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人才培養,以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快速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戰略發展計劃,人才是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長期有效、健康有序發展的軟實力保證。以高校交換生項目為例,需要做到三突出:突出專業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突出人文關懷,增強國際友誼;突出文化推廣,提升國家形象,從而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人才培養;專業需求;人文關懷;文化推廣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164-02
自2001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實際運作以來,之后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文件,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在過去十年來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截至2011年,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貿易合作伙伴,東盟取代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人口規模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在經濟規模上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為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與東盟而言都有積極的意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對亞洲經濟發展,甚至世界經濟發展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不僅是中國與東盟各國加強睦鄰友好的橋梁和紐帶,而且也是中國和東盟各國在經濟上實現互利共贏的平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對亞太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歷史性地貢獻,不僅加強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也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強人才培養,以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快速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戰略發展計劃,人才是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長期有效、健康有序發展的軟實力保證。加強人才建設從高校的交換生項目開始,突出專業性需求,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突出對交換生的人文關懷,促進友誼之樹常青,最后突出文化推廣,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
一、突出專業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各個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在科技領域,中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東南亞各國來說,中國的快速發展給他們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因此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人才輸送也有著重要意義。“東盟各國均屬于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教育、基礎科學還是前沿科技研發領域都存在資金、人員等方面的制約,東盟內部的新加坡、文萊等國,雖然經濟較為發達,但由于綜合國力很小,無力帶動整個東盟的產業升級,因此東盟很難依靠自身力量趕超世界的科技水平。”[1]237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開始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把教育引入市場,產生競爭機制,推進國際理解教育,讓更多人掌握國際交往的手段和方法,并且通過更合理的方式推進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就顯得更加緊迫,更加重要。其中,在高校中互派教師、學生項目也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范圍之一。最近十年來,中國和東盟之間的高校之間,建立起了多項交換項目。“進入20世紀90年代,東盟各國都把高教改革與發展作為重點工作,其突出的趨向是強化高教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轉變辦學模式,培養新世紀人才。其措施有:一是創辦新校,開設新專業,并積極推進傳統專業改造;二是大力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培養高水平的高新產業科技人員;三是倡導大學科研、教學、開發一體化。” [2]158因此,如何與東盟教育接軌,如何實現與歐盟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成為高校交換生項目的觀測點。因此,高校交換生項目應該突出專業性需求,以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在經濟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制造業、農業、通訊、電力、商業等專業人才,在經貿交往領域諸如物流人才、英語翻譯人才、小語種人才、新聞業人才等。僅僅以廣西為例,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其中石化、林漿紙、能源、鋼鐵和鋁加工、糧油食品加工、海洋產業、高技術、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等九大重點發展產業的人才需求總量到2010年約為42萬人,到2015年約為60萬人。由此可見,以上專業缺口很大,因此交換生項目應突出這些專業,為市場培養更多的專業性人才。此外,互派交換生項目,應考慮東盟各國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因素。在東盟,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相對而言基礎教育發達,高等教育水平發展迅速,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物流等專業非常雄厚;而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國家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但是也有些專業較為雄厚。因此,交換生項目要考慮到我國市場的需求,這樣將來能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
二、突出人文關懷,增強國際友誼
在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過程中,除了應該提高給留學生專業的技能外,還要給留學生提供人文關懷,這樣能更好地增強國際友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通過交換項目得到鍛煉學習的學生,畢業以后進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人才市場之后,每一個人都有著廣泛的人際交往,因而人文關懷對其會產生廣泛的影響。
對于來華留學的交換生,我們應該做到的人文關懷不僅僅是停留在為其提供單獨一棟留學生宿舍或者其他優惠的物質待遇,相反的是,應該多了解留學生來源國的文化、習俗和信仰等方面,尊重留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給予更多的個性化指導和培養。同時,要加強對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另一方面,來華留學生如何與中國本土學生融洽相處,如何實現有效地互動幫助等也是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不妨推廣一種聯誼方式:讓中國所學小語種的學生與來華留學生一對一聯誼,這樣的目的是各獲所需,又能增進友誼,同時組織各種集體活動,讓各個國家的留學生參與到中國學生所組織的活動中來,不僅學習了語言,也能排解留學生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培養東盟各國的小語種人才,也是當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緊迫任務。來華留學生來中國是為了學習漢語和其他專業知識,但是中國學習小語種的本土學生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去東盟各國學習語言,因此能在一對一的幫扶中學習到東盟的小語種,這樣從機會成本上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東盟留學生學習漢語之余,把東盟學生請上講臺,給本土學習小語種的學生講解相關的語言、習俗和其他交際文化等知識,這樣能極大地促進留學生和本土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實現人文關懷的良好聯絡。對于前往東盟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如何實現突出人文關懷?同理,鼓勵中國學生積極參與留學學校的各項活動,同時可以聯系中國大使館,由大使館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此外,中國至今在東盟各國開辦了多所孔子學院,不妨鼓勵中國學生到孔子學院做兼職工作,這樣也能廣泛地接觸留學所在國家的人文風情和語言、習俗等內容。
無論是派出交換生還是接受留學生,人文關懷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不僅僅是對于學生來說本身的需要,對于高校發展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隨著各高校在校生人數的
激增,高等教育的競爭愈發激烈,對高校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廣大師生置身于其中,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又對高校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連動影響,因此在高校實施人文關懷不僅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3]183
三、突出文化推廣,提升國家形象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國家形象至關重要。說得通俗一點,如果國家形象工程做得不好,那么別人怎么愿意和你做生意呢?“當今國際社會,國家形象是指國家的各種客觀狀況在國際社會公眾輿論中的投影,即國家行為表現、性狀特征、精神面貌等要素特征在國際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公眾對相應國家的總體評價。” [4]180無論對于東盟各國來說,還是對于中國來說,國家形象是各國積極推動的宣傳工作。
在提升國家形象過程中,文化推廣的工作就是重中之重。通過展示各國的文化,從而引導其影響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文化推廣被稱為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通過發展文化推廣,從而提高國家的整體形象。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交換生項目實際上擔當者文化推廣的使者。由于交換生前往留學國家學習該國的語言和文化,與此同時交換生也帶著自己的母語文化展開了一場潛移默化的跨文化交流。在我國,“孔子學院”的成功推廣,使得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不妨借鑒孔子學院的成果推廣模式。根據孔子學院總部網站公布,截至2010年10月,各國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共計691所,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其中,亞洲30國(地區)有孔子學院81所,孔子課堂31個。孔子學院的成功經驗有四點:多級組織間的文化交流;營造出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注重和諧與人際關系;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傳播。“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中國對‘軟實力’的需求推動了孔子學院的發展,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5]957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交換生項目注重文化推廣,能有效地提升國家形象,從而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更快更好地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宮占奎等.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2]馮增俊主編.當代國際教育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張曉剛等.試論高校人文關懷的實施[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4]張昆.國家形象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于淼.從孔子學院看漢語言文化推廣的模式與效果[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