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規劃把中原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給中原腹地的魯山縣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魯山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打造“富裕、美麗、文化、和諧”新魯山。
[關健詞] 機遇 挑戰 對策
魯山地處中原腹地,土地面積2432平方公里,西、北、南三面環山,東南是淮河重要支流沙河水系沖積而成的平原(華北平原的邊緣),土地肥沃,西周時曾是周公的封地。縣域東露峰腳下牛郎織女(男耕女織)文化之鄉,反映了古代魯山的原始農業文明。邱公城遺址曾是世界劉氏的發源地。“夏孔甲時,御龍氏奔于魯縣”,是史籍中最早記載的縣名,史稱中華第一縣。
中原的農業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標志,而魯山的農業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代工業文明以來,中原漸次落后,而魯山也隨之被人淡忘。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發展迅速,而魯山與全國的差距日益拉大。到1984年,魯山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貧困縣”。
從“中華第一縣”到“國家級貧困縣”,是魯山一部從文明到疾弱的歷史。2010年,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及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確定了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給魯山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原經濟區建設給魯山帶來的機遇
1.中原經濟區建設將促進魯山農業的快速發展
2010年,魯山縣糧食產量4億斤,除自給外,可以向國家貢獻糧食1億斤,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今,國家制定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國家政策將向中原傾斜,魯山也將得到更多的政策優惠。其中對農業的扶持將是國家支持重點,企業、民間的資金也將接踵而來。屆時,魯山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產量,將在政策、資金、科技等外力的推動下和魯山人民的艱苦奮斗,定能多產糧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再立新功。同時,張良蔬菜產業、山區的林牧業、庫區的漁業,全縣的食用菌產業也將擴大規模,提高質量,使魯山農業再次走向輝煌。
2.中原經濟區建設有利于整合優勢,增強凝聚力
魯山的優勢,除農業文明外,以“山(堯山)、水(昭平湖)、佛(世界第一大佛)、湯(百里溫泉帶)”為尤頭的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從1992年開始,魯山縣強力開發石人山以來,全縣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2010年接待游客509萬次,旅游收入14.05億元。
3.中原經濟區建設有利于加強對外合作,擴大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動力,這是不爭的事實。對于魯山而言,開放尤為重要,因為地處中原腹地的魯山是墨子的故地,“墨守陳規”即起源于此,人民群眾思想保守,禁錮有加。改革開放至今,魯山人的思想乘勢也解放了許多,但還是比較滯后,東部經過30年的發展,由于資源、勞動力不足,產業在向中部轉移的過程中,魯山反映遲緩。而今中原經濟區建設必將對魯山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在承接現代文明的同時,必將產生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其結果必將是魯山絲綢、迷王制衣、方圓碳素走出魯山,走向中國,走向世界,而且開放的思想必將吸引外地企業、科技人員來此興業,在加強交流民時,實現互利共贏。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魯山應面對的挑戰
雖然中原經濟區建設為魯山縣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每一個事物都有其正反兩面,機遇與挑戰同在。
1.經濟基礎薄弱
魯山縣是國務院重點建設扶持縣(2001年由國家級“貧困縣”更名為“國務院重點建設扶持縣”),2010年財政收入4.7億元,財政支出15.0億元,超過三分之二財政支出靠上級轉移支付,且財政支出重點用于保工資,保民生、保就業,建設性支出嚴重不足,且道路、綠化、文化等公共設施基礎較差,影響對外開放和吸納外資進入,遲滯魯山的發展進程。
2.科技水平較低
魯山縣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1000多名,占人口總數的1%多一點,且集中于教育行業,而農業、工業、能源、環保、旅游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勞動資源雖然豐富,但有一技之長的新型工人新型農民比重僅占10%左右,因此,魯山各項產業缺乏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不能適應于中原經濟區發展需要。
3.管理滯后
魯山縣人口85萬而科級以上干部就有1200多人,大政府必將弱化服務,辦事效率低下。中原經濟建設要求強化服務功能,提高辦事效率,而現狀則令人擔憂,將產生 負面影響。
三、面對機遇和挑戰,魯山縣應采取的對策
1.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之為災”。“墨守陳規”是魯山的古老文化,思想保守是魯山人的頑疫。為此,我們要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抓住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之優勢,并調動魯山80多萬的積極性,走出古代文明長期驕傲導致落后的誤區,集中全民之智、全民之力,投身于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魯山的跳躍式、夸越式發展。
2.立足教育,發展科技
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縱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原因的結點是科技落后。資源和人力是魯山的優勢,而科技落后是魯山的軟肋。為了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要,我們一定優先發展科技教育,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升中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同時吸引境外人才來此興業,并為科技人才提供優厚的政治、經濟、生活待遇,使之在魯山貢獻聰明才智,引領魯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3.“旅游立縣,加速崛起”
原始農業文明使魯山已輝煌了幾千年,而旅游產業是魯山崛起的后發力量。魯山縣委、縣政府制定的“旅游立縣、加速崛起”發展戰略,準確定位了魯山在中原崛起的切合點。為此,我們一定抓住旅游立縣的“牛鼻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任而東西南北風”,整合各種資源,集中全民之力,強力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叫響“山、寺、佛、湯”品牌,打造精品景區,打造山水游、佛湯游、紅色游、文化游、農家游等大旅游格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振興魯山的經濟,促進魯山的可持續發展,提升魯山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總之,中原經濟區建設,給魯山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克服來足,打造“富裕、美麗、文化、和諧”新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