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高學歷女青年日漸增多,傳統的社會文化價值對于她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多元化的價值觀對于她們的價值觀又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而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受其思想觀念的影響,因此,在擇偶的標準方面也就呈現出了新的特點。通過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鵲橋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塊的交友啟示,在此基礎上進行調研分析,試圖能夠系統客觀地反應高學歷女青年的擇偶現狀,以便更好地了解這一群體的擇偶觀。
關鍵詞:高學歷;女青年;擇偶
中圖分類號:C91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061-02
一、數據分析
(一)資料來源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通過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鵲橋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塊的交友啟示,該高校的BBS鵲橋版開辦于2003年,平均每月前來掛牌的人數有二百人左右,因此以該BBS鵲橋版的交友啟示為基礎來調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出當前高學歷女青年的擇偶觀現狀。樣本收集的具體做法是;從五百多份的交友啟示中,根據信息的完整性選出320份。
(二)數據分布
從表1年齡結構來看,320份的交友啟示中20~24歲占5%,有16人;25~28歲占45%,有144人;29歲以上占50%,有160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在愛情方面更加矜持,這在姜關玲的調研中也顯示出來,女生在面對自己看好的異性,僅有15.5%的人選擇了會向對方表白,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交友啟示中的年齡分布,能夠鼓起勇氣,放下矜持,來征友(俗稱掛牌),應該都是那些飽受社會和家人的壓力,而且已經到了,甚至錯過了最佳適婚年齡的女青年。
從表2學歷結構分布來看,本科占30%,其中在讀6人,已工作90人;碩士研究生占65%,其中在讀52人,已經工作156人;博士占5%,其中在讀7人,已經工作9人。由此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是我們征婚啟示中的主力軍,是需要我們進一步予以關注和關心的群體。
(三)擇偶的標準:最看重對方的人品性格
根據320份交友啟示,91%的女青年在交友啟示中提及人品,比如“外貌身高經濟神馬的都是浮云啊,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能力,人品”、“我最關心對方的人品”等等;其次是感情,占84%,年齡80%,學歷占45%,幽默占29%,地域20%,外貌20%,其他占10%。
二、高學歷女青年擇偶觀的特點
通過以上對320份高學歷女青年的交友啟示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下高學歷女青年擇偶觀新的特點:
(一)擇偶標準最看重對方的人品性格,同時也看重學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我們傳統的社會文化價值產生了沖擊,人們對于一些有違傳統道德觀念的言論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寬容甚至接受,像比如“寧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后面笑”,“一切向錢看”等等。但可喜的是,從320份的交友啟示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高學歷女青年的擇偶觀還是非常成熟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320位高學歷女青年,只有一人在啟示中寫道“無房男士勿擾”,其余的都未提及,甚至有一位寫道“不需要房子車子,但需要有上進心。成熟,穩重,善良,體貼”。她們的啟示中提的最多的是“人品性格”、“發展潛力”、“情投意合”等等,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高學歷女青年擇偶時考慮的因素顯得非常的理性,她們最看中對方的人品,重視感情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重才而不重財,不圖一時享受,具有長遠的眼光。
320份的交友啟示中,33%的本科學歷的女青年,對配偶學歷的要求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這符合社會傳統文化中的擇偶“梯度理論”;另外67%的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學歷的女青年,她們對配偶的要求也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這一點,顯示出了高學歷女青年對于“學歷”的理性,她們對學歷都是有要求的,但同時她們也普遍認為,學歷只是某一方面能力的表現,只要對方能夠在其他方面能夠吸引她,一樣可以交往的,而并不需要學歷一定比她們高。這一點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學歷女青年在擇偶標準上新的特點,是對傳統的“男高女低”模式的突破,這也拓寬了自己選擇的領域。
(二)“鄰近性”的擇偶模式依然具有解釋力
在320份的交友啟示中,其中上海人(指出生及成長在上海)占25%,有80人,非上海人占75%,有240人。在80位上海人的交友啟示中,僅有16人對地域沒有要求,其余的64位都明確要求是上海人,或至少是江浙滬一帶。而在240位非上海人的交友啟示中,沒有一位對地域有要求。這一特點,與以往的研究有比較大的區別,在楊瑞娟的調查中,有62%的調查對象認為“配偶是否是同一地區”的對于自己來講是無所謂的,據此楊瑞娟認為“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在擇偶過程中地域的影響正在弱化”,也就是“鄰近性”擇偶模式在當下高學歷青年中的解釋力不強,根據選擇的這320份交友啟示中的信息,對于非上海人來講是相符的。但是對于上海人來講,“鄰近性”擇偶模式還是有很大的市場,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甚至有一位上海的女青年在啟示中這樣寫道:“非上海籍男士勿擾”。這可能緣于上海在全國來講,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比較快速的,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上海人的優越感,一定程度上對其他省份的人有所抵觸。但是,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已經成為了“新上海人”,他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卻是非常優秀的青年,上海籍的高學歷女青年大可敞開心扉,擯棄地域的限制,追求自己的幸福。本來高學歷女青年的婚戀狀況就比較嚴峻,如果再如此自我限制,試想怎能不讓自己陷入困境呢!
(三)傳統性別分工依然對高學歷女青年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女性在教育及參與社會工作上面已經取得了與男人同等的地位,具備獨立的經濟能力,社會地位也空前提高了,但是在家庭領域,傳統的性別分工基本沒變。約翰.格雷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就指出:一個事業功成名就的男人,不需要通過他的配偶去增強他的自我價值,也不需要她的收入來作為保障。女人吸引男人的是那些與事業成就無關的品質。這就告訴我們高學歷的女青年,在獲取較高的學歷或工作成就的同時,不應該忽視那些與事業成就無關的品質,比如廚藝等等。在320份交友啟示中,有52%的女青年在自己的交友啟示中寫道能夠“進的了廚房,出的了廳堂”,其中一位女博士對自己的高知背景幾筆帶過,卻很著重的介紹了自己的廚藝。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高學歷女青年已經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婚戀對象-男性的需求與愛好,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由于網絡以及媒體的報道,社會對高學歷女青年形成了“女強人”、“大女子主義”的刻板印象,這樣的誤解給我們高學歷女青年的擇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根據本次對這320份的交友啟示調查分析,我們能夠得出,其實高學歷女青年,他們也是一群渴望愛情的“女孩”,他們并不希望成為一個只顧事業的女強人,而是比較希望能夠在事業與家庭中同時兼顧,這就需要我們的社會能夠轉變對高學歷女青年舊的認識,從她們擁有的優勢來看她們、對待她們,她們不但有一般女性的優點,同時她們還更獨立、更知性,而且好的教養也有利于家庭和睦與下一代的成長。
三、結論及討論
(一)高學歷女青年的擇偶現狀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碩士研究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一方面,由于女青年最好的時間都在讀書中度過了,等到畢業在年齡上就沒有了優勢;另一方面,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梯度理論對于男青年來講,還是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達到適婚年齡的女碩士研究生是征友中的主力軍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作為“半邊天”中的佼佼者,我們對于他們的婚戀狀況及擇偶的標準需要著重關注和研究,這方面的問題不是某些人的個別問題,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對于這一群體,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予以重視,如果這一群體的婚戀問題一直處理不好,將可能對社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高學歷女青年需要轉變自身的觀念
作為出生于上海的高學歷女青年,相較于其他人,更多了一項“地域”的自我限制,這無疑對于她們的選擇更加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女青年應該走出這一限制,選擇自己所想過的生活,而不應該一直讓自己“剩”下去。就像其中一位上海的高學歷女青年就在交友啟示中這樣描述自己“不只是一個上海姑娘,不只是一名研究生,我只是想找一個人與子偕老的剩女”。
參考文獻:
[1]周曉燕.中國高學歷女青年婚戀觀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
[2]魏琳等.女研究生的婚戀研究[J].精神文明導刊,2005,(7).
[3]莫文斌.當代女博士婚戀取向的社會學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5,(2).
[4]楊瑞娟.碩士研究生擇偶觀的實證研究[J].青年探索,2008,(5).
[5]陳曉晴.杜學元.女研究生婚戀觀問題研究綜述[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3).
[6]玉苗.碩士研究生擇偶標準的性別差異分析[J].青年探索,2011,(1).
[7]譚命知.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戀觀念探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