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2×2×2李嘉圖模型下,考察匯率對比較優勢影響以及產業結構的決定。通過國內產品市場和國際產品市場的一般均衡得出影響一國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有一國的消費偏好、進出口商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實際匯率和及與實際匯率有關的比較優勢等因素。
關鍵詞:產業結構;李嘉圖模型;比較優勢
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不僅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還是國際貿易理論的一個發展平臺。李嘉圖理論及后來的赫克歇爾-俄林(HO)理論主要是關于產業間貿易,而新貿易理論主要是關于產業內貿易的理論。由于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所以主要使用產業間貿易決定模型。李嘉圖模型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來分析比較優勢和匯率水平的關系,模型中通過引進非可貿易品部門而引進產業結構,從而可以得到產業結構與比較優勢和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我們的模型由兩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的廠商分別生產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廠商由消費者所有,消費者消費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其中可貿易品中包括進口商品??少Q易品種共有兩種產品,國家之家通過比較優勢確定生產商品的種類,進行專業化生產。
一、 產品模型
每個國家均生產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它們的生產函數滿足柯布道格拉斯(C-D)形式。各商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故每種商品最優化問題都是相似的。如果放松部門間工資相等的假定,允許部門間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勞動市場的不完美,則部門之間的工資率不完全相同。下文中,可貿易品部門的產品種類用i表示:
YTi=ATiF(KTi,LTi)=ATi(KTi)?茲i(LTi)1-?茲i,i=1,2;
YN=ANG(KN,LN)=AN(KN)?滓(LN)1-?滓
其中上標N代表非可貿易品,上標T代表可貿易品;Y、A、K、L分別代表產出,技術水平,資本和勞動;?茲i、?滓分別代表在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部門生產函數構成中的的資本比重。部門生產商的最大化問題:
亦即部門間產品的相對價格不僅通過要素產出率表達,也需要通過市場決定的工資率的差異來調整要素產出率所不能顯性表示的因素如產品的質量差異,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等等。
通過上述等式我們可以看到,在兩部門經濟的模型中,(1)式左邊表示的內部匯率(pN/pT)與部門間單位產品資本密度之比、部門間單位產品勞動密度之比正相關;與各產品相應的要素生產率之比負相關。同時如果部門間勞動的報酬不同,那么內部匯率還與部門工資的比例正相關。
二、 貿易出口模式的決定
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對于貿易模式決定的關鍵在于哪種商品由本國生產,哪種商品由外國生產,即確定本國比較優勢大于1的位置處于上面鏈條的哪個部分。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價格必須通過匯率換算,匯率變化可以同時改變所有部門的競爭力,所以決定本國出口商品的種類也會隨著匯率的改變而改變。在部門工資率不同的假定下,比較優勢還取決于相對工資和匯率,它們共同決定相對單位勞動成本:
ci=e·wi*·ai*/wi·ai,其中w表示本國工資(或者按照生產要素構成比例的工資與資本回報率的加成),c為相對單位勞動成本(或者單位勞動和資本組合的成本)。這是因為如果勞動不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單位勞動成本之比并不是比較優勢的完美代表,所以生產要素需要考慮勞動和資本的而組合。以上匯率、工資、單位產出的要素成本以及產品價格均為實際值。因為勞動的工資用產品表示,對于上式表示的比較優勢,代入名義變量,可以做出以下變化:
其中,PI為本國價格指數,IER為本國內部匯率(PN/PT),“*”表示外國相應變量。具體表達形式為:PI=PN?滋PT(1-?滋)=PT(IER)?滋,PI*=P*NvP*T(1-v)=P*T(IER*)v。第i種商品的比較優勢可以由實際匯率、該商品的國外生產價格與可貿易品部門價格指數之比相對國內該值的比重、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比重、國內外內部匯率的比值所決定。
顯然,當實際匯率增加時,本國對于i商品的比較優勢增大。其中,最后等式第二項代表了i商品產業在整個可貿易品部門中的相對技術水平,如果在要素可以流動且完全競爭的市場下,則該比值越高,說明其要素產出率相對于可貿易品的整體水平越低。從另一方面看,該項還表示第i種商品相對可貿易品的國內價格與國外的偏離程度。當該值過高時,說明在國外生產該商品用可貿易品籃子來衡量的機會成本比較高,故而i商品在本國比較優勢較大。
第三項為勞動成本在單位產品成本中的相對比例,做這項變換的原因是勞動的邊際產量在實際中很難觀察,而且由于人力資本的不同,單位產品中勞動密度也很難由相同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市場價格得到產品中的勞動(要素)成本,所以做出了如上等價變換。如果生產該產品的國外勞動(要素)成本變高,則本國的比較優勢上升。
第四項為內部匯率之比,當本國相對于外國的內部匯率升高時,說明本國的可貿易品部門的平均生產率水平相對于外國提高的更快,由于假設部門間的生產要素可流動,那么可以得到i產品的要素生產率也傾向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則本國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增大。從另一個方面看,內部匯率代表了以國內非可貿易品表示的生產該商品的機會成本。
三、 產業結構的決定
上式中第2種商品和第1種商品的產出比例是比較優勢的函數。這表明貿易模式通過比較優勢來確定。本國的產業結構主要受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的消費比例(或者替代彈性)、國內外出口產品的消費比例(或需求替代彈性),以及本國在兩部門的生產函數所影響。本文采用簡單兩國兩商品模型,如果在多商品模型下,外生的比較優勢的變化(匯率變化引起的比較優勢的變化)則主要影響國內外出口產品的規模和種類。至此,我們得到了2*2*2李嘉圖模型下的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以及比較優勢的關系。
四、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從上文得到的產業結構與各因素的關系可以看出,在消費函數形式是常替代彈性的假定下,非可貿易品和可貿易品的消費比例不變。國內與國外商品的消費比例與消費者面對的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有關,由(5)式可知,當匯率發生變動如升值,則本國出口品的國際價格不變,但國內價格降低,則l隨P1減小而增大,而l*保持不變,所以本國非可貿易品部門規模變大。由于本模型是兩商品模型,在兩國發生貿易的假定下,相對產量不變,則對于產業結構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只有內部匯率。非可貿易品部門的相對規模與非可貿易品的相對價格負相關。對于本模型來說,產品價格的決定主要是通過部門生產率和產品成本決定,當貿易品的生產成本上升時,其價格上升,相對非可貿易品的生產機會成本也上升,則生產資源轉向非可貿易品,從而使得非可貿易品的規模增大。而且通過(1)式我們知道,非可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一般提高較慢,可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提升較快,由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勞動力成為制造業勞動需求的蓄水池,可貿易品部門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較低。其相應工資水平增長符合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收入的分配的問題得到改善,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改善也有促進作用。雖然該模型是對經濟情況的一種極端的簡化,但是對于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所面臨的結構調整有如下幾點啟示有需求方面:要改變消費結構,增加非可貿易品的需求,這意味著收入分配的調整和各種醫療、養老、教育等保障制度的健全;供給兩個方面:面對國際貿易市場的萎縮和貿易爭端的崛起,出口企業應該加緊對國內市場的開拓;匯率方面:匯率水平的變化短期內直接改變對國內外產品的消費結構,長期將通過比較優勢改變出口產品種類、貿易結構和國內外可貿易品部門的相對規模,而這對國內的生產模式和生產方式以及國際影響力均會產生深遠影響;規制方面:要盡量解除生產要素在兩部門之間的流動,放低服務領域的準入門檻,必要時給予政策支持。以上是關于李嘉圖模型中,匯率和比較優勢對于貿易和產業結構決定影響的分析,對于多商品多國模型及相應的實證分析,以及在產業結構的改變下,經濟基本面對于匯率的決定的影響將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Stephen S. Golub.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change Rates, and Sectoral Trade Balances of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IMF Staff Papers, 1994,(7).
2. Gianluca Benigno, Christoph Thoenisse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supply side performance. Economic Journal,2003:103-124.
3.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Inter- 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6ed. Add- ison Wesley,200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際金融體系調整和我國對策研究”資助(項目號:09AJY0030)。
作者簡介:潘英麗,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