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將目光放在這個星球上的700個城市群和郊區中心,對東部的地理位置加權平均得到工資數,你就能找到世界經濟的中心。自從工資和人口隨時間發生了巨變,世界的經濟中心開始向東部轉移。
20世紀80年代末,北美和西歐的產值占到這個星球的2/3。那時,地球的經濟中心是大西洋深處的一個點——吉隆坡,它離摩洛哥大概1500公里遠。到2008年,由于印度、中國以及東亞其他國家的不斷崛起,地球的中心轉移到了土耳其的伊茲密爾,赫爾辛基東部以及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和原來吉隆坡的位置相比,偏移了4800公里,相當于地球半徑的3/4。我推算經濟中心的偏移將會持續下去,直到2050年。到那時,世界的經濟中心將會集中到印度和中國的邊界上,離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650公里。
這些現象對于馬來西亞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2009年,馬來西亞的GDP只是美國的1.2%,是崛起的東亞的3.7%。而馬來西亞的人口呢?僅僅是美國的8.9%,相當于東亞人口的4%。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檳榔嶼和新山是它的名片。面對正在出現的全球商業變化,馬來西亞已經從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中吸取了很多經驗教訓。在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之間,美國和歐洲曾經為馬來西亞提供了巨大的出口市場。但是,馬來西亞面向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直到2000年才超過了它對歐盟的出口,到2003年中期,才最終超過了它對美國的出口。這種趨勢現在還在加速發展。盡管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出口有所減弱,但是到2010年年末,馬來西亞對亞洲的出口再次上揚,達到了它對歐盟和美國出口的3倍。
這預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首先,這些貿易模式的轉變不僅僅反映的是全球供應鏈的改變,比如電子配件的生產從馬來西亞轉移到中國,然后被組裝成iPhone,并再次出口到西方市場。在海灣地區的很多國家,這些轉變也是明顯的,雖然這些國家和馬來西亞的出口結構有較大差異,但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海灣國家的經濟卻被持續看好。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貿易都是依照這種方式進行轉變的。比如,隨著英國60%出口的放緩,英國有10項世界大宗貿易貨物出口達到了歷史最低。英國的出口市場占有率和貿易模式增長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容樂觀。今天,英國經濟增長率幾乎為零。
套用一句今天年輕人都喜歡說的口頭禪,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失敗,因為英國沒有明白參與到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的出口市場中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馬來西亞顯然避免了這種失誤,但是它同樣需要注意新的風險。對于外國投資者來說,東方的崛起意味著馬來西亞不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而在過去,馬來西亞的自然資源曾是出口的熱門貨物。現在,馬來西亞僅僅是諸多經濟體中不起眼的一員——盡管新加坡的人口數量僅是馬來西亞的1/5,但從2005年開始,它的經濟規模也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在當前全球經濟結構劇變和地區經濟持續向好的局面下,如果馬來西亞的發展倒退至成為貧困和不公的社會,那這個國家今后就真的成為一個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