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坪羌寨、通化村、甘溪村、甘堡藏寨、樸頭村、夾壁官寨,熱情好客的藏羌民族、奇特的生活習性;米亞羅、畢棚溝、古爾溝、雜谷腦,絕美的雪峰河谷和森林,神秘的建筑群,還有美食、天然水果……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興奮、陶醉。
還等待什么?走,到理縣看寨子去!
桃坪羌寨:千古謎團你能解嗎?
“這土地,愛一直延續,萬年傳奇。淚曾經多痛,忘卻中銘記。我們牽手大步向前,朝幸福奔去。路雖然坎坷,愛始終放心底……”
2011年9月6日,采訪車從成都直奔阿壩州理縣。兩小時車程后,一陣歌聲飄來。
循聲而去,山坳間一片黃褐色的石屋順著陡峭的山勢沿山坡逐級上壘,或高或低,錯落有致,其間碉樓林立,氣勢非凡……桃坪羌寨到了。
▌這里就像一個巨大的迷宮
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歷經三次大地震而安然無恙。在汶川大地震中,羌寨雖距離震中只有幾十公里,但損傷輕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的現代樓房卻無一幸免,全部坍塌或成為危房。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里被稱作是最神秘的“東方古堡”。
的確,桃坪羌寨的無比神秘,是需要細細品味的。
穿行于羌寨內的甬道,時而漆黑一片,時而豁然開朗,走著走著,竟沒了路。用力推開眼前木門,“吱呀”一聲,映入眼簾的是幾位漂亮的羌族少女正埋頭繡花,見有陌生男士闖入,她們臉上紅暈頓生,隨即便是一陣銀鈴般的笑聲。
原來,桃坪羌寨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另外,所有的地下水道相連,走在很多地方都能聽見腳下汩汩的流水聲,卻不知它來自哪里,流向何方。
羌寨還有一個千古之謎,那就是大地震都震不垮的碉樓。這些堅韌古樸的碉樓修建時不繪圖、不吊墨、不劃線,用泥土和片石砌成。石雕墻面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被別具匠心地砌出一個波紋,墻面正中是一個從頂到底的棱角,棱角柔和地內彎,使墻面形成弓狀。它的奧妙在于,樓房所受壓力能通過這曲線波紋流擴散,雖歷經千百年風霜雪雨的洗禮和地震災害的侵襲,至今仍完好無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亨利博士來到這里后,感慨萬千,他說,目前世界上僅格魯吉亞、意大利有類似建筑且規模遠遠小于這里,他從來沒有見到過如此規模的原著居民聚集區。即便是當今,這一群人仍舊保持著自己獨特、原始的生活習性。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活化石!”景區管理處處長周禮智介紹說。
在桃坪羌寨,除了古老而深邃的建筑,羌人獨特的生活習性也讓人驚喜不斷、流連忘返。
羌人都喜歡穿自己制作的衣服,衣服上面繡著形態各異的花朵,即使是男子,鞋上的云朵與花草也是活靈活現;而系在腰間的鼓肚子,上面更是百花齊放。女子則從頭到腳山花遍布其身,一針一線繡出的山花靈草在腳上、身上、頭頂上都有體現,仿佛能聞出五色的香味來。
到了用餐時間,無論你走進哪一戶羌家,主人家都能很快做出一頓美味羌餐。羌餐是一種以“酸”為主的飲食體系,酸菜、酸菜蕎面、酸菜糍粑、酸菜攪團等,每一道菜無不酸得恰到好處,一聞一望都能使人滿口生津。
▌羌人們的熱切期盼
“來來來,品嘗我家的葡萄,很甜的哦!還有蘋果,很脆很甜!”街口,陳莉瓊一邊整理自己的水果攤,一邊熱情地與過客打著招呼。她是土生土長的羌族人,夫妻倆從2006年開始便在羌寨開飯館。地震之前,慕名前來桃坪的游客絡繹不絕,不光是節假日,平時餐館也是賓客盈門,他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桃坪羌寨有120多戶居民,與陳莉瓊一樣,絕大多數都從事旅游服務業,并以此為生。然而,地震改變了一切,用他們的話說,地震以后,游客少得可憐。“就拿今年五一節來說,我們收入才1000多元……兩個女兒讀大學,等著要錢吶。”陳莉瓊說。她家現在的收入來源不再是餐館,而是瓜果蔬菜等。
“我們都盼了3年多了,游客咋還不來呢?撒一粒種子,來年就開花結果了吔!”65歲的周秀榮老人有些焦急,她說,在這3年多時間里,他們把房子裝扮了又裝扮,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鍋莊舞排練了一遍又一遍,羌笛吹了一天又一天,羊皮鼓打破了一個又一個……這一切都為游客能更快更多地到來。
▌到新羌寨過頂級原生態生活去
羌人們內心的渴盼,就如同拔地而起的新羌寨一般,撼人心田。
新羌寨毗鄰老寨,是為保護老寨而建的,由110棟嶄新的羌房組成,今年國慶節前便投入使用,這里將成為理縣功能最齊備、條件最優越的休閑度假區,可以接待3000名游客,每天都有羌族歌曲和羌族鍋莊表演。一天只需要花費100多元錢,便可以在這里品文化大餐、賞羌人歌舞、吃原生態食物、住爾瑪人家別墅。
桃坪羌寨只是理縣災后重建中旅游提檔升級的一個縮影。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理縣遭受了重大劫難,直接經濟損失達247.78億元,美麗家園變成廢墟。在災后重建中,理縣立足縣情、因地制宜,把推進新農村建設與災后重建、產業提升等工作結合起來,確立了“一廊四情”的旅游發展格局和建設“休閑養生度假區”的目標定位,投資4.78億元,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打造獨具魅力的藏羌文化鄉村旅游帶。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優勢和317國道的區位優勢,理縣在全境126公里的藏羌文化走廊上,建成了獨具爾瑪神韻的東方神秘古堡——桃坪羌寨、歷史文化古鎮——薛城古鎮、博巴森根故鄉——甘堡藏寨、嘉絨風情村落——古爾溝丘地村等一大批旅游村寨,并規劃了5條精品旅游線路,形成了獨具理縣特色的鄉村旅游帶和集休閑、養生、觀光、度假的四季旅游格局。
半日時光眨眼即過,我們不得不離開羌寨前往下一站。采訪車緩緩駛出羌寨,寨口,熱情好客的羌女們唱起了酒歌:阿哥阿哥你聽我說,我來唱,你來喝,唱出羌山美如畫,你又來干一杯,你不喝來,我就灌你喝下去,看你喝不喝……
【鏈接】
八角雕:最美鄉村女“導游”的富民夢
三千里紅葉,三千里江山。
這一美譽屬于米亞羅,八角雕藏寨便位于米亞羅景區的核心區。
“歡迎您,我們尊貴的客人,您現在光臨的是美麗的八角雕藏寨……”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穿著鮮艷的藏服,一邊迎接客人,一邊講解八角雕風土人情。
“她是我們理縣最美的鄉村女‘導游’哦!還是大學生村官呢。”理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春蘭說。藏族姑娘名叫李娜,今年24歲,兩年前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回到理縣后在縣醫院工作,不久即毅然選擇回到生她養她的家鄉米亞羅當一名村官。聽說有全國20多家主流媒體要來米亞羅宣傳災區旅游產業,李娜主動請纓,要為記者們客串一盤導游。
“村上條件這么艱苦,為什么不選擇安逸舒適的縣城,而要來到這里?”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娜用一句詩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繼而又說:“你們看,這里多美,雪山、溪流、綠樹、紅花……然而,守護著這么多寶貴自然資源的鄉親們生活還不富裕,他們渴盼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到來。鎮政府的領導們很焦急,我也很著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這兩年村官生涯中,將我在大學里所學的,用來幫助鄉親們發家致富,哪怕是為鄉親們多挽留下一個游客,多增加幾斤水果的收成,再苦再累也值。”李娜說,地震之后八角雕迅速高效地恢復了交通、休整了景點等,希望有更多的人到八角雕旅游。
當地藏族同胞告訴記者,八角雕藏寨秋色最美,秋風乍起,峽谷兩邊密林漸次經霜,各種樹木被點染得絢麗多姿,大紅、絳紅、緋紅、桔紅、粉紅、水紅……深深淺淺十多種,斑斕爭奇,如詩如畫。
甘堡藏寨:跳一支“博巴森根”吧
桃坪羌寨和甘堡藏寨被譽為國道317線上最為璀璨的兩顆“明珠”。從桃坪羌寨出發半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神秘的甘堡藏寨。
▌石頭壘起的“城堡”
甘堡,藏語音譯,意為“坡上的村落”。整座寨子依山而建,石頭壘成的建筑鱗次櫛比,氣勢恢宏,100年以上的建筑有38戶,200年以上的建筑有15戶。
據理縣旅游局副局長阿穆楚介紹,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蕃之戰中,吐蕃大軍攻占松州后,又相繼占領了今嘉絨大部分地區,而甘堡——危關一帶更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有部分吐蕃士兵因未能返回西藏而留了下來,與當地哥鄰人融合,成為今日嘉絨藏族的先民。到了明代,明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甘堡地區屬雜谷土司領地。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實行改土歸流,廢土司制,改設屯兵兵戶,屯兵戰時為兵,閑時為農。甘堡屯因屯兵兵戶多,轄地范圍大,而破額設兩員守備。甘堡藏寨無論在地理位置、藏寨規模、歷史文化上都比嘉絨地區其他藏寨略勝一籌,堪稱“嘉絨藏區第一寨”。
地震讓甘堡藏寨遭受重創,如今修葺一新的藏寨更凸顯出濃郁的民族特色,以神奇、古樸、自然的面貌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進入寨子,“點將臺”廣場上,一群藏族同胞正在跳“博巴森根”。“博巴森根”是嘉絨藏族地區甘堡藏寨所獨創的民間舞蹈——大型敘事鍋莊,當地又把它叫做“端陽鍋莊”,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參加。
背靠遠山,跳起“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對客人的最高禮遇。
“博巴”藏語意為“藏人”,“森根”藏語意為“獅子”。該舞蹈產生于清道光年間,是從東南沿海歸來的屯兵們為紀念他們抗擊英軍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的戰友而創作的,歌頌了屯兵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大爺,你都多大歲數啦,還能跳舞呀?”
“60歲啦,我這不算什么,70多歲的老人一樣都能跳。”大爺名叫王金全,他說,這里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唱歌,沒有一個不會跳舞。
在甘堡藏寨,有兩個規模較大的“博巴森根”練習室,即便你一竅不通,經過嘉絨藏族姑娘們一天時間的教習,你也可以與大家一起翩翩起舞。
▌好巴適,跳完鍋莊泡溫泉
甘堡藏寨目前居住著186戶人家,穿行于寨中,記者發現家家戶戶都窗明幾凈,家電樣樣齊備,還開通了互聯網。“家家都具備接待條件,家家都有接待能力!”理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曉琳說。
走進一戶人家,躺在松軟的席夢思床上,一陣山風吹來,新翻泥土的氣息、地里成熟玉米的香味、樹上帶水珠梨兒的甜味……整個人就如同躺在莊稼地里一般。
到了晚上,“點將臺”成了歡樂的海洋,悠揚的樂曲聲中,男女老幼數百人,圍著篝火,跳起鍋莊。3歲的小姑娘卓瑪跟在媽媽后面,媽媽揮手抬腳,她也揮手抬腳,一圈一圈生澀地跳著。
此時此刻,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在這個山谷,天地萬物仿佛都不復存在,唯有悠悠天籟和一群歡樂的人們。
晚上倦了,再驅車幾十分鐘便可到達古爾溝溫泉,享受“四川第一湯”,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覺。
古爾溝溫泉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的集浴用、飲用、療用為一體的天然熱礦泉。當地人告訴記者,古爾溝的溫泉是可以直接喝的,“而且泡過之后皮膚特別滑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