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調控進入深水區,被認為推高房價、干擾調控的房地產信托,是進入慢車道還是直接剎車?
現在我們確實不愛做房地產信托了,其他信托公司也是這樣。新時代信托一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必須接受窗口指導,而且做房地產信托要層層申報審批,融資的時間成本增加了很多。
在當前融資困難,房企饑渴的背景下,房地產信托無疑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上半年的數據顯示,這根“救命稻草”正在瘋長,并受到監管層的極大重視。目前銀監會要求收緊房地產信托,并對多家信托公司進行“窗口指導”。
信托兇猛
隨著限購限貸款接踵而至,大小開發商都開始了四處找錢。今年以來,上海綠地集團、大連萬達集團、綠城集團等大型開發商也開始頻繁通過信托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前萬達僅推出過一只信托產品,但上半年以來萬達已有10只信托產品成立或正在推介、募集,部分產品披露的信托規模在5億—15億元。
4月,綠地也曾發起信托貸款,用于旗下項目建設,年利率9.5%,為期一年,投資門檻為100萬元。
另有消息稱,今年前四個月綠城的信托融資量已達2叭0年整年的81%。按照12%的成本計算,綠城發行26億元信托的融資成本在3億多元。
與此同時,記者發現,單個項目的房地產信托也開始增加。融創中國就擬分別與大業信托及新華信托設立信托計劃,為旗下項目融資約12億元。
在此背景下,除了中誠信托、中信信托、中融國際信托、外貿信托等幾家老牌“勁旅”外,部分“黑馬”信托表現十分搶眼。以成立半年多的四川信托為例,截至6月30日,四川信托累計成立房地產集合信托產品已達23款,總額704L元。
根據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統計工具測算,按產品發行日期計算,上半年發行的集合信托產品數量為153 1個,規模總計為2159億元。其中,投資于房地產領域的信托產品數量為391個,規模為8904L元。房地產信托產品規模占全部集合信托產品比例約為41-22%。
事實上,從今年1月份房地產信托經過短暫的調整和適應之后,迅速“死灰復燃”。據中國信托協會統計,今年1—4月,信托公司共發行集合類房地產信托項目222個,同比增加66.92%,募集資金722.11億元,同比增長115.26%。直至今年5月,銀監會要求收緊房地產信托,但是增長依然沒能剎住車。數據顯示,5月份,房地產集合類信托發行84只,占同期集合類信托產品發售數的30.88%,較4月份略有上升。發行規模290.87億元,比4月的248.9億元高出40多億。
駛入“慢車道”
“從我自身接觸的情況來看,最近一兩個月各公司的房地產信托確實在減少。”上述新時代信托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6月份,房地產信托總規模僅55,69億元,平均募集2.14億元,雖仍為行業最高水平,但是已大幅縮小。從單個項目來看,6月份沒有單個房地產信托項目募集規模超過10億元。
今年二季度以來,銀監會一再收緊房地產信托業務監管。從5月份開始,銀監會要求信托公司每月10日前上報上月的《房地產信托業務風險監測表》,開始逐個監測房地產信托項目的資金投向、資金運用方式、風險控制措施等信息。
6月份,銀監會多次“窗口指導”信托公司,要求對房地產信托余額較大的信托公司,要求“規模要實現穩中有降”;對于房地產信托新增規模較大的信托公司,則必須“把握好節奏,嚴格控制增速”。
據媒體報道,近日監管層召集各家信托公司負責人開了一次會議,在會上要求10家信托公司“暫停房地產信托業務”。北京一家大型信托負責人告訴記者:“有很多大型信托公司陸續接到銀監部門的電話,這說明監管層已經很重視現在房地產信托的情況。”他表示,6月份的數據確實下滑了,這說明調控出了效果。
6月底以來,包括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中融信托、中誠信托、北京信托、上海信托、華澳、聯華、中海、華寶等20多家信托公司暫停發行房地產信托。而記者查閱多家信托公司的網站亦發現,此前房地產信托發行規模較大的中融信托、中信信托等信托公司,近來多罕有新的房地產信托計劃發行。
國信證券首席地產分析師方焱指出,信托公司自身也會篩除一些小公司,而偏好品牌房企。上述信托自動停止房地產業務,不見得完全是銀監會干預的結果,還有自身基于市場風險的判斷。
風險堪虞
“房地產信托的成本已經越來越高了。”上述大型信托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成本已經在20%到25%,甚至很多高達30%以上。現在的最新數據是,上半年房地產信托收益為10%,就算很好的收益率也就20%。他認為,即使目前房企還能承受當前的融資成本,但已偏離了正常范圍,除少數品牌房企,目前大部分開發商根本沒有足夠的市場銷售回款的支撐。
與此同時,預期收益率正在逐步攀升。數據顯示,5月份信托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10.32%,環比也有所上升。而好買基金發布的6月份固定收益信托月報亦顯示,在收益率方面,各期限產品收益6月份保持高位,一年(不合)至兩年期產品平均收益率為9.11%,創出近一年來的新高。
“預期收益率越高,這就要求房企要有足夠的回款償付能力,這在當前房企銷售疲軟的狀況下地意味著風險走高。”上述信托人士均對記者表示,對于信托公司而言,只要房地產項目四證齊全、有30%以上自有資金,而且具有二級資質,就可以發行信托了。因此很多信托公司規模根本不大,如果賠一個幾億的項目,很可能就陷^危機,導致行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下一步“急剎車”?
去年就上演了叫停銀、信合作的一幕。去年6月1日,銀監會非銀部緊急召集信托公司開會,通報銀信合作規模于4月30日已達1.88萬億,并警告:“如果到6月底,銀信合作規模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銀監會高層必將徹底叫停此項業務。”
消息一出,信托公司“踩點”趕路,到6月30日,銀信合作規模反而突破2萬億,7月2日,銀監會非銀部被迫電話通知信托公司,全面叫停銀信合作業務。
而今年五、六月份以來,銀監會相繼要求控制房地產信托規模,并對房地產信托業務進行“窗口”指導,關于“叫停房地產信托”的傳言甚囂塵上。但傳言一直都有,目前來看,監管部門應該只是出于發行規模過快風險的考慮,似乎沒有叫停的意味。
早在5月份,銀監會有關負責人重申:房地產信托業務是信托公司的正常、合法業務,銀監會一直要求信托公司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房地產信托業務,目前銀監會對房地產信托業務要求沒有變化,沒有叫停房地產信托,也沒有出臺新規的計劃。
銀監會副主任閔路浩也公開表示:“今年信托業不會再有新的監管政策出臺,要給信托公司發展留有空間。”
“房地產信托是否會被叫停,還是得看房價下降沒有”,方焱表示,目前的數據不容樂觀。
7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百城價格指數報告顯示,6月份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856元/平方米,環比5月上漲0.41%。其中,75個城市價格上漲,25個城市下跌。環比漲跌幅在1%以內的城市數量共有73個。
方焱指出,房價要真正下降,還有很大的壓力,而房地產信托的風險正在走高,從這個角度來講,不排除有叫停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地產信托收縮的同時,部分開發商對私募基金打起了主意。有知情人士透露,國內大多數地產公司都已或正在準備做地產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運作方式和房地產信托大同小異,在此背景下,或將成為房企下一個融資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