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為了協調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WTO在其法律框架內設置了環保例外條款。中國限制某些原材料出口案的專家小組中期報告裁決中國敗訴。這些措施是為了保護可用竭資源和保護環境,本應可以根據GATT1994第20條(g)項的環保例外獲得合法性,但必須要注意所采取措施符合在WTO法律框架下所要求的各項實體和程序條件。
[關鍵詞]原材料 出口限制 環保例外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環境惡化問題,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與之相關的貿易爭端也頻頻發生。世界貿易組織(WTO)作為唯一的規范與監管各國貿易政策的國際組織,在處理貿易與環境問題上的態度與原則值得我們研究。2009年歐美等國就中國原材料出口限制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起申訴,就是一起貿易利益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案例。
一、我國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的內容
2009年6月23日,美國與歐盟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要求與中國就中國對某些原材料所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進行磋商。7月6日,墨西哥、土耳其和加拿大要求加入磋商。后因磋商未能找到共同滿意的解決方案,12月21日,經墨西哥、美國和歐盟的請求,WTO爭端解決機構設立專家小組審議此案。2011年2月18日,WTO向當事方散發了中國限制原材料案的專家組中期報告。目前這份報告還處于保密階段,最終的報告將于今年春末或夏初才能得以公布。然而,據外媒透露,此份中期報告判定中國沒有對涉案的9種原材料實施出口限制的合法權利。中國可能將走上上訴之路,若敗訴,則將不得不撤銷出口限制或面臨報復性的貿易制裁。
在本案中,我國對礬土、焦炭、氟石、鎂、錳、碳化硅、硅金屬、黃磷和鋅9種產品采取出口配額和征收出口關稅的做法,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產品是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對其出口進行限制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護環境。爭議實際上是歐美等原材料進口國的貿易利益與我國作為出口國的環境問題的矛盾。
隨著各國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視,“貿易與環境”正越來越變得密不可分。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與沖突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頻頻出現。WTO作為唯一規范與監管各國貿易政策與做法的國際組織,有義務為這兩者找到平衡點,既要依據規則維護申訴國的貿易利益,也要考慮和支持被訴國國內環境保護的訴求。
二、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保護環境和發展貿易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貿易角度看,貿易的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加強環境管理會給許多產品尤其是有利于環境的產品創造了巨大的貿易機會。
但同時,貿易與環境也是相互矛盾的。環境保護對貿易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法規限制甚至禁止了許多產品的國際貿易。目前被各國所普遍采用的綠色壁壘,已是我國出口中所面臨的最大的障礙之一。
反過來,如果不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盲目增長的對外貿易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例如我國曾經采取的的出口戰略實質上是以量取勝的戰略,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出口了大量廉價的石油、礦產品、農產品和畜牧產品,造成了石油、礦產資源大量減少,農田土壤質量下降,草原退化等一系列嚴重環境后果。此外,自由化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也可能導致發達國家的污染產業轉移進入發展中國家。
由此可見,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彼此既相互促進,又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如何兼顧自由貿易的好處與保護環境的需求,是擺在各國以及WTO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WTO多邊貿易體制中有關環境問題的條款
由于貿易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以推進貿易自由化的程度為首要目的WTO也不能忽視環境問題。在《馬拉喀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序言部分, WTO就表達了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應依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考慮對世界資源的最佳利用,尋求既保護和維護環境,又以與它們各自在不同發展水平的需要和關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強為此采取的措施。”
WTO至今尚未達成貿易與環境的專門協議。GATT1994的第20條“一般例外”中的(b)款和(g)款在實踐中普遍被認定為是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一般例外條款。該條款規定,只要“不對情況相同的成員方構成武斷的或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或“不對國際貿易構成隱蔽的限制”,任何成員方都有權采取“保障人類、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與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有關的措施,如此類措施與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一同實施”。
除此之外,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也散落著一些環境保護條款。
從這些協定中涉及環境問題的內容來看,WTO總的原則是一方面承認各成員方為了保護各自的居民、動植物生面健康和防止污染環境,有權制定本國的環保政策并組織實施;另一方面則要求這些政策和措施不能妨礙世界自由貿易體制的正常運行,使環保措施成為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
四、我國原材料出口限制的環保例外條款適用
我國限制某些原材料的出口是為了保護環境和保護可用竭自然資源,這在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可謂名正言順。但是就是這樣一項符合環境保護目標的貿易措施,卻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遭遇初裁敗訴的結果。“其原因并不在于WTO規則反對各成員方采取稀缺資源保護措施,而是在于WTO規則對各成員方采取的稀缺資源出口限制措施設置了前提條件”。
我國的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應適用于一般環保例外GATT第20條的(g)款:任何成員方都有權采取 “與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有關的措施,如此類措施與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一同實施”。此處問題的關鍵在于“與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一同實施”。為了防止資源保護措施變成變相的貿易保護措施,WTO要求成員方對資源產品的進出口實施限制的同時,對國內的生產或消費這些資源的活動也實施限制。因此,要證明我國的做法符合GATT第20條(g)款,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提供證據證明,對這9種原材料的中國國內生產或消費也采取了相關的限制措施。“這類案件的關鍵,在于WTO要求對國內國外采取同等原則,所以不能在國內開放的同時,專門出臺針對出口的扭曲貿易措施。”而從目前的初裁結果來看,顯然我國在這方面的舉證不足,或是未能做到符合WTO的規定。
實際上,由于國內對這些稀有資源的保護相對乏力,各地發生了很多亂采濫挖,浪費糟蹋礦產資源的現象。一些人只顧眼前利益,進行破壞性、掠奪性的開采,各種讓人痛心的報道屢見報端。倘若我們能夠遵循WTO規則,在限制出口的同時,也建立國內的資源保障體系,這樣不僅不會遭遇其他國家的法律挑戰,而且能夠更好地保護稀有資源。
五、結論
WTO的目標是推進和維護自由貿易,但環境保護的價值觀也原來越全面的在WTO的運作中得以體現。中國對原材料所采取出口限制措施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可用竭資源和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要注意所采取措施在WTO法律框架下所要求的各項實體和程序條件,只有我們的貿易做法符合WTO的規則,才能夠獲取合法的例外,避免貿易爭端,也更好地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曹建明.世界貿易組織[M].北京:法律出版社,307-318
[2]賀小勇.WTO框架下中美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的法律問題.國際商務研究[J].20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