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知識是決定整個人類文明的主要因素,它培植一個人的思維和性格。體育專業院校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合理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切實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體育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110-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是指以人文知識為主要內容,以人的全部潛能的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以關于人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思維訓練為主要手段的教育形式,它著重于養成受教育者完整的人格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教育兩方面內容。人文知識教育主要指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容,人文精神教育則主要解決人們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身的基本態度,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一、充分認識體育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體育,作為高等院校的一個特殊專業,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專業特點。體育專業學生入學時的文化成績普遍低于其他專業,文化基礎較差;入學后又因專業技能訓練需耗費大量時間和體力,影響文化課的學習;加上教學實踐中往往強調專業知識的教育,忽視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等等,結果使得相當數量的學生,雖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但對包括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卻知之甚少,往往很難寫出文字通順、富有邏輯性的讀書報告;有些學生連寫一篇短文,也是語句不通、錯別字連篇,體育專業大學生獨立人格正在形成以及學生個體對自身成長的迷茫,這一切都使得體育院校的大學教育急需人文關懷,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要體現出時代性特征。體育院校大學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在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同時,著力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靈動的創造思維、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尚的人格情操的復合型人才。
二、合理構建體育院校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是人文知識的傳授與氛圍的熏陶,尤其是主體對客體系統地、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加強體育院校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合理構建體育院校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世界著名大學在加強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大致經歷了由學校自由設置到國家科學引導,由簡單到豐富,由零亂到系統的過程。吸取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我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應涵蓋以下培養目標:第一,培養學生具備豐富的人文、歷史、哲學等社會科學知識,教育他們以客觀冷靜和負責的態度對待歷史、現實和未來,形成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全球視野。第二,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審美觀、道德觀。第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具備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依據以上培養目標,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應包括:(1)政治思想品德和法律類課程,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核心課程,主要通過“兩課”主渠道去完成。(2)綜合社科類課程,主要包括中外哲學、倫理學的比較,世界觀、方法論學習,社會學知識,國家地理等方面的課程。(3)中外歷史文化類課程,包括中外歷史知識、文化傳統,各國的政治文化、歷史文化等,幫助學生建立奮發圖強的民族斗志和民族人文精神,激發愛國情感和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在政治事件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4)市場經濟類課程,主要包括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全球化經濟等課程。(5)素質教育類課程,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公關禮儀、心理能力、現代生活等課程。(6)結合專業特征,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交叉邊緣類課程,培養體育院校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上這些課程,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類課程由第一課堂的必修課完成外,其余都應為限選和任選類課程,其中每一類課程中都應包括1~2門核心課程和若干門輔助課,再相輔一定的人文類的學術報告和講座,彼此形成互補,以實現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強化教師育人意識,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有了科學、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機制,還必須具備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便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始終。教師的人文素質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質。造就一支知識淵博的教師隊伍,是改變體育院校大學人文素質薄弱的關鍵。教師應該首先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懂得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應有關系以及按照這種關系行事的準則,從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不僅把業務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把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思想作風、治學態度等人文精神傳授給學生。經驗證明,那些真正給學生帶來持久影響的專業教師也往往是在人生態度、道德品質、科學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最明顯,與單純的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相比,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把傳道、授業、解惑統一起來,在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真正實現德國教育家洪堡所提出的“由科學而達到修養”的大學理念,使專業學習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的過程。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區文化,是社會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在高校的延伸。大學校園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群體組合,有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有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發達的傳播媒體,還有多種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和學生社團等,這些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既依存于社會文化,又有著高層次文化水準并具有相對完整性的文化環境,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創造功能。大學校園是多種新思想、新思潮、新觀念、新信息最先接受、傳播或誕生的場所。這種氣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進大學生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擴大知識領域。校園文化又具有導向功能,如講座、學術報告、知識競賽以及各種文化活動,對學生有直接或潛在的導向作用,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趨向和行為規范;文化氣氛還具有娛樂功能,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好的個體品格,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校園文化這一外在環境與大學生人格的內在環境不斷進行著雙向互動,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不停地內化與外化,其行為舉止、心理性格、精神氣質等都得到陶冶,最終達到升華人格的目的。校園文化開展的過程,就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過程。
校園文化對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表現于:第一,校園文化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體育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知識。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利用校園文化陣地,如圖書館、報亭、宣傳欄、網絡等信息載體的專門場所,獲取有益的人文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一些高品位、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讀書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專家講座、文藝沙龍等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人文知識,還可以提高他們學習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第二,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可以促進體育院校大學生知識結構的轉變,豐富他們的哲學思維、形象思維,提高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學他們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改變。第三,校園文化可以提高體育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體師生的道德風尚、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以及文娛活動的水平,對大學生的認知與追求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更好地認識自我,熟悉學校,了解社會,塑造良好的個性,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體育院校應當充分重視和積極引導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拓寬校園文化的領域,利用好校園文化的各種形式,從校園的人文景觀到各種文化陣地和文化載體,都要有利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充分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使學生受到熏陶,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遼闊、思路更加開闊,知識面更寬闊,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五、積極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體育院校,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理解為專業課教學的實踐節。社會實踐作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僅表現于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表現于它更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它貫穿于德、智、體、美、勞為內容的整個教育之中。
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社會服務、訪談等活動,可以更加廣泛、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深刻感受和體驗中國共產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激發他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熱情,幫助他們樹立牢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優秀文化道德傳統的極好形式。社會實踐是知識更新和發展的源泉,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祖國蘊藏著極豐富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浸潤于中國燦爛豐富的民族文化、壯麗的山河,廣泛吸收社會的空氣,有利于他們茁壯成長。社會實踐是聯系課堂和社會的有效途徑。體育院校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增強他們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思考人生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坐標,不斷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馮勝鋼.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871-873.
[2]范存生.奧林匹克儀式人文價值與高校素質教育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19-20.
[3]朱翠英.人文素質教育探論[J].求索,2004,(7):162.
[4]郭光初.現代化人才培養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7):36.
[5]顧明遠.高等教育與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5-26.
[6]楊叔子.現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