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透射出生活的熱力”,連日來,新聞戰(zhàn)線蓬勃開展的“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推出大批來自基層的鮮活報道,讓人如沐清風。新聞界開展的這場活動,給我們以諸多啟迪。
聽群眾講:艱苦的地方很少有干部來,即使來了,有的也是照幾張相,問幾個數(shù)字,填個表,然后匆匆走人。顯然,群眾對“接頭式干部”是不滿意的。群眾希望干部不僅要多到基層,更要“心”入基層。
也許有人會說,現(xiàn)在通訊、網(wǎng)絡技術那么發(fā)達,動動手指頭,材料就來了,哪里還需要舟車勞頓地跑基層?或者說,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扎根”基層?
真是這樣嗎?非也。
基層,永遠是增長知識的課堂。我們不少的中青年機關干部,從家門到大學門、然后直接進機關。他們不缺乏理論知識、全球眼光和超前思維,也不缺乏事業(yè)心、責任感和滿腔熱情,但普遍缺乏實踐經(jīng)驗、缺乏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經(jīng)歷和能力,少數(shù)年輕干部還缺乏對基層群眾應有的感情。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在車馬開道、前呼后擁中接不到地氣,聞不見泥土的芬芳,不知道群眾的冷暖;在迎來送往、燈紅酒綠中,有人甚至逐漸淡忘了宗旨意識,背離了價值追求。試想,如果讓一名長期脫離基層,對群眾“癢”在何處都茫然無知的“三門干部”,去給老百姓“撓癢癢”,效果怎樣可想而知。
一個簡單的例子。近年,各地在踐行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中,出臺了許多用心良苦的惠民政策,但有些惠民政策并不討群眾的好。為什么呢?因為脫離實際,撓不到群眾的“癢處”。話說過節(jié)時,某地安排領導給貧困家庭開大會發(fā)放慰問品,但有些貧困家庭怎么動員也不肯到場接受“慰問”,讓具體操辦活動的年輕干部很是納悶。后來通過走訪才發(fā)現(xiàn),困難家庭的自尊心其實也很強,大張旗鼓搞儀式,又上電視又登報,不是讓人尷尬嗎?
南宋詩人陸游有句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領導干部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實踐,對百姓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驗,才能彌補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才干,讓自己的工作有現(xiàn)實針對性。
中國有著占地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億萬民眾。群眾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深入群眾,以民為師,讓群眾來為我們的干部“傳道授業(yè)解惑”,不僅是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之道,更是“公仆”應有的智慧和境界。如果領導干部們都浮在上邊,脫離群眾,日子一長,耳不聰,目不明,身子不靈,四肢麻木,“魚水關系”也就成了“油水關系”,一遇緊急情況,就會反應遲鈍,易出大毛病。
基層還是錘煉意志的熔爐。我國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在基層很多地方,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還十分艱苦。深入到基層去,對基層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才能理解基層群眾的艱辛,理解基層干部的不易。而在基層磨練中,形成吃苦耐勞精神和堅強意志品質(zhì),是年輕干部成長所必經(jīng)的過程。
當前,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四個考驗”和“四個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了全黨面前。
“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近日在一次講話中也指出,領導機關干部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在同群眾朝夕相處中增進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在應對復雜局面、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他強調(diào),各級領導機關的干部要自覺踐行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到基層去同人民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做一個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受群眾信賴的好干部。
匯水成海,百樹成林。拜人民為師,聽取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對他們的愿望和要求作出回應、予以解決,我們才能經(jīng)受“四個考驗”,才能避免鮮花掌聲淹沒群眾的聲音,避免成績數(shù)字掩蓋存在問題,避免太平盛世麻痹憂患意識。
基層有道路的泥濘,更有泥土的芬芳。泥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泥水是我們心靈最好的洗滌液。
躬下身,進柴屋,蹲到灶邊問冷暖;穿雨靴,走泥路,登上山巔繪藍圖。你把群眾當親人,群眾也會把你當親人。親人之間,還有什么事兒不好說呢?
到基層去吧,莫怕泥水沾濕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