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一落座,風塵仆仆從工作地點趕來的呂一枝就一再表示自己對“好媽媽”這個詞深感慚愧。
來北京出差已經好幾天,作為一個媽媽,都希望能有盡可能多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但作為浙江瞬時達網絡有限公司(原中國農業網,以下簡稱瞬時達)的總經理,為了工作,呂一枝有時候覺得陪女兒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其實對于呂一枝來說,至少近一年以來,她分給女兒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比一年前多了不少。為了女兒而做出不少改變,“實習媽媽”呂一枝,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母親。
“目前,我最大的任務就是陪孩子玩。”呂一枝始終覺得,剛滿2歲的孩子要談教育為時尚早。即使將來女兒長大,她對女兒也沒有過多的期待,在她的字典里沒有“望女成鳳”這四個字。
然而在經過不斷反思、學習、觀察、摸索之后,她實際上已經有了一套為女兒的將來準備好的教育方法:本著中國“女兒富養”的傳統觀念,給女兒一個絕對開放、自由的生長環境。而她惟一的要求就是,這種絕對自由的生長環境必須要扎根于有信仰的土壤。
女兒在一家人的呵護下,一天天成長,呂一枝在這個美好小生命的感染下,重新定義了工作和生活的意義和關系,不只會用做母親的心態來處事和包容關心員工,更加找到了事業與家庭的一種平衡。
讓她就那么長著吧
女兒剛剛滿月時,呂一枝就已經回到了工作崗位。當時的瞬時達剛剛完成包括股權結構、組織架構和人事方面的改革,重返工作的呂一枝雖然盡可能抽空多抱抱女兒,但母女能夠呆在一起的機會仍然很少。
“一歲以前我管得比較少,因為小孩大多數都要抱著(我沒時間抱),跟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并不是特別多。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像他們經常說的一樣,帶寶寶去游泳,做按摩之類,以前的小孩沒做這些不也都長得很好嘛。”
在寶寶一歲之前,呂一枝的生活重心還傾斜在工作上。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孩子,自己又能一回到家就看到女兒,呂一枝做出了一個令現在大多數已婚人士感到恐懼的選擇:與女兒的爺爺奶奶同住。
呂一枝家里有非常好的大家庭氛圍,一到周末“七大姑八大姨”,好幾家人就會帶著孩子們聚在一起。
女兒是在眾人的期盼中姍姍來遲的寶貝疙瘩,長得既漂亮又可愛,因此盡得全家人的寵愛。“女兒像小公主一樣被嬌慣,已經有了點公主脾氣。”
即便如此,呂一枝卻不擔心孩子被寵壞。在她看來,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對孩子溺愛,是中國的傳統,不應該剝奪上一輩愛孫子孫女的權利,也不要試圖改變老人。
兩代人在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和對抗,會破壞家里的另一種平衡。呂一枝覺得,和睦的家庭氛圍比任何教育方法都來得重要,只要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中長大,耳濡目染受到的熏陶,不會讓孩子變成沒有規矩、性格頑劣的人:“我們有自己的一套原則,讓她知道在父母面前你應該怎么樣,等她自己慢慢長大以后,她自然而然就會明白的。”
“我姐姐就跟我講,不用操心,小孩不就是那么長大了嘛,讓她自己長著就行了。”呂一枝也確實做到沒有限制,完全“散養”,什么都不擔心。
女兒要富養 信仰是底線
看上去呂一枝是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溺愛到沒有原則。但事實上,呂一枝有著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
她的教育理論,一部分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而她對女兒各種要求的極力滿足,也并不是盲目的。“窮養兒子富養女”,呂一枝堅信這句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老話,總會有它的道理。而且在呂一枝看來,所謂的富養,并不是讓孩子吃穿皆名牌,而是讓她對經濟沒有概念。
“就按著古人的方式去做著,然后加一些現在的思想進去,我想應該是沒什么錯吧?我還一直在學習。”呂一枝笑道。
呂一枝學習的途徑除了傳統文化的部分,還有來自父親和朋友的西式教育理念的影響。
呂一枝的父母同為教師,曾長時間在國外學習,從呂一枝讀書開始,他們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教育觀念。父母的同事都在狠抓孩子學習的時候,身為浙江大學教授的爸爸卻告訴呂一枝,60分萬歲:“他們對我的教育就是不抓學習,其他方面就自由發展,愛什么就學什么。”
呂一枝對此充滿感恩,她覺得能夠在這樣寬松開放的環境下長大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今不管朋友們的各種活動、各種娛樂項目、各種體育運動,她都能快樂地參與其中,這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財富。
呂一枝的父親桃李遍天下,不少學生都定居美國。一位學生帶自己的孩子回國探望老師,玩的時候七八歲的哥哥和兩三歲的弟弟在地上打打鬧鬧,扭來滾去,像脫韁的野馬。但到吃飯時,兩個瘋鬧的孩子立刻變得安安靜靜,很輕,幾乎沒有聲音,非常懂規矩。
這也給了呂一枝很大的啟發:“應該定的規矩是要定的,但是大多數時候應該是自由式的發展。”但對尚且年幼的女兒該用什么規矩來約束,呂一枝惟一清晰的要求就是:“我覺得女兒必須要有信仰。”
呂一枝一家三代都是天主教徒,在她看來,許多在經濟、商業等事業上成功的人士,大多數都有宗教信仰,這樣的人對社會或者整個人類都會有更大的貢獻:“因為他會有更多的道德底線,什么東西是能做的,什么東西是一定不能做的。”
呂一枝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帶她去教堂做禮拜:“我希望她知道天主教是教人怎么做人的,至少她能夠從小有她自己的道德底線。”
在必須有信仰這個底線之上,呂一枝留給女兒的是絕對自由的成長空間。信仰是肥沃的土壤,在這塊土壤里,女兒可以恣意長成參天大樹或者一片色彩繽紛的花海。
相對于父親的西式教育,呂一枝顯得更加開放。她的侄女從小特別要強,經常說:“她長大要跟姑姑一樣能干。”除了愛學習,還主動跟父母要求要用周末的時間讀興趣班,鋼琴、舞蹈、畫畫一樣都不落下。
父親覺得孫女太累,極力阻止。但呂一枝反倒覺得,侄女在這件事情上已經表現出了自主意識和興趣,何不鼓勵她支持她呢?“如果我的女兒將來會有這樣的要求,我一定樂見其成。”
學會用母性的心態關愛員工
盡管對幼小的女兒來說,呂一枝關于教育的種種理論都還在設想階段,但她正通過努力學習來成為女兒最好的媽媽和最好的老師。
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女兒,從女兒一歲開始,呂一枝就有意識地調整了公司的作息時間,把原來的8點上班改成了9點。也因為出于對母親這個角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呂一枝還改變了公司的一些規章制度,對于公司里同樣有了孩子的員工,都給予了十分貼心的政策,比如中午可以回家照顧孩子。
一些尚未成家的男員工對此表示不解,覺得這樣一來公司會像一盤散沙。呂一枝的一句話讓這些男同事啞口無言:“我希望有家庭的人能夠對家庭時間付出得多一點,一個人對家庭有責任,他才會對工作更有責任。”
女兒的降臨,讓呂一枝在家庭之外感觸最深的是工作時心態的變化:“公司里都是年輕的小孩,平均年齡不到24歲,當你的心態是一個母親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們都沒長大,有很多東西,你很愿意去跟他們講道理,很孜孜不倦的那種。”
一次,呂一枝剛好碰到市場營銷部門的一個業務人員正在向客戶解釋一個產品,呂一枝覺得他解釋得不夠到位。“我當時立馬就坐下來,給他從頭到尾全面解釋一遍。”
呂一枝這種“婆婆媽媽”的講道理方法在女兒身上也同樣適用。女兒任性時,呂一枝覺得她雖然可能聽不明白這些道理,但還是一遍一遍地跟她講,十分有耐心。
這種處事平和的態度轉變令呂一枝自己都感覺驚訝。之前工作中些微的問題,都會令她情緒波動,甚至曾因工作的問題失眠長達兩年。
為了有多點時間陪女兒,從前都在公司過周末的呂一枝,如今時間安排也更加合理。工作的事情周五之前必須處理完,周末的時間除了出差,永遠都屬于女兒。
呂一枝已經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開。在工作之外,公司里的同事也因為都有了孩子的緣故和她更加親近。有時會在周末帶上各自的寶寶,一同出游,集體活動。
看上去改了作息時間的公司和有了女兒的呂一枝確實如男同事所說,松散了許多,但呂一枝笑言:“我覺得工作是一種常態,倒不是什么時候就應該松散,什么時候就應該怎么樣,但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去工作。”
忙碌而不緊張,充實而不勞累,呂一枝的工作和生活正在被她用最擅長的分配關系劃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