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知識生態系統理論的知識資源、知識服務、知識創新等角度分析泛在圖書館特征;從泛在圖書館資源建設、構建學習型圖書館群落、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共享機制以及泛在圖書館人文環境建設等方面針對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的管理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泛在圖書館 知識生態系統 知識管理
1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
1.1 知識生態系統概述
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生態系統生態學被廣泛應用到管理科學的諸多領域。1991年,美國社區智能實驗室的創始人喬治#8226;珀爾率先提出了知識管理范疇的知識生態系統概念,認為知識管理的高級階段將是知識生態學的應用。他認為一個知識生態系統是信息、靈感和洞察力、人和組織能力的自組織系統。知識存在于生態系統中,在這個系統里,信息、思想和靈感雜合并且相互吸取營養。從生態系統生態學理論和知識特性分析,知識生態系統是特定時空范圍內,由知識資源、知識服務活動、知識創新活動以及他們的交流和協作環境所組成的,借助于知識流動、價值流動、物質流動等功能而形成的開放、動態的知識系統。
1.2 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
圖書館作為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也構成了一個重要的知識生態系統。
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是圖書館范圍內的知識管理各要素(如知識個體、知識、知識管理技術、圖書館文化、組織結構、知識戰略等)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既包含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過程中的各組成要素,也包含這些要素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機制。
2 泛在信息環境與泛在圖書館
隨著寬帶技術、無線技術等通信基礎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系統、軟件、服務器等配套設施的完善,信息社會將逐漸過渡到“泛在信息社會”。
泛在信息環境下的圖書館也被稱為泛在圖書館,是全新的圖書館理念。2005年德國的Oliver Obst博士將圖書館的發展分成4個階段: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泛在圖書館,泛在圖書館就是無形的、無所不在的圖書館。它突破現有實體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局限,打破人們對圖書館的傳統認識,真正從用戶及其需求出發,遵循用戶新的需求,適應用戶的行為變化,將圖書館的服務完全融入到用戶中和周圍持續的信息流中。其本質是圖書館服務的泛在化,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義:①按需獲取信息——信息需求者通過對需求對象的選擇,能夠自由高效地得到所需的信息內容;②即時獲取信息——通過各種泛在信息的獲取設備,用戶能夠快速及時地進行信息的獲取;③適量信息獲取——圖書館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幫助用戶進行信息的智能篩選,保證用戶準確地獲取所需知識,從而避免信息超載的弊端。
3 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特征分析
知識生態系統中有相互關聯的知識生態亞系統。知識資源亞系統、知識服務亞系統、知識創新亞系統之間不僅僅是知識資源的關系,它們的活動通過知識環境形成一種在技術、文化、領導、人力資源、組織結構、知識資本市場等因素上的互動與交流。其次,知識在各系統中的流動構成開放的螺旋向上系統。知識創新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不斷通過積累和再創造重新匯入到知識生態系統中,如此循環構成知識生態系統的不斷進化。
知識生態系統內外部之間存在輸入、生產能力和輸出,知識生態系統與其環境保持著開放的交換關系。這種關系促使知識資源、知識服務、知識創新活動形成一個內外交換、開放的動態知識生態體系。而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中的知識資源、知識服務、知識創新活動又有了新的特點:
3.1 知識資源
知識資源是進入經濟系統的人類知識,是智力勞動發現和創造的成果,它是所有人類(或組織)的一切知識資源的匯總。從范疇上講,包括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知識資源。從知識可表達分類上說,包括顯性知識資源和隱性知識資源。從知識載體形式上看,既包括傳統的期刊、圖書等知識資源,也包括數字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等諸多形式。
而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的知識資源更加豐富,除商業數據庫、共享數據庫、自行開發的特色數據庫,還有各種開展資源組織和跨平臺檢索的資源集成,泛在圖書館的知識資源有如下特點:①多種形式:能夠動態地、無縫地提供異質信息,現代網絡技術為圖書館通過多種格式提供信息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些格式包括文本、PDF、圖像、幻燈片、音頻和視頻等;②多語種:能夠為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提供多語種支持;③全球化:21世紀的泛在圖書館應該成為世界范圍內知識和信息的門戶,這意味著它要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無論他們的年齡、性別、膚色、種族、宗教、語言能力、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素質如何。
知識資源數量和質量是知識生態系統運行的基礎。當知識資源數量相對豐富、質量相對較高時,知識服務亞系統會有強烈意愿進行知識整合并提供給知識創新系統,知識創新活動的起點就會相應提高,由此獲得知識創新成果的幾率也會大大提升。隨著知識成果大量涌入知識資源系統,將形成一個良好的、開放的知識生態系統知識創造循環。
3.2 知識服務
知識服務是基于用戶問題和知識需要的新型服務機制,它在知識資源和知識創新系統中起到橋梁作用,強調用戶參與和對知識創新過程的支持。從知識服務面對的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層次上看,主要包括知識資源整合服務系統和為產品用戶提供知識解答的企業知識呼叫,響應服務系統。
泛在圖書館在知識服務方面表現出以下基本特點:①基于網絡。利用互聯網傳遞信息資源和服務。②24×7。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連續提供服務,沒有時限,也不存在地理上的局限。③開放獲取。除了為特殊用戶提供基于密碼保護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以外,泛在圖書館為全球用戶提供開放獲取的資源,特別是開放獲取期刊中的學術性信息。
一方面,泛在圖書館構建以信息找人、自動推送為目標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理念。按照用戶的要求,利用智能技術及時把信息提供給用戶。另一方面,泛在圖書館在知識服務方面實現人人平等利用信息資源的目標。泛在圖書館采取包括免費服務在內的措施,擴大了人們對信息資源的利用職權。泛在信息環境下,有肢體殘障的用戶或盲人也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無線連接到網絡圖書館,具有語音功能的計算機能自動地把屏幕上的信息轉換成語音信號,幫助他們讀取信息,利用圖書館資源。
泛在圖書館以其四通八達的網絡支持,最大限度地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營造出全民共享、共同進步的良好教育環境,對于國民素質教育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3.3 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科研機構利用現有知識資源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獲得新發現、新規律、新方法等新知識資源的過程。知識創新是建立在知識環境內,以知識資源系統為基礎,有賴于良好的知識服務體系的智力活動。
在知識服務亞系統中,一般不改變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加工、整理來使用戶更加便利地獲得而產生的附加值流動,屬于經濟價值范疇。而在知識創新亞系統,則表現為兩種形式:通過使用知識來創造新的科技產品來獲取價值,表現為知識的經濟價值;通過在原有知識的創新研究產生新的理論知識,表現為社會價值。還有一種并不被人們所注意的隱性知識流動所產生的價值轉移,這時候受尊重或信任或證明自己的表現成為關鍵,屬文化價值范疇,它在知識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存在。
知識服務與知識創新對知識生態系統有著正負面影響。當知識創新的效率高時,知識流動的頻率大大加快,能夠調動知識服務方的積極性使知識服務技術和管理水平獲得提高。反之,會嚴重阻礙知識創新系統的創造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泛在信息技術、泛在智能使知識創新活動更加活躍和廣泛,不同層次、不同種群、不同學科的泛在圖書館知識用戶、圖書館員之間可以更加便捷、無障礙地相互合作和碰撞,從而能加強知識的傳播、轉化和創新。
4 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的管理
知識生態系統的管理是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促進知識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保護各個亞系統的組成和良好運行,保持知識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特性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要對影響知識生態組成、功能的知識環境因素進行控制、優化,為知識生態系統的良好發展塑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4.1 加強泛在圖書館資源建設
在泛在圖書館學習環境中,交互性明顯增強,表現在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圖書館與讀者的交流空前密切。泛在智能超越空間,可以容易地實現互動的學習環境。讀者與讀者之間能夠更方便地探討問題,讀者與圖書館的即時交流可能會占參考咨詢的絕對地位。這種新變化也會影響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在泛在圖書館中,讀者將既是資源的使用者,也是資源的創造者。圖書館的資源供給不再是書商—圖書館—讀者的單向流動,而是形成書商、讀者、作者、圖書館四類主體共建資源的新格局。
4.2 促進泛在圖書館內外交流互動
一個靜止的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必然是一個不斷老化的走向死亡的系統。在這樣一個動態的知識系統中,各種知識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圖書館只有在其內部或與外部環境的知識互動過程中才能獲得高效、動態、創新發展。當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逐漸吸收更多的知識資源,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的時候,它就會通過知識資源的整合和創造進行持續不斷的知識創新活動,經歷著從混沌到有序、從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發展過程。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與其外部系統間的要素和知識交流的活動,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創新。
4.3 建立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共享機制
知識生態共享機制是對現有知識進行收集、分類和存儲的知識發現過程、通過知識傳播交流從而擴展知識量的知識分享過程、對分享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單元集中進行處理的知識重組過程,通過這三個階段實現最終的知識創新,產生新知識,推動知識的“演化”。
泛在圖書館形成知識生態共享機制的一個思路是:建立起完善的知識交流網絡系統。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的形式分散的知識進行有效地捕獲、交流和共享,形成知識創新、知識進化和知識整合為核心的圖書館知識生態共享平臺。
4.4 構建學習型圖書館群落
群體化是當前我國社會信息環境的基本寫照。群體化用戶的信息需求必然決定著群體化的信息資源組織與服務的走向,決定著集成式知識構建的結構和層次,決定著不同信息環境之間的非均衡狀態。這使得群體化用戶就不僅天然地成為社會信息環境的能動因素而統領其它環境因素,也是觀察泛在環境的核心因素,還是多元化信息環境的具體表征。
利用知識生態系統體系,構建學習型圖書館群落。將多個圖書館組織成一個戰略群落,群落內共享彼此的知識資源,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聯盟內知識的流動更加迅速而頻繁,從而創造出新的交叉知識,謀求圖書館群落的整體發展。同時,整個圖書館群落應形成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群落文化,不僅在一個圖書館群落內部相互共享知識,彼此學習,而且廣泛吸收外部組織和環境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管理能力和知識服務質量。
4.5 加強人文環境建設
泛在圖書館,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物理層面,許多新興信息技術正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特別是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對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極大地改變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圖書館的工作效率,使廣大用戶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能得到細致周到的信息獲取服務。
然而,由于個人、組織的多樣性,文化、教育的多樣性,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會帶來人文環境的缺失。因此,圖書館要注重加強人文環境建設,以人為本,關注用戶需求,傾聽用戶意見,實現圖書館與用戶關系的和諧發展,提高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質量與水平,這是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健康和諧發展的根本。
對圖書館而言,人既是知識生態系統運行的操作者,又是知識的真正擁有者。泛在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必須以人為節點,以知識流為內容,以交流、協作為鏈,以泛在信息技術為工具,將泛在圖書館建設為一個知識交流、共享和創新的平臺。
5 總 結
盡管知識生態學的理論和實踐剛剛開始,但是它開啟了一種代表未來整體觀的新方向。圖書館在自身發展中,應充分應用知識生態學的理論,將分散在局部的零星知識資源整合成強有力的系統知識。采用信息技術,提高知識資源共享和增值程度,建立良好的圖書館文化機制,加強知識管理,構建知識生態化圖書館。
其次,泛在信息環境對圖書館而言,又是一種適者生存的市場環境。如何更好地立足這種社會信息生態環境,將各類信息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為用戶提供更新的用于傳遞信息、服務和教育的方式是圖書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李博.生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Auyang S Y.復雜系統理論基礎.田寶國,周亞,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社,2002.
[3] George Pór.What is a knowledge ecosys-tem.[2010-12-18].
http://www.co-i-l.com/coil/knowledge-garden/dkescop/index.shtml .
[4] 孫振領,李后卿. 關于知識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圖書與情報,2008(5):22-27.
[5] 吳鵬, 蘇新寧. 知識管理中的知識生態環境.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4,40(2):18-21.
[6] 謝守美. 國內知識生態系統研究綜述.情報科學, 2010, 28(5):797-800.
[7] 舒宗瑛. 圖書館知識生態系統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9):103-105.
[8] Youk K H.Ubiquitous library.[2007-06-03].http://www.dinf.Re.jp/doc/english/access/index.htm1.
[9] 任家樂. 支持泛在學習環境的圖書館資源、服務設計. 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5):24-27.
[10] 嚴棟. M—Learning環境下泛在國書館研究. 圖書館學刊,2010(4):14-15.
[作者簡介] 王小萌,女,1967年生,講師,碩士,發表論文6篇,出版專著(合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