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78年9月,鄧小平訪問朝鮮歸來,視察東北等地時,首次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問題,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這次專門討論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發表了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精辟見解,1987年10月召開的“十三大”將政治體制改革列入議程,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和七個方面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時代背景;指導思想;宏偉藍圖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013-03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貢獻已廣為人知。相比之下,由于種種原因,他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貢獻,人們知之甚少,其實,認真研究鄧小平的革命實踐、《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思想年譜》,然后再回顧和聯系20多年來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過程及卓越的成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鄧小平為啟動和促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起了關鍵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一、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
我國的政治體制是從革命戰爭年代解放區的體制架構演變而來的,并主要照搬了蘇聯高度集權的模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與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弊端,已明顯暴露出來。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偉大氣魄,向全黨明確提出了改革的任務,主張通過改革革除原來政治體制中的弊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逐步成熟和完善。可以說,鄧小平以其對政治體制問題的新觀察、新思想、新實踐,為我們黨和國家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一)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輿論準備
在1978年的中國,當理論上的堅冰被打破之后,鄧小平作為當代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承擔起了為改革開放的到來作全面思想發動的任務。鄧小平頻繁地、直接地談到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為政治體制改革大造輿論。在1978年10月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致詞中,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要改變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管理方式的問題,并強調要進行制度上的改革。11月在回答一位美國客人的提問時,鄧小平又明確指出:整個制度我們同西方不一樣,你們叫議會制,我們是人民代表大會制,這個制度不會改變;我們現在制度中存在的上層建筑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要改變。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更加明確而具體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他指出:“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對此,他后來解釋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講話中,他對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許多問題作了闡述,如關于下放經濟管理權限、加強責任制、保障人民民主、加強法制建設、克服官僚主義等等。
(二)鄧小平首次提出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1978年9月,鄧小平訪問朝鮮歸來,視察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等地和沈陽軍區,發表了六次重要談話。這些談話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怎樣才是正確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二是深刻反思舊的體制和機制,應當對存在弊端的體制進行改革;三是提出適時結束“揭批查”運動,集中精力抓生產,推動黨的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關于第二個方面,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的體制,包括機構體制等,基本上是從蘇聯來的,是一種落后的東西,人浮于事,機構重疊,官僚主義嚴重,“文化大革命”以前就這樣;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筑非改不行[2]。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明確談到要對體制包括政治體制進行改革。
二、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
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暴露出的與現代化建設極不相適應的問題有著更深的了解。一方面,他以尖銳的措辭直露地批評政治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另一方面,他沒有簡單化地將政治體制的弊端歸咎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而是以超前的思想、深邃的思考,從體制和制度上尋根究源,著手解決問題。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和探索,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這次專門討論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
(一)鄧小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發表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精辟見解
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鄧小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發表了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精辟見解,成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和宣言書。這個講話,不僅是經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由鄧小平代表黨中央鄭重而鮮明地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是新時期黨的文獻中首次提出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系統的意見,而且是鄧小平個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近兩年的深思熟慮,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公開地發表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見解,突出體現了鄧小平的遠見卓識、革命膽略和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反映了他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高度負責的態度。
(二)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在領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鄧小平十分注意研究政治體制改革理論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因此,“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由此,鄧小平得出結論:“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2]。二是廓清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具體政治制度的關系,匡正了傳統的將二者混為一談的謬誤,提出要對這兩方面的制度進行區分的論斷。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具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政治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他指出:“我們的黨和人民浴血奮斗多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這個制度還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壞,但是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2]。
(三)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
鄧小平提出,我國政治體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他認為,這五種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并對這些現象一一作了剖析。最后,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就會被葬送,黨和國家就會改變顏色。”因此,“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2]。
三、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藍圖
從1986年起,鄧小平重新反復思考和深刻系統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規劃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藍圖,并把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鄭重地推上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使之付諸實踐。
1.政治體制改革重新引起鄧小平的高度重視和深思,成為鄧小平1986年談話的焦點和中心問題。1986年5月20日,鄧小平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在向客人介紹中國改革的現狀和設想時,他說:“城市改革是全面改革,不僅涉及經濟領域,也涉及文化、科技、教育領域,更重要的是還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就要消除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官僚主義,還包括改革人事制度”[1]。這是鄧小平繼1980年之后再次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開始,也是鄧小平在1986年第一次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從這次談話開始,在1986年里鄧小平不下20次談到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其中有九次是作為主要談話內容。
2.鄧小平深刻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規劃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藍圖。首先,鄧小平深刻闡明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要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日程上來。1)從制度上根除“文革”的隱患,確保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從國家全面改革的高度,進一步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在整個改革中的關鍵地位:“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2]。2)確保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相應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認為,“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2],政治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協調配套,否則,“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2]。3)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長治久安出發,在穩定的環境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是鄧小平的一貫思想。在他看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與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是相輔相成的。4)改革政治體制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身發展的需要。政治體制改革向民主化、法制化方向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完善并逐步向更高形態發展的需要,是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徑和措施。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性質是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天天完善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從這里可以看出,鄧小平已經從關系整個改革大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極端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綜上所述,鄧小平從1986年起關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標和內容以及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的集中深刻論述,構成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宏偉藍圖的總體框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三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入的政治體制改革正是在這一總體框架中進行的。
四、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
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做政治體制改革的促進派。鄧小平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設計師和領導者,不僅認真、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率領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圓滿完成了肩負的歷史重任,給黨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且他自己能夠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他個人最大的貢獻。
(一)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鄧小平同志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政治責任心和深刻的思想、完整的思路、滿腔的熱情、頑強的毅力,領導和支持改革,全力以赴敦促黨和國家把政治體制改革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在鄧小平晚年的近20年里,他考慮最多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問題,二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民主與發展問題。對于經濟體制改革,鄧小平曾說過在經濟問題上他是個外行,講了一些話都是從政治角度講的;而在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情況就不同了,正如前英國駐華大使伊文思所評論的:“政治改革則不同,對此,鄧小平可不是外行。只有他有權提出重大的變革方案”[3]。事實正是如此。一方面,鄧小平不是把目光局限于圍繞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實際問題來談論政治體制改革,而是高瞻遠矚,從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歷史高度,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要求和實現現代化偉大目標的戰略高度,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放眼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所以,從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到長期性、復雜性,從長遠目標、近期目標到具體內容再到原則和方法,既著眼于社會主義的長久發展,又充分考慮當前的客觀實際,顯示出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深思熟慮。另一方面,由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和理論已基本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使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擁有一定的思想理論基礎,明確了改革的正確方向。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把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根據鄧小平的建議和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內容的設想,黨中央專門成立了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組織有關方面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進行專題研討和論證工作。研討小組在吸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一年后形成了《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方案,其主要內容寫入了十三大報告。1987年10月召開的十三大將政治體制改革列入議程,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和七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很顯然,十三大所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方案,體現了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設想。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把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為一項關系全局的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指出:“同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又進一步明確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二)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作好表率,充分發揮了作為一名真正的改革者和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鄧小平既是改革的領導者,又是改革的對象。作為改革領導者,他始終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支持改革事業。他曾說:“改革不僅這一代要搞,下一代也要搞;在我有生之年要搞,比較年輕的同志也要搞,娃娃也要搞;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作為被改革者,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思維、學識、能力、精力等都不及那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于是自覺激流勇退,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鄧小平堅決主張包括自己在內的老同志退休,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實現領導干部年輕化。在鄧小平的建議和帶頭下,從1980年9月起,他不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82年2月中央作出《關于建立老干部退體制度的決定》,廢除了干部領導職務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決定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由鄧小平擔任中顧委主任(十三大已不再擔任),自此以后,鄧小平已不再擔任黨和國家的實際領導職務,可見,鄧小平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為中央領導層年輕化作出了表率。但鄧小平認為,經過幾年的時間,效果還不理想,現在基本上還是老年化或者叫年齡偏大。因此,到1986年他不僅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再三呼吁,而且從自身做起,懇切表達自己退體的愿望,帶頭實踐黨和國家干部制度的改革。在后來的幾年里,鄧小平仍多次向中央表達“全退”的心愿,直到1989年11月十三屆五中全會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實現接班,中央才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滿足了他退休的愿望。在力主領導干部年輕化方面,鄧小平也是堅定不移、毫不遲疑的。1986年7月14日,他同朝鮮國家副主席李鐘玉談話時說,老人有老人的好處,經驗豐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畢竟活力不夠了;老實說,老同志知識面也不夠廣,科學的東西我就懂得很少;要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來工作,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針[1]。11月3日,鄧小平同美籍華人陳省身教授又談起這個問題,并提出了實現年輕化的期限,他說:“中國目前人才往往從五六十歲的人中挑選,這樣不能體現活力;中國只有出現三四十歲的政治家、科學家、經濟管理學家和企業家,并由這批人擔負重任,國家才有活力,政策才能保持長久。”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