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的深刻性
從專家的角度看,這次危機起始于2007年在匯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首次出現了難以平復的賬目。經濟危機還在蔓延,全球經濟低迷,波動不穩,甚至出現了回到100年前的現象和說法,再次提出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等字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次危機的原因非常深刻,經濟要恢復正常的成長過程和增長路徑,必須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一個較長的時間是不可能的。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采取了很多非常規手段,如最近美國在貨幣政策方面實行了twist,即“扭曲行動”,把產品的收益率曲線長端往下拉,短端往上提,以避免再次出現簡單的量化寬松。然而這些措施也會留下很多副作用。引起危機的問題沒有解決,而解決危機的過程中產生了副作用,兩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于現在的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說經濟恢復會延續很長時間。
“探底是必然的過程”。
經濟發展方式調整
發達經濟體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的負債經濟的弊端早已彰顯。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以消費拉動為基本特征。中國經濟發展依靠的是投資、出口,而美國依靠的是私債,過度消費、多度負債。美國首先是私債危機,為了救助私債危機,由美聯儲介入,財政部介入,私債信用危機引發了主權債務危機。歐洲首先表現出主權債務危機,由于這些主權債務作為資產是由各種各樣的投資者持有,因此它介入的投資鏈條蔓延到私人部門,進而蔓延到其他國家。美國和歐洲的債務危機實質都一樣,即全球債務危機。
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于不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經濟制度中。負債經濟主要發生在美國,因為它可以用發行美元來彌合缺口,現在危機爆發是因為超過了“度”,美國無法支撐,另外中國也覺得難以維持,債權人和債務人都覺得不能夠持續下去了,危機就爆發了。
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方式要扭轉就必須提高儲蓄率,而儲蓄率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提高儲蓄率的過程本身是一個經濟緊縮的過程,所以為了治理這樣一個危機,目前發達經濟體乃至于全世界正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產業結構調整
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了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浪潮,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融人了市場經濟體系。結果我們誕生了大量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而外圍的核心是美國、歐洲,它們擁有高端的制造業、高附加值的金融業、服務業等,向全世界生產、制造和輸出各類規則、標準和秩序。廣大的歐洲國家沒什么實體產業,幾十年來幾乎沒生產什么東西,而是靠著這樣的大勢存活。
現在新興市場經濟在全球產出中的增量貢獻繼續超過發達經濟體,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完全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發展模式正在逐漸弱化。發展中國家也有服務業了。從勞動力市場結構整體來說,西方國家的勞動力市場是不能滿足它對勞動力的需求的,所以很長時間來從發展中國家源源不斷地吸引勞動力去它們最尖端的部門就業。現在,發達經濟體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開始戰略調整,提出了制造業、工業化、出口等方面的再重視。
金融結構調整
經濟危機發端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主要問題就是過度的杠桿化,在金融里解決問題就要去杠桿化。國家總體去杠桿化必須提高儲蓄率,儲蓄率的提高是一個實體經濟的問題。去杠桿化的過程是一個資產負債表修復的過程,資產是高度的負債形成的,因此危機的修復就必須修復資產負債表,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過程是一個新的過程。舉兩個例子,一是美國的OE3,它不斷地放錢,但是錢放到市場中就不流動,所有人拿到錢以后是想怎么樣把債還上,美國目前的問題是貨幣當局大量地投放資金,但是流動資金越來越緊,因為它進入了一個資產負債表修復的過程,這是一個緊縮的過程。另外是日本,日本最近20年都在修復資產負債表,它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出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泡沫過程中,現在企業獲得一點外部資金和利潤就忙著把資產負債表做好,并不忙著去擴大業務。
關于去杠桿化的問題,還有一個新的因素加劇了它的嚴重性,那就是巴塞爾協議的進展,巴塞爾III的核心是提高自有資本率,要有好的資產負債表。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不能籌夠錢就是一個不良的金融機構,就必須緊縮、調整,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
財政收支平衡
高赤字率和高債務率是發達國家的主要問題,企業部門的負債問題、金融部門的高杠桿率的問題,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歸因于整個國家的高赤字率和高債務率,所以恢復預算平衡是危機恢復的一個先決性的條件,歐洲和美國都注意到了,但是這會引起社會動蕩。因為債務平衡需要減少支出、增加稅收,企業就要減少雇員、降低福利,所以罷工、社會抗議、失業等狀況會長期延續下去。所有的問題都是財政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預算不平衡的問題,而預算平衡困難重重,因為誰都不愿意把到口袋里的錢再掏出來,所以就會產生很大問題。
這四個問題檀根于這些大的經濟體內部,這些問題又由于不合理的經濟制度被惡化和扭曲了,表現就是匯率變動不均等等,發達經濟體通貨緊縮,發展中經濟體通貨膨脹,大家日子一樣難過。所以這種不合理的國際經濟和貨幣制度必須改革,但是這個改革也非常之困難。發達經濟體陷入了兩難的處境,局部的戰爭會不斷。據研究,恢復全球經濟正常運行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危機很可能成為走向經濟新格局的轉折點。每次危機意味著新的力量的調整,但以往都是讓發達經濟體更加掌握主導權。這次,從實體經濟和金融兩方面來看,未來廣大的新經濟體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角色
中國的角色是非常多重的,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國是目前這種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加入WTO,中國是最大受益者,我們是自由貿易的最大擁護者,我們不希望美元波動,希望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平穩推進,不希望人民幣被人盯著。另一方面由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實體經濟和金融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我們不再處于被人支配的位置上,因此急于改變這個經濟制度。這對中國人的智慧提出了挑戰。我們要處理好這樣的雙重角色,促進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平滑地,總體上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上轉變。
中國經濟的轉型
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利用全球戰略調整的時期做大做強,這取決于我們能否比發達經濟體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實現國內經濟轉型,
關于轉型的五個方面:第一,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任何一次全球性危機都和科學技術的產業化有關,危機的過去必然需要有新的科學技術的產生以及大規模科學技術的產業化,我們非常清楚地從這個層面來認識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問題;第二,我們要大力發展服務業,這也是經濟結構調整問題,從發達國家的情況可以看到,僅僅發展服務業是不行的,而是要循序漸進,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沒有基礎穩定的農業和制造業,發展服務業是不夠的,中國這樣的大國尤其不可如此;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和發展。回顧一下金融改革,比較有意義推動金融改革的戰略有兩個,一是發展直接融資,二是“混業”,混業在中國也有很多模式,從機構層面看,資產的混合和交叉已經讓位于產品和服務層面的多樣化,在產品層面上已經可以體現出傳統的銀行、保險和證券,在機構層面上就沒必要搞在一起。
第四,建立影子銀行體系。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是向企業、居民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桿率服務,從事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業銀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結構、企業或市場。金融業不再追求建機構、建市場,實質上是提供流動性、期限培養和提高杠桿率服務。這個創新思路應該從這次危機的實踐中來尋找,比如說證券化本身就是金融機構;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獨立金融公司、各類私人信用貸款機構等;結構化投資實體、房地產信托投資、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渠道等,它們多由商業銀行或金融控股公司發起,并構成它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經紀人和做市商所從事的融資、融券活動,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購等;另外還有銀行之外的各類支付、結算和清算便利等等。這些都是新的發展,我們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需要新思路,其一要轉變理念,不要高高在上,要“下凡”到企業和居民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的新平臺上;其二,從以融資為能事的金融中介功能,全面轉移到以收集、生產、傳遞和使用信息為根本要義的新機制上;從滿足于存貸匯兌,全面轉移到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和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上;從熱衷于興辦機構轉移到激勵交易、向提高流動性效率的現代服務業的轉變。
最后是三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量的投資不可避免,融資也就不可避免,要有資金支持。三化對中國來說還會延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前景還是非常光明的。三化并舉,真正做到這點要全面地深入城鄉統籌,真正做到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比如,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如能做到的話,土地財政、房價上漲等都可迎刃而解。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章根據陸家嘴論壇上李揚演講稿組稿,未經作者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