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南農村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環境問題逐漸凸現出來,國際旅游島建設對海南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南;農村經濟;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042-02
海南歷來是個農業省,建省辦特區以來,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全國均值的一倍多,農村經濟是支撐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村經濟的自然基礎。只有農村經濟、農村環境兩手抓,并且都要抓出成效來,海南農村經濟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
一、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海南在建省辦特區前,一直是全國典型的貧窮落后的地區,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原始,對生態環境也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由于農業生產能力弱,對生態環境的干擾破壞較小,農村生態環境仍然保持著優良的狀態。建省辦特區后,人口激增、旅游業快速發展,反季節瓜菜、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大量的農藥化肥的使用對河流、土壤污染的加劇,還有盲目無序的海灣灘涂、漁排、蝦池等養殖業的發展也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海南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全國熱帶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定位,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提出新要求。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從根本上說是如何把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問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是硬道理,環境保護是硬要求,我們要承認發展與保護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做得好,發展與保護能夠取得雙贏。海南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有機農業,無污染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農村經濟發展又為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經濟保障。海南必須走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的道路。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農村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
二、海南農村經濟現狀與存在問題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海南實施“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戰略,把農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發展。充分發揮天然大溫室、“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綠色熱帶農產品優勢,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努力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促使海南熱帶高效農業長足發展,使農民人均從農業中獲得的收益遠高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較快。2010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 275元,同比增長11.2%,農村經濟總體處于較快軌道上運行。
但由于海南農業的產業素質,包括產業的組織形式、資金技術、從業農民素質等一貫較低。加上其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局部地區經常遭受熱帶氣旋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和病蟲害的侵害,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傳統農業仍占有較大比重,市場經濟發育不足。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專業合作社組織等較落后,各類市場信息不靈敏,營銷銷渠道狹窄,農產品附加值低等。農民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風險大且與市場的銜接困難重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增長。
(二)農業基礎設施仍較薄弱。海南仍然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農業的投入不足,部分農田設施年久失修,農業的基礎設施十分脆弱。2009年下半年,“天鵝”、“燦都”等熱帶氣旋相繼形成,造成了部分地區出現強降水過程,一些市縣農田受淹沖毀,造成了許多主要農產品出現大面積的減收失收,損失嚴重。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生產率提高,以及耕地的不斷減少,農村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分離出來。由于分離出來的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靠打零工過日子,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開發、利用和轉移問題也較為突出。
(四)農業經營規模小,農產品質量不高。傳統生產的農產品質量低劣,產量低、品種單一,沒有形成有機產品,無公害產品的品牌,而且經常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如荔枝、龍眼、椰子等基本上是傳統品種,沒有得到根本改良。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是采用原始的種植方式,種植面積小、分散,經營以家庭式獨立為主,經濟效益較差。
三、海南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存在問題
1999年,海南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示范省。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海南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優化。但是,不可否認,海南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不平衡,還有相當多的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情況仍較嚴重,農村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存在許多問題。
(一)農村環境問題較為突出
1.農村生活污水自然排放。海南農村基本上沒有生活污水處理的概念,各家各戶的污水直接排至村內的道路兩旁或路面上,造成整個村莊污水橫流。大量的垃圾、污水排入水源地和流域。逢雨天,地勢低洼處匯集了大面積的污水,形成了一個個小型的污水池,滋生蚊蠅,對村民健康造成影響。
2.農村生活垃圾隨地丟棄和堆放。各家各戶的垃圾都是丟棄在房前屋后或集中堆放村頭、村尾、公路邊。特別顯眼的是塑料袋隨地拋棄,屋邊、路邊堆積較多,刮風時垃圾隨風飄散,使污染范圍擴大。在沿河岸邊,生活垃圾往往被傾入河流或堆放河岸,對河水水質造成影響。
3.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逐步加深。2000年國家在海南實施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以來,海南把發展畜牧業作為熱帶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發展。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特別在農村地區,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占主體。畜禽養殖污染加大。近年全省養殖污染調查資料顯示,由于畜禽糞尿污染物的滲漏,養殖場周邊地區的地下水水質氨氮和硝氮受到明顯的影響,大腸菌類污染尤其嚴重。
4.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和農膜大量使用,引起土壤板結、土壤化學元素失衡等問題,造成了耕地肥力下降,甚至引起農產品污染事件。而且由于化肥、農藥的超量使用,使農田、池塘的魚、嚇及水中各類微生物大量減少甚至絕跡,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的影響。
5.城市企業的搬遷和工業垃圾、廢棄物的轉移對農村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鄉(鎮),加上鄉鎮辦的一些“五小”企業,大量產生工業廢物和垃圾。由于處理手段的落后,近八九成也直接在農村或郊區處填埋或堆放,成為農村環境嚴重的污染源。
(二)農村環境保護管理較薄弱
1.農民環保觀念淡薄。海南農村一直較落后,長期以來習慣于隨便丟棄垃圾,環境觀念、環境意識十分淡薄。對于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理這種費時、費錢且又不方便的事情,村民們大都不會自覺的去做。
2.農村環保管理機制不健全。鄉(鎮)大多沒有設立村環保機構,管理人員沒有納入編制,村一級環保機構更是無從談起,多數農村連清潔員都沒有。鄉(鎮)、村環保空檔缺位,使農村的環保工作處于放任的狀態。
3.環保執法主體不明確。農村有污染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致使環境污染糾紛時有發生,但都沒有環保執法機構和人員去處理,市縣的環保機構也由于執法經費和人員短缺以及設備和手段落后,加上人員素質不高,也難以做到依法及時處理。
四、改善海南農村生態環境的對策和建議
(一)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標準,把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績效作為對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機構和考核、獎懲機制;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目標、任務,把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成立鄉(鎮)環保機構,實行“定編、定責、定員”的制度,明確具體的職責,以確保農村環保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去落實。
(二)加強宣傳教育
采取多樣化的環境法律教育形式。針對普通農民,要結合其切身利益,采用廣播、電視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針對鄉鎮企業負責人,采用專門學習的方式,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和提高環境法律意識。要在全社會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人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三)依靠科技,減少污染和破壞
近年來,海南已在文昌、海口、瓊海、萬寧、三亞等市22個村鎮開展了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建立起一些生活垃圾無害化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分揀分類處理示范點,同時在儋州、陵水、三亞、文昌等市縣開展實施高位池清潔生態養殖技術示范工程等,這些農村環境保護項目取得了成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強化農村環保法制體系
在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的要求下,盡快完善和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諸如《農村環境保護法》、《農村循環經濟法》、《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條例》等,使農村經濟活動和環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大農村環境執法力度、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和其他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改變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和以權代法的狀況。
(五)加大對于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發動社會、企業和個人捐助,逐年增加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環境治理資金應該堅持以“政府拿大頭、鄉鎮拿中頭、農民拿小頭”的方式進行,要多方籌集資金進行農村垃圾處理站的建設和加大農村改廁改水的力度。
(六)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1.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框架。一是建立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二是建立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原料。三是建立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四是加強農村能源綜合利用,大力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秸桿燃氣等。
2.搞好科技支撐和試點示范。鼓勵依靠科技進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無害或低害的新工藝、新技術,鼓勵產業界的積極創新和開發。并選擇部分縣市進行試點,在一些農業基地、農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建立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全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邢巧.海南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3):22-24.
[2]劉兆征.當前農村環境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3):70-75.
[3]吳貽春.海南環境保護問題的思考[J].科技廣場.2007,(6):48-50.
[4]張紅鳳,周峰,楊慧,等.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規制績效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9(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