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資源相對稀缺、生存和發展競爭程度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與其他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成為大多數企業的戰略選擇。戰略網絡作為這樣一種企業間長期的合作關系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并盛行,但是有實證顯示實踐中40%~70%的網絡組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文章利用巴納德的組織理論對它的穩定性進行了初步分析。對戰略網絡穩定性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實世界中存在的越來越多的企業間長期合作關系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戰略網絡;穩定性;巴納德;組織理論
一、 戰略網絡組織的出現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競爭程度的加劇、市場需求的快速多變、技術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西方發達國家的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某種根本性變革,即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轉變。而這在組織形式方面的體現是一系列新型組織形式的出現,例如,產業集群(企業集群)、戰略聯盟、虛擬企業、下包制、戰略網絡、供應鏈一體化等等。這些組織形式在實際中廣為存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8年Jarillo在《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戰略網絡”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戰略網絡”的概念,他將戰略網絡定義為不同的但有利益關聯的組織之間的長期的、有目的的組織安排。并且這種組織安排使這些企業可以獲得或維持競爭優勢,強調了其形成的根源在于獲得競爭優勢。以汽車產業為例,20世紀以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蘊含著企業組織結構模式變化的主要內容,從高度集中化(層級制結構)的以美國企業制造業為典型的組織方式(如通用企業、福特汽車公司)到日本式的下包供應商組織以及現代的網絡組織,汽車產業是現代產業組織變遷最具典型意義的產業,而美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上的主宰地位卻受到了20世紀60年代來自于歐洲專業汽車廠商的挑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來自于日本的沖擊。汽車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反映出的這種情況表明,根本的是產業組織的沖擊,美國傳統的高度垂直集中化的生產組織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和創新節律加快的要求,戰略聯盟和網絡組織第一次在一個產業的層面上顯示了明顯的競爭優勢。
網絡組織的存在表明,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單獨一個企業的力量已經不足以維持生存和發展,合作尤其是長期合作成了企業獲得或保持競爭優勢,甚至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 理論基礎
1. 巴納德的組織理論介紹。巴納德關于組織理論的探討,至今無人能及,他被稱為現代管理理論的奠基人。在他的著作《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巴納德首先給出了組織的定義,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合作活動所組成的系統(某種無形的、非人格化的現象,主要是一種關系)”。他認為如果把組織作為一種系統來研究,系統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應該是組織的特征。其次巴納德給出了組織的構成要素:溝通交流;做出貢獻的意愿;共同的目標。這些要素是組織最初成立時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并存在于所有的這類組織之中。巴納德認為組織要想持續存在,有效性和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是共同目標的實現,效率的衡量標準是誘發足夠的個人參與合作的意愿。實現共同目標的可能性和存在愿意為這個共同目的做出貢獻的人,是合作努力體系的兩極。使這些可能性成為動態過程的是溝通與交流。
企業組織系統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種開放系統,它必須適應外部環境才能夠生存,巴納德指出,組織的存在取決于合作系統中均衡的維持,起初,這種均衡是組織內部的,是各種要素之間的比例,但最終,從最基本的角度看,這種均衡是合作系統與整個外部環境之間的均衡。組織的持續存在,取決于它實現目標的能力,而這又是由組織行動的適合性和環境條件兩者共同決定的。
2. 系統理論中有關穩定性的介紹。系統的穩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開放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穩定能力,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自我調節,從而保持和恢復原來的有序狀態、保持和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
系統理論認為,一個系統要作為系統而存在,要作為系統被人們所認識,就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內是穩定的。現代系統科學之中所說的系統穩定性是指系統在非平衡狀態下保持自身有序性的穩定的能力。系統的穩定性首先是一種開放中的穩定性,是動態的穩定性,只有在動態之中才能保持穩定。
企業組織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種組織系統,當然也存在它的穩定性,并且企業組織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穩定存在的。按巴納德的觀點,組織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取決于合作系統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3. 戰略網絡穩定性的概念。通過學者們對戰略網絡概念的界定和前期的研究我們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由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構成的組織系統,它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的目標;(2)戰略網絡內有一個處于支配地位,能夠協調網絡內企業間關系的企業;(3)企業間的合作是長期的,并且這種合作關系對網絡內的企業來說是具有戰略意義。
戰略網絡作為一種組織系統,它的的穩定性也是一種動態的穩定,是在整個網絡組織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尋求均衡的過程中實現的,是戰略網絡關系在矛盾、沖突的協調解決過程中的動態優化和完善。
三、 根據巴納德組織理論的戰略網絡穩定性分析
1. 有效性——共同目標的實現。戰略網絡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它是企業為了共同的目標而構建的企業間合作關系網絡系統。關于戰略網絡形成的動機,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解釋,其中包括:企業對互補資源的需求(Richardson,1972)、市場競爭程度、市場發展階段、需求和競爭的不確定性(Shan,1990)、處于一個協作網絡中企業可以專注于自己熟悉的價值活動(Miles Snow,1984)、獲取特定資源(Chi,1994)、生產的規模經濟(Grandori,1997)、風險和費用分擔(Hamel,Doz Prahalad,1989)、進入國外市場(Doz Hamel,1998)、在網絡中可以獲取市場交易的利益,維持運作的柔性(Powell,1990)、節省信息費用,加速技術創新(Seung Ho Park,1996)、“戰略效仿”的驅動(Nohria/Garcia-Pont,1994)等等。雖然企業構建或加入網絡組織的動機表現是不同的,但是它們的動機本質上都是為了能夠在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更好地生存下來。美國的W.理查德·斯特格教授就在其論著《組織理論》中從自然系統的視角認為:“組織遠不只是達成既定目標的工具,從本質上,是力圖在特定環境中適應并生存下來的社會團體。形式化的組織,是由一個首要的目標控制的:即生存”。戰略網絡之所以可以形成并存在就在于它實現了單個企業所無法實現的目標,使得企業在外界環境變化的情況下能夠更好的生存或發展。正如巴納德所說的,除非合作可以完成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否則就沒有理由進行合作。
巴納德認為缺乏效果(有效性)是組織解體的真正原因,而不能做出采用新目的的決定,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絕大多數持續存在的組織都要求反復提出新的目的。因此,對戰略網絡來說,實現共同目標很重要,但是能夠提出新的目標同樣重要,這就要求戰略網絡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企業不但有協調企業間關系的能力,而且也要具有提出新目標的意識和能力。
2. 效率——協作的意愿。巴納德觀點中的“效率”并不是我們通常在經濟意義上的投入產出的比例。他認為:“合作系統的效率是它為成員個人提供滿足以維持自身存在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稱作均衡能力,即為了存續而在提供滿足和各種負擔之間進行平衡的能力”。合作的效率一方面取決于合作系統獲得和生產些什么,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合作系統如何分配資源和如何改變成員的動機。
戰略網絡要實現高效率,實現共同的目標是首要的前提條件,這就體現在戰略網絡的有效性上。其次,收益的分配和成員動機的滿足程度同樣會影響合作的效率。合作企業會對自己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做出的犧牲和自己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進行比較。如果所做出的犧牲超過了所獲得的滿足,企業做出協作的意愿就會降低甚至消失,這就會導致整個戰略網絡的無效率;如果所獲得的滿足超過了所做出的犧牲,企業協作的意愿就會持續,戰略網絡就富有效率。因此保持收益分配的公平和成員動機能夠得到滿足對戰略網絡的效率非常重要。
梅奧通過對霍桑實驗材料的研究,在1933年發表的《工業文明的人性問題》中提出了人不是單純追求金錢收入的“經濟人”,而是還有社會方面、心理方面需求的“社會人”的論點。同樣,企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所追求的滿足感也不單純只是經濟上的滿足,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合法或更高地位、良好聲譽、相互信任等,研究表明,在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對公認的可信賴的外部合作者會進一步的依賴(Podolny,1994;Baker,1992),可見良好聲譽可以為企業帶來組織優勢;被認同或有參與權有時也是企業所追求的,一份調查顯示(Nooteboom,1994),盡管獨立的小企業往往很少參與研發,但如果讓他們從事研發,他們往往做得更深入、細致和更有效率(Nooteboom,1991;Nooteboom Vossen,1995)。
因此保持收益分配的公平和成員動機能夠得到滿足對戰略網絡的效率非常重要。成員企業所追求的滿足當然不單純只是經濟上的滿足,比如,被認同也可以提高效率。
3. 有效性和效率間的橋梁——溝通和交流。巴納德認為,實現共同目的的可能性和存在愿意為這個共同目的做出貢獻的人,是合作努力體系的兩極。使這些可能性成為動態過程的,是溝通與交流。
Gulati(2000)指出戰略網絡潛在的為企業提供了接近信息、資源、市場和技術等關鍵資源的通道。事實上,資源和產品的交流是企業與其他企業交流的基礎和前提,是可以通過市場方式來進行的。而與其他企業間信息的交流是企業間進行交流的主要內容,是無法通過市場方式有效進行的。戰略網絡正是為企業提供了接近信息的通道,是網絡內企業重要的社會資本。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價值鏈是存在于物質世界的實物價值鏈。1995年,Jeffrey F,Rayport和John F.Sviokla提出的虛擬價值鏈是存在于信息世界的虛擬價值鏈,而戰略網絡正是由這雙重價值鏈相互交錯與整合構成的價值網絡。
愛哈德·弗萊德伯格和讓—菲利浦·納維爾在對歐洲汽車工業的調研中證實,持久的合作性安排既基于信任又產生信任(Axelrod,1984)。瑞典的研究(Ford,Hakansson Johanson,1986;Johanson Matt-sson,(下轉第48頁)1987;Hallen,Johanson Seyed-Mohamed,1991)也證明,反復的交易會導致彼此的適應和親密的關系,從而使企業合作沒了許多干擾。
戰略網絡為企業提供了溝通交流的通道,并允許網絡內的企業接近信息、市場和技術等關鍵資源。實驗也說明長期的合作關系會使企業間產生相互信任,同時,瓊斯等人(1997)也認為,高的交易頻率提升了交易關系的穩定性。
4. 適應性——與外部環境之間均衡。巴納德指出,組織的存在取決于合作系統中均衡的維持,起初,這種均衡是組織內部的,是各種要素之間的比例,但最終,從最基本的角度看,這種均衡是合作系統與整個外部環境之間的均衡。巴納德在這所說的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維持均衡”事實上就是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馬歇爾也認為,企業作為整體必須適應所處環境及其變化,只有“適者”才能生存。勞倫斯(1967)從組織的有機適應性和靈活性出發,認為網絡組織是適應于不穩定的環境、應對需求和競爭變化的一種組織形式。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方面企業所面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另一方面網絡組織卻在此期間生成并迅速發展,網絡組織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并發展也說明它是適應現在環境的組織形式。戰略網絡作為一種網絡組織,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適應性機制,戰略網絡可以存在并取得了成功足以說明戰略網絡是適應環境的變化發展。
四、 進一步的探討
本文根據巴納德的組織理論對戰略網絡的穩定性進行了初步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組建或加入戰略網絡的動機表現各有所異,但本質上,企業都是受到一個共同目標的支配,即生存。戰略網絡作為一種組織模式,它想要生存下去,當然也離不開巴納德組織理論中的幾大要素:有效性(效果)、效率、溝通與交流和環境適應性。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提到了影響戰略網絡穩定性的一些因素,但是分析不夠深入,我們下一步將更深入地研究影響戰略網絡穩定性的因素,以及對如何保持戰略網絡的健康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J.C.Jarrillo. On strategic network.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31-41.
2. 李新春.企業聯盟與網絡.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68-70.
3. 許小虎,項保華.企業網絡理論發展脈絡與研究內容綜述.科研管理,2006,27(1):114-121.
4. 安娜·格蘭多里.企業網絡:組織和產業競爭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3):92-93.
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學科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基于組織演化的戰略網絡穩定性研究”(項目號:34011212 201101)。
作者簡介:阮平南,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靜,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