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素質包括農民的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等方面。首先闡述了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的基本內涵,進而分析提高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緊密關系,最后提出了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素質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057-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力量,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素質。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沒有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就會缺乏根本的動力支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經營能力,培養知識化的新型農民,為增產增收和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素質是以往全部活動的客觀結果,也是以后活動的主體條件。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構成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黨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質概括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對于增強農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十分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實際講,提高農民素質本質上包括提高農民做事做人兩種能力,具體包括:農民的技術素質,經營管理素質,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
農民的技術素質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的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而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只有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讓農民學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才能有效推進現代農業進程。如在農產品方面,農民需要掌握農產品深加工的工藝流程、工藝參數、相關標準、安全生產的相關內容以及農產品冷凍、冷藏、保鮮等方面的先進技術。
經營管理素質,即農民從事農產品營銷、管理農村社會的能力。建設新農村需要的新型農民不但是農業生產者,也必須是農業的經營者和農村的管理者。而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有關農業經營管理的教育與培訓,不了解農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就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素質。比如在農產品營銷方面,農民需要準確及時掌握市場的動態,分析市場需求,找準營銷渠道。
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素質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即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使農民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從而提高農民獲取、吸收、交流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思想道德修養素質指農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能力。
二、提高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一)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容看,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農民素質的提高是指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及職業技能的提高,對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參與能力的提高。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農村地區教育狀況相對較差,在廣大農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封建迷信活動,有的甚至成為影響農村安定的誘因。通過在農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培養農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文明整潔的新型農村才能真正持久地建立,否則,即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將是一個不完善的新型農村。“管理民主”要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這不僅要求基層村干部增強自身民主法制意識,更需要廣大農民提高參與基層民主事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這只有通過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及法律知識來實現。
(二)從新農村建設的力量看,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任務在于發展生產,通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來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任務的實現最終要靠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即“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培養有文化、有技術、懂法律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最終還得體現億萬農民群眾所具有的新素質、新觀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層面上。忽略了新農民這個主體,再好的硬件條件,再美的優良環境,也會失去它們建設和存在的最終意義。”
(三)從新農村建設的現實來看,廣大農民自身素質偏低是制約農村發展的巨大障礙
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按這一要求來說,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還具有很大差距,這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大障礙。農民素質低,不僅影響先進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使傳統經濟生產難以向現代生產轉化,也影響農民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參與。從社會生產對勞動者要求來講,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而我國農村目前的現狀是,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農民健康狀況較差、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農民的市場參與能力較差等。而西方發達國家都把提高國民素質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我們只有充分認識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才能真正找到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三、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更新觀念,加強政府的組織領導
觀念和意識是實踐的先導,只有全新的觀念,才會有全新的實踐和全新的發展。提高農民素質,是落實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課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新形勢下要正確掌握農民的實際動態,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用競爭的觀念,以農村經濟發展的眼光決策和定位有關農民素質提高工作,承擔起組織實施的責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二)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現代文明素質
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整治陳規陋習,移風易俗,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把勤勞、善良等中華傳統美德和民主、科學等現代文明意識統一起來教育農民,同時對廣大農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重點落實農村義務教育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對于公民來講,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從新農村建設的長遠著眼,必須把農村義務教育當做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來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中央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能力,促進農村新增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四)培訓形式多樣,注重實用技術
由于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差別很大,對農民培訓教育的內容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實用和高效。例如,對于文化程度不高而又經常勞作的農民,可以把培訓辦在農民們生產生活比較集中的地方,解決他們沒有時間學或擔心學不會的顧慮。而對于已經具有了一定知識文化基礎的農民,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業知識和技術培訓,教會他們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以及相應的經濟、管理、法律和網絡信息知識,讓他們真正學有所用、立竿見影。還可以對農村那些具有較好文化基礎的農民和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進行系統全面的農業現代化知識教育培訓,著力提高他們的農業基礎知識和農業綜合技能素質,使之鍛煉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較高水平的農業技術專門人才。使他們盡快掌握農業新知識、新技術,幫助廣大農民增強民主法制意識,樹立市場經濟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以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培養了一大批農民技術骨干,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但仍然存在著對農民科技培訓重要意義認識仍不到位,投入、激勵、監督等機制不健全,沒有法律保障,有限的農民科技培訓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等情況。所以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統籌農民培訓工作的重要性,應該像抓經濟工作一樣,抓好農民培訓工作,把農民培訓規劃列入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把農民培訓工作放在國民教育的優先地位來發展。培訓新型農民觀念要更新,內容和方法要創新,對新型農民的培訓應該不斷探索培訓內容、培訓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維,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只有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農民群眾素質培育上去了,整體素質提高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也必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參考文獻:
[1]李水山.什么是新農村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6-04-19.
[2]兩會聚焦之農民問題[EB/OL].http://www.sina.com.cn,2007-03-15.
[3]鄭作廣.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著力培育新型農民[N].光明日報,2006-04-22.
[4]畢艷芳.關于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清江論壇,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