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選取了人均住宅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12個指標對西部各省城市概況進行了一個排名,以期對西部各省的綜合實力探取一斑,并重點對云南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西部 城市概況 比較
自199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對西部進行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以來,西部各省紛紛從西部大開發出發,各地提出了各自的戰略。重慶:加快建成長江上游經濟高地,四川: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貴州:從資源大省邁向經濟大省,廣西:為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積極準備,云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陜西: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第一階梯,甘肅: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青海: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內蒙古:加快生態建設,寧夏:寧夏要爭先,新疆:新疆是西部的重中之重,西藏:首當其沖發展旅游業。那么經過20年的西部開發進程又如何呢?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選取了人均住宅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12個指標對西部各省城市概況進行了一個排名,以期對西部各省的綜合實力探取一斑,并重點對云南省進行了分析。
一、指標體系的選取
城市概況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應遵循4個原則:
1.功能性原則,即指標要具有描述功能、評價功能和解釋功能;
2.可獲取性原則,即指標數據要能從公開的權威性刊物上獲得,且可信度大;
3.完備性原則,即指標群要合理,最好能全面反應所研究對象的主要本質;
4.可比性原則,即指標在涵義、統計口徑和時空上要有可比性。
根據上述指標選擇原則,本文共選取12個指標,構造了西部12省的城市概況的評價體系,這12個指標主要來自于《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各個指標涵義具體如下:
X1--人均住宅建筑面積 X2--城市用水普及率
X3--城市燃氣普及率 X4--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
X5--人均城市道路面積 X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X7--每萬人擁有公廁 X8--建成區面積覆蓋率
X9--保潔面積覆蓋率 X10--人均市容環衛車輛
X11--地均城市橋梁數 X12--地均城市道路照明燈
分析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一種數據簡化的技術。它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探求觀測數據中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假想變量來表示其基本的數據結構。這幾個假想變量能夠反映原來眾多變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變量是可觀測的顯在變量,而假想變量是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稱為因子。
聚類分析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分類的方法,原則是同一類中的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中的個體差異很大。由于各項影響城市概況的指標都已經是正向指標,因此只須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即可,統計軟件為spss13.0.
二、統計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主要成分,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提取出4類主要成分,如表2,前4類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解釋總方差的比例達到86.472%,大于80%,即用這4個主成分代表12個原始指標可以解釋原來變量所包含的86.472%的信息。
從表3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F1在X8,X9,X11,X12上均有較大因子載荷,說明主成分F1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和保潔面積的覆蓋率上以及地均橋梁數和地均城市照明燈數方面。F2在X5,X6,X7上均有較大因子載荷,說明主成分F2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廁數方面。F3在X2,X3,X4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說明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和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方面。F4在X1上有較大載荷,說明F4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積方面。
進一步對本文所選取的12個指標進行分層聚類分析,對12個省進行歸類,以檢驗因子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從表7的結果可以可出聚類的層次,表7展示了12省從分為3類到8類的結果,不論分為幾類,結果大致顯示,內蒙古是一類,陜西是類,貴州是一類,可見西部西部12省城市概況間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其歸類結果也符合因子分析的綜合排序結果,這說明得出結果基本合理。
三、結論
從實證分析的結果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總體看,云南省城市概況在西部12省中排名第10,這說明云南省城市建設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城市概況遠遠低于陜西,內蒙古,重慶等省市,這與徐新,相麗君(2008)得出云南在中國31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排名第29的結論相符,表明云南省在省域實力中比較落后。
從數據上來看,云南省城市概況的第一個主成分得分-0.40088,位列第6,第二個主成分得分-0.845位列倒數第二,第三個主成分得分0.2853位列第四,第四個主成分得分0.898位列第三,可知,云南省在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和保潔面積覆蓋率上及地均橋梁數和地均道路照明燈上在西部12省中處于中等地位,但是跟位列第一的陜西相比相差近2.7分,相差甚遠。
但是在人均住宅面積,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和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方面卻具有相對優勢,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表明云南省這三項基礎建設設施相對基本完善,普通生活設施已經普及。
在人均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用有公廁方面卻是相當的低,這跟云南的人口密度有關,云南人口密度達3322人/平方公里,位列西部12省中第四,這也與云南的地理位置有關,云南友94%的國土面積屬于山區,可供經濟活動的地區只占6%,每萬人擁有公廁數量低說明云南省城市衛生有待加強。
基于上述結論,云南省城市總體水平落后,某些基礎建設只是具有相對優勢,但不占絕對優勢,尤其是人均道路面積,人均綠地公園面積,公廁方面更是處于倒數水平,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大力進行荒山綠化,云南省作為旅游省份,城市市容衛生要作為搶救對象,以樹立國際形象,要想對外開放,首要的就是對道路修建要加大力度,以便完善交通設施,同時城市發展布局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以有效地改變云南省的硬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智恒.中部六省經濟開放度的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8,(1)
[2] 胡華,張錦洪.我國東、中、西部地區GDP增長差異的定量分析[J].統計分析,2008,(21)
[3] 徐新,相麗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7)
[4] 孫兆剛.省域實力與中部崛起的灰色關聯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5)
[5] 毛燕玲,肖教燎,傅春.中部6市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8,(9)
[6] 萬力.關于貴州省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 [J].統計與決策,2008,(8)
[7] 張紅兵,賈來喜,李潞.spss 寶典[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