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學術界針對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擴張對其績效的影響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近30年來,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越來越全面,由單維度單一指標不斷擴展到多維度單一指標和多維度多指標。現有的經驗研究的結論顯示,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出線性正相關、線性負相關、倒U型、U型、S型以及倒S型等多種相關關系。對國際化與績效關系問題的研究將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擴張戰略以及資源分配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績效
針對國際化擴張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的研究結果并不統一,有些研究結論甚至相互沖突。Ramaswamy(1995)認為,國際化擴張對跨國公司績效的影響并不明確,所有這些經驗研究結果仍不能在國際化是否產生更優的企業績效方面取得結論性意見。本文將對有關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相關關系的經驗研究一一進行梳理和評述。
一、 國際化程度和企業績效的衡量指標
1. 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
(1)單維度單一指標。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最常用的指標是海外市場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海外市場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和出口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從企業所有權結構的角度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常用的指標包括:企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海外子公司的數量,或者海外子公司分布國的數量。從企業經營地域市場多元化的角度來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指標包括:以加權海外銷售額為基礎的熵值指標(Entropy index)。
(2)多維度單一指標。Sullivan(1994)提出以DOI(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作為衡量國際化程度的指數。以因素分析方式分析提出五個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維度分別為海外市場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企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高級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以及國際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1995)提出用“跨國化指數”作為衡量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程度的標準。該指數采用海外市場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企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外國員工占總員工的比重為基礎作簡單算術平均得到。
(3)多維度多指標。Goerzen Beamish(2003)首次把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分解成資產國際化分散程度和涉及國家多樣性兩個衡量指標。UNCTAD(2004)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應從三個角度來衡量:企業的運營狀況,利益相關者和管理組織的分散狀況。Thomas Eden(2004)認為,國際化主要有三項構成要素:海外市場滲透,海外生產狀況以及國家范疇。
2. 企業績效的衡量指標。
(1)以會計為基礎的企業財務績效。采用會計指標衡量企業績效是公司財務和戰略管理最常見的衡量方式之一。以會計為基礎的財務指標著重在于總結歷史的獲?性(Thomas Eden,2004)。以會計為基礎的財務衡?指標主要有三種(Qian Li,2002):資產回報率(ROA)、銷售回報率(ROS)和股本回報率(ROE)。
資產回報率為總利潤與總資產的比例越高,表明企業在資產利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使用等方面的效果越好,否則相反。銷售回報率是總利潤與總銷售額的比率,也是被廣泛采用評估企業營運效益的比率之一,與資產回報率有高度的相關性。股本回報率是利潤額與平均股東權益的比值,該指標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
(2)以市場基礎的企業財務績效。以市場基礎的企業財務績效一般以托賓Q值為衡量指標,定義為資產的市場價值除以資產的替代價值,即重置成本。資本市場衡量了企業現在與預期的盈利能力,風險以及股利政策。企業的市場價值反映了投資者對企業長期績效的主觀預期(Hitt Ireland,1986)。
一些研究如Thomas Eden(2004),Lee Habte-Giorgis(2004)以及Lu Beamish(2004)結合了上述兩種以市場為基礎的企業財務績效指標,也有研究(Delios Beamish,1999)將其做成指數。
二、 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與負相關
1.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正相關。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認為,如果市場的不完全性使得內部組織比外部市場交易更加有利,跨國公司就會對外擴張并從中獲得交易成本優勢(Williamson,1975)或生產成本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實現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Porter,1985;Grant,1987;Kim,Hwang Burgers,1993)。Rugman(1979)認為,企業的國際化是為了追求市場的不完全性。國際化還能降低風險并減少利潤的波動性,更有效的利用出色的管理才能,通過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獲得市場的壟斷地位,以及產生學習效應。Verbeke Brugman(2009)對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與績效問題相關文獻進行總結,認為這種正向聯系來源于企業特定優勢,而國際化程度僅僅是企業擁有特定優勢的表象。
Gerpott Jakopin(2005)的研究將1997年~2003年歐洲14家移動網絡運營商作為樣本,將FRTR作為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將EBITDA-margin,ROS和ROA作為企業績效衡量指標。Brammer,PavelinPorter(2006)研究了倫敦證券交易所中420家歐洲公司,將OCC作為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將員工績效,環境績效和公眾績效作為企業績效衡量指標,同時加入了區位差異這一控制變量。Hitt,UhlenbruckShimizu(2006)對1992年~1999年72家美國法律公司進行研究,將海外市場相對重要性作為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將每個合伙人的利潤和每個律師的收益比例作為企業績效衡量指標,同時加入了關系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個控制變量。Pangarkar(2008)根據新加坡中小企業海外銷售數據,按銷售區域劃分計算出熵值指標,并將ROS、ROA、銷售增長率、海外利潤、利潤增長率以及海外運營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進行綜合評定作為績效指標,得出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正向促進了其績效。
2.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負相關。面對企業國際化能給企業帶來更優秀的財務績效這一結論,一些學者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是呈負相關關系的,即企業的跨國程度越高,其財務績效越低。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之前,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特定優勢,但這些優勢并不能在部分上甚至完全抵消在海外經營產生的額外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在各種各樣文化背景的經濟體中產生的交易成本;更高的國際化程度使組織結構變得更復雜,從而考驗管理者的能力;環境的多變性、協調與溝通的復雜性、經營地域的分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所造成的協調和激勵等方面的困難;金融與政治的風險等等(Hofstede Spangenberg,1989;Reeb,Kwok Baek,1998;RuigrokWagner,2003)。
Collins(1990)得出以下結論:以發達經濟體為主要市場的國際化企業與國內經營企業在績效上沒有顯著差異,但以欠發達經濟體為主要市場的國際化企業回報率明顯低于國內經營企業。MichelShaked(1986)的研究發現國際化企業的績效明顯低于國內經營企業。
三、 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非線性關系
1.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關系。在學術界提出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間正向和負向關系同時存在以后,又有學者認為以往經驗研究的不一致來自于二者關系的非線性,以前的研究成果僅僅涵蓋了非線性曲線的一個階段,而非真的相互沖突(Bowen,2007)。Geringer,Beamish da Costa(1989),Hitt,HoskissonKim(1997)以及Brock,YaffeDembovsky(2006)等學者認為,既然企業的國際化擴張既能帶來收益,又會產生成本,那么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對于成本與收益的協調是不平衡的,因此產生的關聯性表現出非線性性質。Gomes Ramaswamy(1999)認為,國際化的初期,企業往往會進入與母國文化與體質相似的國家,其成本并不明顯。在收益方面,國際化為廠商提供了利用規模經濟的能力,企業可以利用母公司的技術、能力與資源,從不同國家的要素成本差異中受益,并分散新產品開發的成本,因此可以給廠商帶來正面的績效效果。然而,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并超越某一點的時候,國際化的負面效應隨之而來:開始進入文化距離差異顯著的國家后交易成本越發明顯,跨國公司必須面對海外運營的組織層級的提高,環境的多元化和組織的復雜化必然會導致管理成本與監督成本的急劇上漲,最終超過國際化所帶來的收益。正因為這種在一個階段收益超過成本,而另一個階段成本超過收益這一特征,企業的國際化擴張與績效的非線性關系顯示為: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增加,“國際化——績效”關系曲線的斜率在最初的時候是正向的。在經過一個最優點后,曲線的斜率開始變為負值,呈現出呈倒U型關系。這個最優點被稱為國際化拐點,通常分布在50%~80%這一區間內。
Ramirez-AlesonEspitia-Escuer(2001)對1991~1995年的103家西班牙制造業企業的研究,QianLi(2002)對1989年~1993年的71家美國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研究,Chiao,YangYu (2004)對1996年的1 419家臺灣中小企業的研究,Brock,YaffeDembovsky(2006)對2003年76家美國法律公司和13家英國法律公司的研究,GarbeRichter(2009)采用系統工程科學常見的基于神經網絡的因果分析方法(Casual Analysis)對UNCTAD國際投資報告內100家的跨國公司進行的研究以及ChenHsu(2010)對新興經濟體中國臺灣的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究均驗證了倒U型關系。
2.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U型關系。在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與其財務績效呈倒U型關系假設提出不久,便受到組織學習學派的質疑。該學派認為,企業在國際化擴張的初期會面臨外國劣勢(Hymer,1976),因為對國外環境的不熟悉、資源不足、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未達到規模經濟等因素,國際化初期的成本也許會高于帶來的利益,從而對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在國際化程度一旦通過某一門檻值(Threshold)之后,跨國公司能克服各種不利的因素,根據學習經驗使得國際擴張更有效率,各子公司間的資源、知識與技術得以交流分享。同時,很多固定成本,運營與研發費用也可以在各個分支機構間分擔(Kogut,1985;Porter,1985)。龐大的國際化規模提升了企業的議價能力,在世界更大的范圍賺取價格歧視以及套利的利益(Contractor,2002)。在此階段,跨國公司由于掌握了國際化帶來的各種利益,經營績效會更好。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增加,“國際化——績效”關系曲線的斜率在最初的時候是負值。在經過一個門檻值后,曲線的斜率開始變為正值,并不斷增加。
LuBeamish(2001)對1986年~1997年的164家日本中小型制造業企業進行的經驗研究表明,對于缺乏國際化經驗和知識的中小企業,外國劣勢對于他們更加明顯:在首次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時,中小企業要比當地競爭對手承擔更高的成本,無法立刻實現對外投資的各種潛在利益。然而,隨著組織學習和對外投資經驗的積累,新增對外投資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Ruigrok Wagner(2003)對此現象的解釋是:由于鄰近國家的市場規模均較小,無法吸納大量的投資,大多數在國際化初期就必須涉足心理距離較遠國家的企業,很快面臨由內部機制與外部環境不匹配造成的績效下滑,并不得不開始學習新的市場知識,重構企業的內部體系、機制和流程以適應新的經營環境。在經歷成功的調整與適應以后,企業績效在隨后的對外擴張過程中逐步上升。Contractor,Kumar Kundu(2007)對新興經濟體印度的跨國公司的研究發現,印度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與績效不僅呈現出U型關系,而且服務業比制造業跨國公司國際化擴張過程中能更早的獲得優勢并在績效中體現。
3.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水平S型關系。Contractor,KunduHsu(2003)發現,國際化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呈水平S型的,并由此提出了國際化擴張三階段模型作為這一研究問題的綜合性框架。Contractor等認為,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雖然通過資源的增加、交易成本的內部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產品生命周期的延展以及獲得低成本資源等等方面增加企業的利潤,但有兩個限制條件:首先,在國際化的初級階段,由于學習成本高昂、不熟悉外國市場和當地文化、海外業務沒有達到有效規模等原因,企業績效會有所下降;其次,在國際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以后,企業也可能由于過度國際化而導致績效下滑。如果企業進入太多的國家,包括一些外圍或市場較小的國家,那么協調和管理成本就會快速上漲,最終超過進一步對外擴張能帶來的收益。因此,企業的績效隨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會經歷第一階段(低度國際化的企業)先下降,第二階段(中度國際化的企業)上升,第三階段(高度國際化的企業)再下降的三個階段。國際化擴張三階段模型認為,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呈水平S型,該S型曲線包含了正的斜率、負的斜率、倒U型曲線和U型曲線四種關系,因此過去所有相關文獻中出現的不同結果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U型曲線檢測的是低度國際化和中度國際化的企業,而得到倒U型結論的研究運用的是中度國際化和高度國際化的跨國公司。
LuBeamish(2004)和ThomasEden(2004)分別對日本和美國跨國公司的實證研究均印證了S型曲線。Ruigrok,AmannWagner(2007)發現瑞士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國際化程度與績效呈向右平移的水平S型曲線關系。Bobillo, Lopez-IturriagaTejerina-Gaite(2010)對1991年至2001年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和丹麥1500家制造業公司的研究中得到S型關系的同時強調了跨國公司內部、外部競爭優勢以及國別差異。
4.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水平倒S型關系。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國際化——績效”關系呈倒S的形狀,即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財務績效會呈現出先提升,后下降,再提升的現象,與Contractor,KunduHsu(2003)提出的國際化擴張三階段模型恰恰相反。對于諸如中國臺灣這樣的新興市場而言,境內生產境外銷售往往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并且通過貿易上的出口方式所承受的風險并不高,因此在企業國際化初期即可獲利。經過在國外設立銷售子公司后,將產生管理經銷商或代理商的溝通協調成本。在積累一定的國際經驗后,為了追求更有力的競爭優勢,這些企業會在其他國家開始進行生產性的直接投資,先前提到的國際化的成本因此顯露出來,故出現了負向的斜率。在學習效應、規模效應等各種國際化的收益顯露出來后,企業的績效將邁過“門檻”,與國際化程度再次呈現正向關系。Chiang,LiaoLiu(2008)發現臺灣非電子行業制造企業的國際化—績效呈現出倒S型聯系。ChiangYu(2005)發現,由于臺灣企業的直接投資集中在亞太區域,特別是中國大陸,因此臺灣企業獲得了“類似市場”(Market Familiarity)以及“柔性運營”(Operational Flexibility)的優勢,在初期有利于臺灣企業的技術能力與管理能力的擴散,而進一步的國際化擴張則向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
四、 結論
通過對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研究的梳理與回顧,我們可以了解到該領域的研究仍然處于不斷探索演進的階段,目前尚無統一的結論。現有的研究主要圍繞著發達經濟體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的經驗研究較少,因此針對新興經濟體的企業國際化程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以便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擴張戰略以及資源分配做出指導。
參考文獻:
1. Bobillo, A.M., Lopez-Iturriaga, F. Tejer- ina-Gaite, F.Firm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 etitive advantag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607-618.
2. Chen, H. Hsu, C.W.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d- 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1103-1110.
3. Garbe, J. Richter, N.F.Caus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relati- onship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advocating the transnational struct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9,(15):413-431.
4. Rugman, A.M. Oh, C.H. Does the regional nature of multinationals affect the multinati- onality an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ternati- 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479-488.
作者簡介:李響,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