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通過校企合作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高??萍汲晒c經濟社會的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陜西理工學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找準我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建立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制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100-03
近年來,陜西理工學院銳意改革,積極追蹤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動學校事業不斷發展。我們認識到,開展校企合作是我校持續、快速發展、提高綜合辦學實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我校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們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我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積極構筑校企合作平臺,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一、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強化專業建設,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是有效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需求之間實現零距離對接?!?sup>[1]我們根據學校常設專業的不同特點,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領導參與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調整?!奥殬I教育與企業有著天然的淵源。從職業教育最初的產生來看。職業教育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是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才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然后又從引企入校到校企共贏,學校與企業相互博弈,但兩者的協作關系并未因此而減弱,而是愈來愈強,到最后校企一體化的出現,學校和企業才真正意義上達到深度合作?!?sup>[2]為此,我們根據企業、行業的用工要求,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計劃和實訓計劃,協助學校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常年堅持組織青年教師到漢川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實踐和鍛煉,通過零距離接觸企業,親身參加生產勞動,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我們還特聘了相關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參與制定培養計劃、教學大綱,指導學生的開放實驗,深受學生歡迎。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聘請他們為師生開設講座,開闊了師生的視野,增強了對專業內涵的認識,拉近了與企業的距離。
學校整合專業教師和實習工廠、相關企業的技師、工程師等人員力量,組成了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利用工廠和企業的設施設備與技術條件,將工學結合融合在生產現場之中,把生產現場作為教學課堂,專兼職教師在現場講解實際操作,解決疑難問題。由企業提供工藝標準、技術人員、工作量具和原材料,讓學生以班組的形式進入工廠學習,由學生直接生產操作,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班組意識、成本意識、團隊意識。這樣既完成了實習工廠生產經營的任務、增加了企業經濟收入,又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職業才干,教師也強化了校企合作意識,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加強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我校工科類專業堅持校企互利、校企互動和統一管理的原則,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培養計劃的制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實習實踐方式改革,以及社會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借鑒了兄弟院校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不斷推進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比如西安郵電學院認為:“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與企業對接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尋求突破,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與探索,提出在目前條件下本科院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建立以學科基礎、專業技術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能實現方式[3]。這種好的理念與做法就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我校的探索主要是:
1.校企雙方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計劃。學校與東風汽車公司、漢川機床有限公司、陜西飛機制造公司等多家企業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標準等。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由學校負責完成,學生的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根據學校部分長設專業的不同特點,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專業培養方案,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調整,根據企業、行業的用工要求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計劃和實訓計劃,協助學校共同管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2.共同建設、合作經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根據專業設置和實習教學需求,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學校在漢川機床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這些基地不僅可成為師生接觸社會、了解企業的重要陣地,而且學??梢岳没氐臈l件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加專業教師接觸生產實踐的機會,促進專業教師技能的提高;基地也可以從實習生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此種模式還可以使企業利用學校實訓設備、場地和實習學生來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更大利潤;學校則借助企業生產投入和技術指導來減少教育成本;學生可以提前接觸生產過程,更早、更好地由學生向職工的角色轉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3.舉辦校企聯誼會及企業家報告會,加強反饋與交流。學校每年舉辦校企聯誼會,聘請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家來校為學生作專題報告,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需要,盡早為就業做好心理和技能準備。
三、構筑校企合作平臺,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陜西“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人才培養上,一是要以人為本,優化結構;二是要分類發展,突出特色。陜西將同時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省屬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高??萍紕撔屡c服務工程。到2020年,建設30所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學校,30個省級創業實踐基地;建設5~8所基礎良好、特色鮮明、與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密切、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在學科建設上,鞏固重點學科優勢,增強工學學科優勢,提升理學學科水平,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力度。建設一批國、省、校級重點學科,到2020年,建成10個國際一流學科,200個國家重點學科,300個省級重點學科。實施“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工程”,重點建立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境保護和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10個行業科技創新聯盟,形成一批重大標志成果。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平臺。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建設一批能承攬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科技創新團隊。
國家和陜西的教育發展規劃為我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去年,學校黨委、行政高瞻遠矚,提出了把我校建成特色鮮明的省內外知名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與教育規劃綱要是吻合的,與陜西“十二五”教育發展是吻合的,而且是超前的。我們只要抓住這個機會,就能與時俱進,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能力,面對挑戰,在競爭中生存,實現我校教育事業歷史性跨越,步入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如何促進高??萍汲晒c經濟社會的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而搞好校企合作,對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意義重大。近幾年,校企合作發展較快,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認識不足、體制不順、政策調控力度不夠、資金缺乏等,我們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機制;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側重培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從而推動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4]?!蔽倚8叨戎匾暱萍紕撔拢瑘猿只A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找準我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建立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制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首先,學校努力改善研究條件,積極搭建研究平臺,為進一步開展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校目前建有陜西省工業自動化重點實驗室、陜西省資源生物重點實驗室、漢水文化研究中心、陜西漢中GAP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黑色有機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近三十個技術研究平臺。
我校還通過整合各種力量,建成近二十個科技創新團隊。圍繞“太陽能制冷及蓄能技術”、“新型節能環保材料研發及檢測”、“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科”、“秦巴山區動物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等多個方面開展創新研究,加強了學校的科技競爭實力,也為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積蓄了力量。
其次,重視校企合作,積極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成果應用于地方經濟建設,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一是由陜西理工學院、城固縣振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漢中工程技術中心聯合組建的“13115”科技創新工程中心——陜西省薯蕷皂素加工工程技術中心,獲得陜西省科技廳300萬元經費資助。技術成果已取得兩項專利授權,已建成年產6千噸黃姜皂素水解物項目。二是依托資源生物省級重點實驗室,與陜西城固酒業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年產5千噸橘子酒生產技術及產業化研究”項目。該項目具有資源綜合利用率高、低成本和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特點,對柑橘的開發利用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三是由我校和陜西春光生物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生物柴油生產新工藝及產業化研究”項目,項目組研發了高效、低耗、環保型生物柴油生產新工藝。該技術工藝是國內生物柴油加工領域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又一標志性成果,在高效、連續、清潔化生物柴油生產領域實現了重大創新,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四是以我校為主,聯合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科研團隊,歷經三年研發的“太陽能制冷空調設備技術”項目,科技部、陜西省科技廳、地方政府和企業共投入4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太陽能制冷機組樣機安裝調試工作。本成果有四大優勢:利用太陽能綠色能源技術,有利于保護環境;節能優勢明顯,降低了制冷空調運行成本;擁有完全知識產權;預期經濟效益高,市場潛力巨大。項目組與陜西金地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太陽能制冷空調技術產業化基地”,預計初期年生產規模2千臺套,產值3億元,可以解決500人就業,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走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道路,推動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賦予高等學校的重大義務。陜西理工學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科技競爭實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也有了顯著增強。
參考文獻:
[1]徐有娥,林海春.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完善工學交替育人模式[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3).
[2]徐建華.我國校企合作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9,(7).
[3]王陸海,等.與企業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模式初探[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4).
[4]黃愛東.推進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