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德育的切入點之一。本文指出了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且從生活環境、教育狀況和大學生自身修養層面對其進行歸因分析,并結合當前思政教育的“三貼近”,與時俱進,從制度、環境及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設性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7-0132-03
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千年民諺,到“羊跪乳、鴉反哺”的蒙學世訓,再到“精忠報國”、“敬天孝祖”的品格要求,無不映射出我們民族感念于父母、他人、社會乃至天地之恩的道德情懷。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催生著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人類精神家園的荒蕪、社會公德的喪失以及傳統文明的遺棄。在如今的大學生中,淡漠情義、漠視救助、忽視感恩的事件頻頻發生,屢見不鮮。感恩,這種代表人類文明的意識和行為,正被逐漸地淡忘或忽略。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切實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對父母、師長及朋友等個體缺少感恩,表現為感情淡漠和逐求功利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首先提倡感恩父母。但現今的一些大學生,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在他們心目中,父母對自己的撫育培養、關心照料和辛苦付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表現得異常冷淡麻木。當遠離父母進入大學,他們給予父母的回報,不是優異的成績和親切的問候,而是泡網吧、下餐館、穿名牌,無度地揮霍著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血汗錢。
“為學莫重于尊師”,感恩師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師長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教育我們如何做人,然而,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課間不擦黑板、課堂不守紀律(吃零食、打瞌睡)、隨意曠課、考試作弊、對教師出言不遜等現象比比皆是。有些同學見了老師形同陌路,根本就談不上尊敬和感恩。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儔”。受轉型期功利化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曾經激勵、幫助過自己的朋友不知回報,背信棄義,甚至忘恩負義。朋友關系逐步被異化,功利色彩尤為明顯。
(二)對國家、社會和自然缺少感恩,表現為索取和奉獻失衡
當今大學生是社會的寵兒,時代的驕子。國家為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通過諸如助學金、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完成求學夢。但就有那么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這是國家應該做的,將資助誤解為“免費的午餐”,大學生助學貸款還貸違約現象甚是普遍。他們只知道一味地向國家和社會索取,不思回報。
對于社會上的捐資助學,有的大學生從未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更有個別學生將“貧困”作為一種資本,不愿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認為接受資助是天經地義,毫無感恩之心。
對于大自然的恩澤賜予,有的大學生漠然置之,毫不介意。長明燈、長流水、亂扔饅頭、亂倒飯菜、亂倒垃圾、隨地吐痰、隨意踐踏草坪、隨手攀折花木、隨口污言穢語等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他們缺乏對大自然應有的敬意和感恩之心。
上述諸多情況充分暴露出當代大學生知恩、感恩意識淡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為此,感恩教育亟待加強。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歸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的變遷
1.社會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價值觀的困惑。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念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呈現出文化和價值觀的斑駁與多元。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盛行、善惡標準的模糊、后現代多元價值觀的泛濫等社會環境異化現象,強烈沖擊著當代青年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心理發展,導致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削弱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從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行為選擇。
2.網絡對社會環境和教育帶來了深遠影響。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將最新的訊息以最快的方式傳播給人們;另一方面,網絡上的內容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不少內容過于強調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個人主義,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一些不健康、偏激的文字及圖片等也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判斷。一些不求真實、不客觀評論的文章,很容易誤導涉世不深,識別能力缺乏的大學生。此外,網絡還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各種價值觀、生活方式、外來文化充斥著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
3.家庭環境的變化。當代大學生大都生長在“四二一”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中,即一個子輩、兩個父輩、四個祖輩的“倒金字塔”的結構模式。他們的祖輩經歷過艱苦的滄桑歲月,父輩也經歷過奮斗的艱苦年代,因此長輩們都希望后代不要再遭罪受苦,竭力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環境,豐厚的物質條件,并主觀的認為對孩子的付出是天經地義。在這種環境熏陶下,大多數大學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養育之恩,漠視社會的關愛之情。他們衣食無憂,花錢不愁,自我意識很強,極端自私,從不為他人著想,甚至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另外,隨著近年來離婚率的上升,不少“90后”已飽嘗父母離異、家庭崩潰的苦痛,心靈的陰影和扭曲導致他們對社會、對他人的一種逆反心理:對于什么都無所謂,更不要說感恩了。
(二)教育步伐相對滯后
1.課程缺位,內容貧乏
課程應該是教育教學最基礎的途徑,但目前幾乎沒有高校開設感恩教育的相關課程,一般都是通過德育老師開展相關講座,或從傳統文化中選取經典案例進行說服教育,亦或聘請德育專家、或邀請感恩名人作報告等形式進行。由于受時間、空間和內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彌補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此外,感恩教育的相關出版物也較少,因而在教育的內容選擇上單調貧乏。
2.教育方式單一
高校感恩教育由于剛剛起步,到目前為止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教育方式還是遵循了傳統的單向傳授。教師只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缺乏針對性,缺乏情感體驗,這只能是紙上談兵,隔岸觀火,效果不明顯。教育過程中只注重教師的灌輸和講解,不重視教育對象的參與和雙向交流及其行為的培養,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再加之部分德育教師缺乏對當今大學生群體特點的深入了解和剖析,必然使感恩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三)大學生自身修養
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識強,但同時也存在著自我發展的不健全不成熟,因而突顯出自我認識不清、自律性不高,對事物認知也往往顯得片面和絕對化,這勢必導致情感困惑和感恩意識淡薄。他們正處于心理漸進發育階段,加之社會閱歷不深,對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和不正常現象缺乏辨證的理解,把握不住社會的主流,造成內心深處的矛盾。不清楚何時應具有感恩意識,如何去實踐感恩行為,踐行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有時還會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故此,沒有良好的自我修養,就失去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也就失去了感恩意識形成的沃土。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制度為本,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1.高校要將感恩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整體規劃。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整體優勢,學校各部門統一規劃、統一步調、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把感恩教育同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熟悉正確的感恩方式,以促進良好的感恩心態的形成。
2.高校要將感恩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高校亟須增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將其納入“理論課”教學,使之成為“必修課”,并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改變高校感恩教育理論課的尷尬局面。同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充分挖掘教材蘊藏的感恩教育思想內涵,將感恩教育貫穿于知識傳授的全過程。
3.高校要建立感恩教育的科學評價機制。高校建立健全感恩教育評價機制,按照不同時間維度和發展階段,將大學生日常感恩教育實效性評價目標細化,對評價客體進行大量詳盡的信息收集,從縱向、橫向或交叉的對比中對客體行為進行科學準確判斷。
(二)堅持“三貼近”,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1.貼近實際,拓展和豐富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因而,感恩教育需貼近實際,以學生為中心,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豐富教育內容。
加強責任意識教育,可使大學生養成對社會、國家、群體、他人和對自己的責任心,擺正自身在整個社會中位置。大學生群體是倍受人們期盼和擁有更多機會承擔社會責任的群體,大學階段作為青年人逐步走向社會化的重要時期,社會責任感如何關系到其社會化進程。
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勢在必行。大學生自殺事件近年來不斷出現并呈上升趨勢,對這種漠視自己與他人生命以及透支自己生命價值的現象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要求大學生樹立生態道德理念,培養生態倫理道德,引導大學生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從而使大學生自覺按照生態道德的要求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文明道德行為。
此外,感恩挫折教育、誠信教育、幸福觀教育及畢業生文明離校教育等也是應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一部分。
2.貼近學生,拓展感恩教育方法
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及叛逆意識,這些成為他們發展的“雙刃劍”:一方面為他們進行創新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他們迷失目標與方向,并拒絕機械式的說教。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拓展感恩教育的方法,增強教育吸引力和說服力。
具體案例法。要把“高深理論”同社會生活的實際案例結合起來,同時從現實需要出發,總結和挖掘大學生在感恩、責任、生命價值觀及生態道德等方面突出的案例,在案例的情境教學中,吸引學生的關注及興趣,幫助他們提高及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有利于激勵他們產生學習熱情和進取精神。
層次遞進教育法。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需根據教育目標和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及品德發展的特點,突出層次,使教育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加寬加深。考慮到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需要,大一適時開展“識恩”、“知恩”教育,二三年級可側重于“報恩”教育,四年級可以結合實際開展“施恩不圖報”教育,分階段的將責任意識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及生態道德教育等滲透其中。
3.貼近生活,創新感恩教育形式
感恩教育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新教育形式,注重實踐,使其真正能夠入耳入心入行。我們可舉辦精彩的感恩電影展,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和征文比賽,參加感恩節感恩活動;我們可通過舉辦感動瞬間攝影比賽,鼓勵學生拿起相機,善于去捕捉生活中有關感恩的精彩瞬間;我們可開展志愿者活動,讓大學生將感恩的實踐付諸實施;我們還可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通過創辦網站和論壇、制作網頁和視頻等方式進行,微博和人人網是深受當代大學生歡迎的傳媒,前一段名為《天堂午餐》的六分鐘視頻在網上出現了高點擊率,引起網上“淚奔”,感動上萬億網友,“孝心”話題瞬間引起了關注,“當你在等以后,就已經失去了永遠……”
(三)提供環境支持,營造良好氛圍
一方面可利用傳媒手段宣傳感恩思想。常言道“人言可畏”,輿論會對人的思想境界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加強對感恩的宣傳是非常必要的。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就是一個很好宣傳感恩的欄目。我們可以多出版一些感恩教育方面的書籍和報刊雜志,多刊登一些感恩故事,利用電視播放感恩視頻和公益廣告等。讓學生無論接觸何種媒體都能被“恩情”所包圍,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讓感恩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要素。
另一方面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受其感染和熏陶,達到“不教而教”的效果。物質層面上,進一步加強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活動層面上,努力打造感恩主題的精品活動,將感恩教育融入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中(如母親節、感恩節、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制度層面上,建立和強化更明晰的感恩獎懲機制,完善感恩制度體系;精神層面上,進一步加強感恩文化的宣傳和提升,使感恩成為校園時尚和全體成員的共同追求。
(四)倡導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養
首先,提升個人修養,通過內省自律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進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去理解他人,從而逐漸學會體諒別人,寬容他人;并學會自控,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奉獻社會。自我教育是自發性的行為,當大學生們懂得感恩時,便會自覺地將自我教育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在實踐中形成健全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其次,加強群體自我教育。在群體生活中自覺地接受影響和相互教育。進行感恩教育時,要多采用集體討論、舉辦辯論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等方式進行。通過同輩群體的影響和教育,成員間互相借鑒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漢衛.吳秀霞.大學生活:困惑與反思[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4.
[2]梅萍.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3]萬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97.
[4]陳海娟.周祥龍.高校感恩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35.
[5]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探討[J].教育科學,2004(4)
[6]喻文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7]吳玲.高校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1.5.
[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