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民族地區品牌農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同時存在著制約因素,文章基于對農產品貿易貿易方式主要問題的分析,提出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研究表明:實施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品牌戰略及其出口競爭力對策,對提高西部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品牌戰略;出口競爭力
一、 西部民族地區品牌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
1. 特色農業優勢明顯。農業是西部大開發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任務。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物種資源多樣,尤其是水能蘊藏總量占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占全國的77%,有著發展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自然優勢,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構成了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自然資源豐裕度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二名,但分布不均勻。西部各省區市可以利用其豐富的農業資源,依托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豐富而獨特的農牧業資源是西部地區的優勢,如棉花、烤煙、水果、花卉等產品品質好、產量高、市場潛力大。目前在西部地區已形成多種具有規模優勢地位的產品和產業。如內蒙古、貴州和甘肅的馬鈴薯,內蒙古和陜北的小米,新疆的棉花,四川、貴州的油菜籽,內蒙古和新疆的葵花籽,廣西和云南的甘蔗,新疆和內蒙古的甜菜,云南和貴州的煙葉,陜西的蘋果,四川的柑橘,新疆的葡萄,內蒙古和新疆的養羊業與奶牛業,四川的養豬業與養蜂業等均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
2. 勞動力成本優勢。由于西部地區農業產業開發層次較低,結構單一,二、三產業發展薄弱,由此造成的較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較低的農業勞動力人均農業總產值所構成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其產后儲運和加工的有力保證。
3. 地域優勢。西部地區地處西北和西南邊陲,與14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 747公里,連接15個貿易口岸,是新一輪開放——“沿邊開放”的主體,沿邊的地緣優勢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品牌農業和邊境貿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4. 環境和空間優勢。西部地區高原、山區風蝕、水蝕造成地表土壤和水資源流失的同時, 也使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難以富集和存儲,山坡地廣種薄收,化肥、農藥等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加之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的光、熱、土資源豐富,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蟲害相對較少,農藥污染較輕,有利于發展無公害、天然型、生態型綠色農產品。
二、 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主要問題分析
我國農業經濟和農產品外貿發展均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特征,而西部地區在農產品對外貿易方面則相對落后。其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農產品加工設備相當落后,加工技術水平低。中國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裝備比較落后,80%左右的加工設備還處于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15%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的進口技術和機械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突出表現在:農產品粗加工多,深加工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我國農產品加工增值僅為20%~100%,發達國家加工業的實踐表明,糧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1~3倍,薯類1~3倍,果蔬加工業產值與原料產值之比為0.43∶1,國外則增值在3倍以上。
2. 農產品總體加工率低,深加工比例更低。我國農業加工業中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比重僅占30%,而在1965年~1971年菲律賓這一比例已高達70%。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90%左右,而我國僅僅在40%~50%左右。目前,我國農業總產值已超過1.5萬億元,食品工業產值僅為5 0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為0.3∶1;而發達國家兩者之比高者已經達到4∶1,例如美國為1.8∶1,日本為2.4∶1,英國為3∶1,法國和荷蘭均為4∶1。另外,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也不均衡,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最低,如云南省僅為0.03∶1;中部地區較低,如湖南省僅為0.1∶1;而東南沿海和江浙一帶較高,例如威海市為0.86∶1,無錫市高達2.09∶1。
3. 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總體偏小,產值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西部地區主要以傳統農業模式為主,具有較濃的自然經濟色彩,不適應外向型農業的要求。農業的小規模種植、分散經營,與下游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模式明顯不匹配。
4. 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的成本較高。西部地區的農產品成本相對國際水平而言,不僅原料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成本比較高,而且質量也比較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西部農業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非常落后;其二,西部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規模經濟來組織生產,我國農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較弱,而西部農業則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盡管我國已經確定了30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與其他行業相比,其經濟實力不強,規模偏小,與世界同行業相比,規模實力甚微。
三、 完善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
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施三個層次的戰略調整,即地區布局結構、品種結構和農、林、牧、副、漁等行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廣袤的西部地區特別要把草原、牧業提高到戰略支柱產業的地位。此外,在適宜地區發展棉花、水果、蔬菜、花卉、煙草、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農業、園藝業,開拓提高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新路子。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產品外向型經濟水平,使之向規模化、集約化邁進。同時,通過農業產業化來降低西部地區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另外,應增加科技投入,大力發展國內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行業,重點加強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技術,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提升出口農產品的產業結構,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2. 實現對農業的有效支持和保護。逐步建立“綠色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應建立農產品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提高企業獲得信息的效率,降低信息采集成本,規避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潛在貿易風險。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加大對中西部落后地區的農業補貼和支持政策。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加大農村能源和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扶持有比較優勢的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應在西部民族地區建立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區,支持西部民族地區利用自身優勢,既可以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開辟新的途徑,又可以帶動內地農業發展。可考慮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一帶建立“港澳農業合作試驗區”、 建設“港澳農業合作平臺”, 逐步建設農産品出口重點生産基地、外向型農業基地。對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區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其引進資金、設備、技術。發展農產品保鮮和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出口提高檔次、擴大規模。
3. 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政府要重點支持信息化基礎建設。農產品由于具有鮮活等特點,對信息的依賴性更強,要加大對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開拓農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范圍。同時要加強市場信息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農業信息中心作用,建立農業信息網絡,實現市場、農業信息機構、產品供應者、產品需求者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計算機聯網。利用網絡溝通,建立農業信息發布制度、農產品供求、市場價格變動的預測系統。一方面推薦區內特色農產品,優勢農產品、農業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提供國內外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增加科技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降低農戶獲得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的成本,從而減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不斷完善農產品出口的檢驗、檢疫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推動主要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國內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檢驗、檢疫標準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使農產品出口獲取更多的“通行證”,進而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積極推廣農產品出口行業標準和標識。天然特色產品是西部地區的優勢產品,應該增強農產品品牌戰略的意識,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品牌建設。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儲運的各個階段都應按照國際要求確立質量標準,堅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并重。因此,西部地區應從長遠考慮,加快技術創新、結構升級,努力提高出口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制度,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依法優先予以免檢,對信譽良好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出口實行便捷通關。
4. 培育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出口農產品行業組織建設。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費用,堅持市場化方向,積極培育出口經營主體,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尤其是要培育一批農產品出口重點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的方式,尤其要扶持一批產業化經營的農產品出口企業,鼓勵大型企業進入農產品出口領域由于大型企業更容易達到產品出口的國際標準,不少還具有國際分支機構,能保證市場穩定,因此,西部應采取各種形式,組建綜合性的企業集團,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定向出口,同時扶持一批產業化經營的出口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它們成為“龍頭企業”。
要適應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新形勢,尤其要支持西部地區各省區建立特色農產品出口行業組織。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創新農業經營機制,采用“公司+農戶”,成立行業協會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業招商。規范農產品出口秩序,幫助品牌企業產品建立和疏通國際營銷渠道,率先進入跨國采購供應鏈。
5.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快外資和技術引進。彌補西部民族地區資金不足,促進對農業的投入。同時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的引入。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良種培育推廣多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有許多農產品存在品種單一、品質退化、農民接受新品種積極性差的問題。引進外資帶來了一大批優良品種,這些品種由于有市場、價格高而得到較快推廣,從而提高了西部民族地區一些農副產品的技術含量。通過政策引導外資進入西部民族地區一些農副產品加工和營銷業,通過外資介入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改進產品質量;減少直接進口;擴大中國肉類產品的出口。
參考文獻:
1. 西部大開發新規劃前瞻.http://www.chinaacc.com/new,2010-2-22.
2. 海關統計資訊網:http://www.chinacustomssta t.com.2007-12-03.
3. 王喆,于雙民,葛毅強.中國農產品加工新實踐.農業科技管理,2005,(6):53-55.
4. 鄒農儉.中國農村城市化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178-182.
5. 農產品加工:農業的導向工業,http://www.gmw.cn,2001-01-15.
6. 孫彤,劉孝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問題與對策.農業科技管理,2006,(25):42-45.
7. 郭曉鳴,吳永紅.加入WTO背景下西部農業發展選擇.決策咨詢通訊,2001,(12):114-116.
8. 王萬忠.我國西部農村特色農業發展中幾個問題的思考.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20-123.
9. 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32-137.
基金項目: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西部地區農產品物流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項目號:10BJY075)階段性成果;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四十九批面上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當代借鑒與應用——西部農產品物流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號:20110491644)階段性成果;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資助項目“圍繞陜西十二五規劃加快發展我省農產品現代物流的對策研究”(項目號:2011Z01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靜,工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