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認為,企業知識創新具有知識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與管理創新三個維度。企業知識創新也遵循其特有的路徑。
關鍵詞:企業;知識創新;維度;路徑
作為企業核心知識能力的企業的知識創新是指企業將所創造的新的思想性的流程性知識具體應用于實踐并開發生產出新產品、流程或服務的過程。知識創新有其特有的維度、路徑。
一、 知識創新的三個維度
按照技術、市場和管理特征,結合Silvio P. Chun W. C.(2006)的思想,本文認為知識創新主要表現為知識的技術、市場和管理創新三個維度。如表1所示。知識的技術創新是指部分知識,相互連接的部分知識、方法性知識、流程知識和技術性知識進入產品或服務的過程。知識的技術創新可能要求、也可能不要求管理的創新來支撐。它可能是產品、流程或服務。產品或服務創新應該是瞄準滿足某些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或服務。流程創新是將相關新的原理引入組織的運作,諸如原料輸入、任務規范、職業和信息流動機制,以及運用設備生產產品或提供某項服務。
知識的市場創新是指新知識與分銷渠道、產品、應用以及客戶期待、偏愛、需求和希望相結合。其主要思想是營銷組合成份的改進,也即產品、價格、促銷和地點。OECD的Frascati手冊(2004)詳細地說明了知識的市場創新關系到新產品的營銷以及與新產品投入市場相關的延伸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包括市場測試、不同市場的產品調適以及廣告投放,但不包括為市場創新所進行的分銷網絡的構建。
知識的管理創新涉及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的創新。因此它尤其可能與組織中的戰略、結構、系統或人員有關。知識創新三方面內涵如表1所示。
二、 知識創新的技術與市場維度
一些作者在知識創新的理論模型的開發中,將技術和市場觀結合起來,提出了知識創新的技術與市場觀。在Silvio P. Chun W. C.(2006)思想的基礎上,本文比較了Abernathy Clark (1985),Henderson Clark (1990), Tushman, Ander-son, 和 O'Reilly(1997)以及 Chandy Tellis (1998)提出的四種流行的創新模型,如表2所示。
1. Abernathy Clark (1985)模型。該模型按照它們對公司市場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影響即在維護或破壞這種知識和能力間區分來對創新進行分類。當公司的市場能力保持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其接受能力可能變得陳舊過時。即使公司的技術能力已被摧毀,它仍然可以利用其市場知識戰勝新進入者。從市場知識和接受能力的結合看,四種創新形式得以出現。它們是: ①建立于廠商已有的技術能力和市場知識之上的有序創新;②公司保存技術能力但市場知識表現過時的利基(niche:一個專門的但有利可圖的市場角落)創新;③公司的技術能力變得過時而保持市場知識的變革創新;④技術能力和市場知識皆變得過時的整體創新。
2. Henderson Clark (1990)模型。他們認為構建產品需要兩種類型的知識:產品部件(Component)知識以及連接產品部件的知識,后者可稱作整體性(Architectural)知識,這種知識改變了產品部件共同連接的方式,而未觸及產品的核心設計思想(因而潛在于產品部件中的基本知識也未改變)。作者解釋了文獻中對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產品與作為部分——構成部件的產品的區別的關注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部件被定義為產品中包含核心設計概念并能執行特定功能的物理性的獨特成分。依照他們的觀點,一個成功的產品開發需要這兩類知識。部件和整體知識的結合產生四種形式的創新:①漸進性創新,在該種創新中,整體性知識和部件性知識同時得到強化;②根本性創新,這種創新中的兩類知識都被“毀滅”;③整體性創新,部件性知識得以強化而整體性知識得以毀滅;④部件創新,部件性知識得以毀滅而整體性知識得以強化。
3. ushman et al. (1997)的模型。在討論技術周期和創新流時,依據對市場知識和技術的影響,他們也在思考創新的類別。市場知識被看作“新的”或“原有的”,這與上述Abernathy Clark提出的兩個層面的“毀滅”和“原有的”并無多大差別。第二個尺度也僅與這兒的技術有關,它被劃分為“漸近的”或“根本的”。運用這些尺度,可以區分四種創新類型:(1)整體創新 創造新的市場但伴隨技術上的漸近性的改進(Canon的小型復印機、Sony的袖珍收音機);(2)漸進性的產品、服務或流程創新——市場是一樣的,基于技術上的漸進性的改進; (3)主要產品或服務的創新 技術上的漸近變革和新市場的創造(從DOS到Windows、從模擬到數字);(4)主要的流程創新——技術上的漸近變革而市場不變。作者還提出了第五種創新,階段性的持續性創新,它代表了一個中間階段,在此階段市場和技術經歷持續性的變化。
4. Chandy Tellis (1998)再次認為兩種尺度奠定了絕大多數創新的定義:即技術和市場。前者決定了產品相關的技術與先前的技術的新舊或差異程度。后者決定了新產品比已有產品更好地滿足關鍵客戶需要地程度。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將得到四種類型地產品創新,如圖1所示。①如果技術的新穎程度低而顧客每美元的需要滿足程度也低,這將導致漸進性創新;②技術的新穎程度低而顧客每美元的需要滿足程度高,這意味著市場的重大轉折;③技術的新穎程度高而顧客每美元的需要滿足程度低,這將導致技術上的重大突破;④根本性創新是相關技術的新穎性程度和顧客每美元的需要滿足程度相結合得非常好的結果。
三、 知識創新的管理維度
知識創新的管理觀強調知識創新不僅要強調其過程的研究,更要強調對保持和提高知識創新管理的研究。這種研究主要體現在知識創新的戰略、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等方面。
1. 企業的知識創新戰略。Nonaka, Konno Toyama (1998) 指出, 為了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創造價值, 企業需要遠景規劃, 以使整個企業朝它必須獲得的那種知識方向發展。因為知識遠景規劃規定了價值體系, 員工可據此來評估、證明和判定企業所創造知識的質量, 這種價值體系, 連同組織的規范、常務工作和技能, 決定什么樣的知識是需要的、是要創造的和應當保留的(Leonard-Barton, 1995)。
2. 企業知識創新的組織結構。Nonaka Takeuchi(1995) 指出, 在企業知識創新過程中, 存在有可能區別的幾個“階段”: 知識的獲取、形成、運用和積累。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知識活動的方式, 對于知識的形成, 非層級結構或團隊結構是必須的; 而層級結構對于新知識的運用、積累卻更有效率。此外, Hedulnd(1994) 提出與M 型結構有著顯著不同的N 型組織, Nonaka (1994) 分析和描述了日本企業中特殊的組織結構——超文本組織結構(Hypertext)等, 這些組織結構模式都有利于企業開展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
3. 企業知識創新的組織文化。企業只有建立起能夠激發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維系人心,改善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才能吸引人才,激勵知識擁有者的潛能發揮,促進其知識的創造與超越,增加企業知識的資本積累,增強其運行機制,加速知識的創新。營造企業文化就是營造一個既沒有等級壓抑,也沒有功利爭奪,而只是以實現企業目標的工作業績為考核標準,建立一個共同工作、相互信任的開放式工作環境。使員工都能夠通過盡可能多的信息技術和手段獲取最新最快的信息,從而緊緊把握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使他們愿意在自己的相關項目上多花時間,成為創新的倡導者。
四、 知識創新的路徑
知識創新是將思想性知識轉化可銷售的物化產品的過程。在經過知識創造而形成的相關產品觀念性知識的基礎上,知識創新一般包含以下過程。這一過程如圖1所示(圖中的產品是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產品、流程、服務)。
1. 產品開發。產品開發是知識性的概念性產品轉變為物化產品的過程。該階段主要包括設計評價、造型設計和產品開發。設計評價是確定整個產品的結構、功能、規格,市場前景等進行全面的設計并對其進行恰當的評價。造型設計是指根據產品的特點,對其外觀結構進行設計,以獲得良好的外觀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將經過設計的觀念性產品轉變成物化的產品。
2. 產品測試。產品測試包括樣品測試、市場測試、定型和準備生產。樣品測試是將所開發的產品進行性能測試,使其達到產品的設計要求。市場測試時指對所生產的產品進行市場反應的測試,了解市場對新產品的反應。在此基礎上,對以上測試過程中出現的不足進行完善,然后對產品定型,最后投入生產。
3. 市場投放。市場投放是指將產品投放市場的過程,接受市場的反饋,對產品進行設計、開發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晏雙生.知識創造與知識創新的涵義及其關系論.科學學研究,2010,(8):1148-1152.
2. Silvio Popadiuka, Chun Wei Choob.Innova- 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How are these concepts rela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26):302-312.
3. Silvio Popadiuka, Chun Wei Choob.Inn- ov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How are these concepts rela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 rmation Management,2006,(26):302-312.
4. Abernathy, W., Clark, K. B..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arch Policy,1985,(14):3-22.
5. Henderson, R.M., Clark, K. B.. Archite- 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 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 rterly,1990,35(1):9-22.
6. Tushman, M. L., Anderson, P. C., O'Re- illy, C.. Technological cycles, innovation stre- ams, and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organizational renewal through innovation streams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M. L. Tushman, P. Anderson (Eds.), Managing strategic innovation and change: A collection of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 ersity Press,1997.
7. 林山,藍海林,黃培倫.現代企業知識創新研究述評.科技管理研究,2005,(6):46-53.
8. 于琛琛,楊乃定,賈曉霞.企業知識創新管理研究.軟科學,2004,(1):71-74.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基于核心知識資源系統與核心知識能力系統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論”部分研究成果(項目號:2010SJD630073)。
作者簡介:晏雙生,博士,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中國藥科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