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國際產業資本集團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日趨增強,在中國的三大產業內國際產業資本集團正在試圖控制部分或整條產業鏈,并且通過控制力攫取暴利,企圖掌控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或產業,本文通過對其行為的分析,對其影響進行評價,并對其潛在威脅提出警示。
[關鍵詞]國際產業資本 產業鏈 產業安全
一、國際產業資本對中國三大產業控制力現狀
從合法掠奪農民的孟山都,到對雙匯雨潤進行“逆產業鏈”收購的高盛,再到日前參與到“國美控制權之爭”中的貝恩等美資投行,國際產業資本在中國人的經濟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
首先,在農業領域,自2000年我國種子市場對外開放至今,外資種業集團大舉搶灘中國市場。目前“洋品種”已占據我國蔬菜和花卉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杜邦先玉335占據了國內玉米種植近半數的市場。在農資生產領域,我國有4000多家農藥生產企業,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卻很少,不少企業是以生產專利保護期以外的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國際淘汰產品為主;而跨國企業已經在中國悄悄進行生物農藥產業的布局。在農業產業鏈中,如果從種子到化肥農藥,再到農產品流通都被國際產業資本所控制,那么農業的產業安全何從談起?近兩年先是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飆升,再是小麥、玉米等基礎糧價的較快上漲,都給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
其次,看工業領域,益海嘉里占有國內整個食用油市場的40%。四大跨國糧商在2004年的“大豆危機”之后,成功地控制了國內60%的大豆加工能力。在肉制品市場中,雙匯、雨潤、金鑼等一線品牌占據著市場80%左右的份額;行業老大的雙匯已被高盛、鼎暉收入囊中,雨潤的外資股東中也有高盛的身影。在汽車行業,多年來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并不奏效,外資及合資品牌汽車牢牢占據著七成左右的市場份額,民族汽車業的振興任重而道遠。在鋼鐵制造業中,中國當之無愧是世界第一的鋼鐵大國,但鐵礦石的定價權卻牢牢掌握在金融資本操縱下的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手中。所以在工業領域我們在埋頭苦干的同時,也要抬頭看路,防止部分行業被外資控制、操縱。
再次,在商業等第三產業。家電零售業中美資投行正在參與到“國美控制權之爭”中,百思買早在2006年就實現了對五星電器的收購,在生活超市連鎖領域,截至2010年底,沃爾瑪已經在20個省的101個城市開設了189家商場;家樂福擴張走 “新路” 門店或超沃爾瑪,這些零售巨頭在很多所到之處坐上了頭把交椅,對本土零售企業的影響可見一斑。第三產業是我國大力發展的產業,也是最具潛力的產業,我們在提倡引進外資的同時,對其潛在的壟斷風險要作充分的估量、不可小視。
以上這些實事從一些側面反映了部分行業、產業的現狀,這些行業我們逐步失去了話語權,值得深思和關注。
二、國際產業資本擴張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影響
當然,我們在這里要說的是我國的大部分產業目前仍在安全范圍之內,但形勢不容樂觀。從宏觀上整體來看,我國接近60%的貿易依存度,達到25%的外資產業資本存量依存度,不到4%的自主知識產權率,高達31%的外資經濟市場占有率以及外資對核心產業的高控制率,這些決定了中國這個發展中的大國在今天和未來必將面臨十分嚴峻的產業安全問題。歸納一下,潛在風險如下:
第一,部分產業面臨被外資控制,國內企業將被扼制在產業鏈的低端。對外開放戰略進一步深化以來,我國的一些產業或行業已經被外資操縱,國內企業失去了話語權,只能在產業鏈上做低附加值的環節。最為典型的要數大豆產業,1996年開始,我國已經從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進口的凈進口大國,近年來,大豆自給率不斷下降,目前已經低于40%。而豆油加工業的安全狀況更令人擔憂,目前國際大豆產業五大巨頭壟斷著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其豆油生產加工能力占國內總能力的60%以上。此外,外資集團正在試圖將產業鏈條延伸至我國的飼料加工業,企圖控制豆粕等蛋白質飼料原料。這是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民以食為天,如果吃飯問題都不能自決,其它安全何從談起。
第二,破壞我國的產業布局,并形成部分市場壟斷。家電業是令國人值得驕傲的為數不多的產業之一,但電視機液晶面板產業我們一直不能自決。目前,液晶面板技術和產能主要集中在日、韓和臺灣等地的制造業巨頭手中,面板的國產化問題難免受制于人。最為典型的要數上廣電與NEC合資液晶面板項目,核心技術的缺失以致企業目前走入破產重組的境地。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各地爭先上馬第八代面板生產線,產業布局不盡合理,中方又不掌握核心技術,很容易在未來產能過剩以致資源浪費。可以說,液晶面板產業鏈的優化工作任重而道遠。
第三,民族品牌喪失,行業競爭力逐步弱化。在洗滌行業,曾為十大名牌的活力28、浪奇、高富力、熊貓等,有7家先后走上了合資之路,品牌地位已被合資方的奧妙、汰漬、巧手等取代。在化妝品行業,一線品牌絕大多數是國外品牌,寶潔在中國除上海沙宣是合資企業外,其余9家已全部獨資;歐萊雅僅用50天就整合了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現在小護士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上海家化在同美國莊臣公司進行合資以后,外方力推其自己的“莊臣”商標,而我國多年來自己辛苦培育并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聲譽的民族品牌“美加凈”商標卻被退出其主流產品系列。待中方意識到問題以后,再以高價從合資企業買回原本屬于自己的“美加凈”,其教訓十分深刻。
因此,在國際產業資本擴張過程中,我們在充分分享其成長性的同時,要盡量的控制自己的風險,避免代價過大。
三、產業安全理論對中國反國際產業資本壟斷的啟示和中國目前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在經濟開放條件下,國家產業安全是指一國對其重要產業擁有自主權、控制權和發展權,特別是這些產業在國際產業競爭中具有競爭力,能夠應對各種生存與發展的外來干擾或威脅,從而保證本國現有的或潛在的產業權益免受危害,并不斷獲得持續發展的狀態和能力。這要求我們在市場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國內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和尚處在幼稚期的產業,避免這些關鍵領域的話語權落入國際產業資本手中,避免受制于人;保護國內市場充分競爭的環境,避免壟斷格局的形成。
因此,根據產業安全的現狀,以下幾個問題亟需政策制定者考慮、找出應對之道。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有關產業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制度上為產業安全筑起防火墻。為產業安全立法是市場經濟的要求,美國的產業安全法律制度值得我們借鑒。其基本思路是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要有明確的產業安全目標;重視產業安全法律制度的創新和完善;建立科學的產業安全評估體系;形成完備的國內協調機制和強大的游說機制。目前我國產業安全方面的立法剛剛起步,已經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中有關反壟斷的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放火墻需要加固。
其次,加強產業內整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諸多領域產銷量居世界首位。然而,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拿得出、叫得響的品牌企業卻寥寥無幾,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是依靠外資在內地設廠、國內企業為外資代工和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得來的。這種狀況的結果是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上付出最多、拿得最少,巨額利益白白輸出。因此改變現狀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國內的企業強起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是必由之路。
最后,合理、理智的利用外資,辯證的看待跨國并購。改革開發以來,外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企業對資金的饑渴。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引進外資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和沖動。但回過頭看看,有多少民族品牌在合資以后被打入冷宮。因此,在積極地引進、利用外資問題上要加強對民族品牌和民族產業的保護。在民族品牌受損害時,政府有權進行適當的干預。要引導國民樹立保護民族品牌的意識。在簽訂的合資協議中要有相應的品牌保護方面的條款,確保民族品牌在合資公司中能保值增值。
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強昭示著二十一世紀必將是一個產業資本頻繁跨國流動的年代,中國的企業也必將融入到這種洪流中,急流勇進,決策者一定要在這個過程中掌好舵,切勿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1]吳麗,陳楠.“合法”掠奪農民的孟山都.商務周刊.2009,(9):36~38.
[2]郎咸平.《郎咸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40~49.
[3]紀寶成.約束人大中型國有企業盲日海外上市,防止中國資本市場的空心化[z].全國人民代表人會提案,2006.
[4]丁聲俊.我國大豆產業的特點、隱憂和出路[J].中國糧食經濟, 2006, (11).
[5]宋寶香,彭紀生.外資對中國本土品牌的擠出效應【J].現代經濟探討,2007(05)
[6]張勇,論擴大開放與維護產業安全的協調機制.國際貿易.2007,(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