,讓人觸目驚心。據悉,2010年北京高爾夫球場總耗水近4000萬立方米,相當于40萬戶家庭即一個百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全年的生活用水量;看到很多洗車行不積極使用中水,也是耗水大戶;還看到北京等城市市區雨水下滲不理想,甚至雨下得大一點,立刻就會出現城市內澇,原因是一些不太科學的政績工程,讓綠地濕地減少、硬質地面增加,連河床都是防滲漏的,外觀上倒是做得馬屎皮面光的,但對于積蓄地下水十分不利。一方面是浪費,一方面節流難,雙重作用讓水流困局更為加劇。
近日,與一個在美國的朋友通電話談到水的話題。她最近買了一套二手別墅,房子的下水道系統是一個自我凈化的系統,家里所有用過的水:廚房洗菜淘米洗碗的水、打掃房間洗墩布的水、洗衣服的水、洗臉洗澡漱口的水、廁所沖大小便的水等,都流進凈化系統,經過3次凈化,這些水變成中水,直接抽起來用于澆花園澆草坪,然后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這套房子建于1987年,也就是說,那時候美國人就十分強調節水意識,努力建設完善的節水系統。不知道我們的城市建設住房建設中,對此是否重視,但愿在21世紀走向復興的我們沒有忽視這些小問題。
雖然,近年來北京市也在積極進行集雨工程的建設,并配合小流域治理,以此更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以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但這些與北京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水資源儲備極度透支處于全面枯竭狀態的現狀相比,我們在水務科學方面的力量和行動顯得十分微弱,似乎還是只有一遍遍地祈求上蒼。對此現狀,我們亟待增強憂患意識、節水意識,在雨水和廢水再利用方面,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提出有科技支撐的方案。同時,我們不僅僅需要科技的力量,還需要社會的力量、經濟的力量、意識的力量、政策的力量。畢竟,老百姓于科學節水往往是有心做貢獻,無處顯身手,眼睜睜看著珍貴的清水從身邊流走而無能為力時,是最為心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