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克服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在馬克思看來,人與人的關系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同一回事,人的解放同時就是自然的全面復活。因此,克服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全面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這對于今天謀求建設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解放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031-02
如何克服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當今全球共同致力于解決的難題。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以人類利益和價值作為評判人類實踐活動的尺度,認為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在于踐行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自然中心主義倫理觀則認為自然界也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在于尊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
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和自然中心主義倫理觀的爭論的實質與對“人”的認識緊密相關,兩者共同缺陷都在于不理解人。它們的前提都是從人類學、生物學意義上理解人,認為人是理性的生物,而沒有觸及到人的根本。人是什么?自然對人意味著什么?在馬克思看來,人不是棲居世界之外的,人就是人的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是同一回事。在今天,深入研究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們揚棄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倫理觀的爭論以及謀求生態危機的解決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二元分立”的倫理觀。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并不是像今天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主客體對立的,而是原初統一的,它們統一于感性活動。
人與自然的原初統一既是馬克思的自然觀,同時也是馬克思的世界觀、歷史觀。所謂“原初”表明人與自然的首要關系不是認識和利用的關系,而是一種前理論的關系,是由于人的實踐(感性活動)才使人得以認識自然的本質和自然存在的意義。所謂“統一”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質”與“人的自然的本質”相統一。可見馬克思對自然的探討從未離開人的、歷史的視域,倒是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和一切唯心主義對自然的理解要么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要么理解為物性(思維的創造物)。
費爾巴哈雖確立感性本體論,以感性替換精神,但他把感性或現實僅理解為現成的存在,而不是感性活動。為了排除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一切部分的和諧,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的侵擾,費爾巴哈不得不求助于某種二重性的直觀。這種直觀是以一個保持在外的直觀對象即自然界為前提的。馬克思以感性活動批評費爾巴哈,追問費爾巴哈“可靠的感性”的歷史來歷。在馬克思看來,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施密特在其《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認為,在費爾巴哈那里,他把人與自然絕對地割裂開來了,“自然作為整體,是非歷史的勻質的基質。”[1]14-15
黑格爾以自我意識的辯證運動實現自然與人的同一性,克服自然與人的抽象對立。但黑格爾把人理解為自我意識,把自然理解為理念的單純異在,這樣,“當他把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時,他實際上從自身釋放出去的只是這個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2]117在馬克思那里,外在和先在于人的非對象性的自然概念只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抽象的產物”,所以馬克思甚至直接稱之為“無”。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離開來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所謂“無”即探討脫離人的自然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和歷史與自然是統一的,它們統一于作為世界存在基礎的感性活動。自然不是孤立與人無關的客體,自然是人化自然,是歷史的自然。擺在人們面前的自然界不是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而是經由人的感性活動提供出來的,即“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2]89。
作為近代形而上學基本建制的主客二元分立遺忘了人與自然的原初統一。而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近代形而上學正是現代生態危機產生的哲學根源。馬克思以感性活動作為現存世界存在的基礎,以人與自然、歷史與自然的統一揚棄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倫理觀的僵硬對立。它是對以近代形而上學主體與客體二元分立為基礎的現代性狀況的反思。
二、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1.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根源于勞動的異化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統一源于感性活動,人與自然的異化同樣根源于感性活動的異化。今天把人看作主體,把自然看作外在于人的單純的物質材料,人以抽象的態度看待自然,把自然作為認識、利用和征服的對象,這其實是異化勞動的結果。這種對自然的抽象態度是有歷史來歷的,也將歷史地被揚棄。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的根本狀況。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異化的勞動使人的身體,同樣使在它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的本質,使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異化勞動的結果一方面是與個人相對立的社會力量的確立,即人與人關系的支配與被支配,另一方面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如果說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的近代形而上學是生態危機產生的哲學根源,那么,資本的無限擴張是生態危機產生的現實根源。今天資本取得主導地位,一方面抽象勞動統治活勞動,另一方面是受交換價值的主導,展開對自然的大規模的掠奪。由于受交換價值的主導,資本增值的欲求是無止境的,會把其觸角伸到任何有利可圖的地方。今日地球自然資源趨于枯竭和生態環境衰敗的危機的根本原因正在于無節制追求利潤的資本原則。在資本主導下,科學與技術實際成了資本征服自然的工具,資本借助科學無限探索自然奧秘,借助技術無度地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財富,實現做“大自然的主人”。西方綠色思潮和環境保護主義者未曾看到這一點,他們所作的只是在現有制度下的改良。
2.人的解放同時是自然的全面復活
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歷史進程中。在馬克思看來,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回事。人與自然的統一在根本上源于作為世界存在基礎的感性活動,由于活動的異化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這一異化的揚棄也需人的活動才能完成。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實現人與人的和諧是同一過程,自然的真正解放與人的解放是同一過程。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2]58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只有通過消除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揚棄異化的感性活動才能克服。馬克思在論述共產主義時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自然的解放是無法通過觀念的轉變達成的。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當社會成為真正人的社會,才有自然界的真正復活。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然的本質,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所以對生態危機的根本解決不能只是思想觀念上的轉變,也不能像自然主義者所認為的以停止發展生產來保護自然,或像浪漫主義者所認為的退回到先前的社會去的想法。馬爾庫塞曾深刻指出:“自然界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的客體,因此,‘自然界的解放’并不意味著倒退到前工業技術階段去,而是進而利用技術方面的成就,把人與自然界從為剝削服務的破壞地濫用科學技術中解放出來。”
三、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倫理觀,實現了倫理思想史上的革命變革。馬克思以感性活動作為人與自然原初統一的根基,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生存論根源及其揚棄的現實路徑。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同時是自然的全面復活思想為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原則高度。長期以來,人們把發展理解為單純經濟增長,物(商品、貨幣、財富)的地位高于人的地位,人實際上只不過是物的奴仆。馬克思認為自然的解放與人的解放是同一過程,生態危機的解決如不注重人的發展,如不尊重人的生命與尊嚴,均將只是頭痛醫頭等權宜之計。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轉變發展理念,同時要處理好資本與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要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善于用好資本,另一方面,要對資本進行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道德上的限制。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場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上,同時也體現在發展理念的轉變上,從單純追求財富“量”的增長到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這一轉變蘊含著重大意義,即生產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更是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歐力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