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農超對接”已經悄然興起為一個流行的話題,并且被迅速的傳播和應用,甚至連政府也為此出面頒布了各方面的政策。農超對接的實質就是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農超對接主要解決的問題是通路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漫長的流通速度。它縮短了超市和農戶的距離,穩定了流通渠道和價格,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不但給農戶帶來了實惠,而且增加了超市的競爭力,可以說是一種多贏。
如果想真正的實現農超對接,農戶和超市需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接:1.產銷對接,即超市要對自己的本年、本季度要銷售的農產品有一個初步的估計,然后制定要采購的量,進而對合作社或農業企業下訂單。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按照超市需求進行生產和交貨。2.理念對接,即合作社首先要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的生產,滿足消費者的價值體驗。這正好符合超市的經營理念,即顧客是上帝,以消費者為本。3.管理對接,即對接雙方要履行合同、誠信合作、明確責任。在對接過程中,合作社、農戶要接受超市所派人員的監督、培訓等,同時合作社、農戶也要積極反饋意見來加強對農產品的管理。4.安全對接,即超市在下訂單和采購農產品的時候先制定一個明確的安全標準,農戶也嚴格按照安全標準進行生產和提供農產品。5.質量對接,即使把蔬菜質量安全視為合作社的生命線,健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切實加強生產、流通配送等各環節的管理。超市對合作社和農戶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建立了嚴格的檢測制度和操作規程。
傳統的農超對接的模式是“超市+基地”的模式,大型連鎖超市與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直接對接,建立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實現大型連鎖超市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或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這種模式一方面為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銷售平臺,另一方面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建立了產銷一體化的鏈條,實現了商家、農民、消費者得共贏。現在我們探討的是實現農超對接的新模式,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進行適當的模式創新。現在將可行的新模式在下文中進行一一分析。
一、“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農戶+超市”模式
這種模式確實可以算得上一種創新。雖然政府倡導農超對接好多年,但是在實際合作中一直存在農戶與商超銜接不順、農戶無法理解商超的市場意圖、商場不滿意農戶作物質量、超市話語權一家獨大等問題。在這種模式中我們引入了政府和高校。政府可以進行提供土地和政策,積極組織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尋找合適的超市進行合作,宣傳“農超對接”的內涵和理念等。積極引入政府還可以制衡超市對合作社的控制能力,防止其一家獨大。而高效,尤其是農業類高校可以給農民提供種植技術上的支持或者給農民提供定期的培訓,這就有效解決了農作物的質量和安全問題。
二、“超市+供銷社+合作社+農戶”模式
這種模式下,超市是不直接與合作社進行對接的,因為這樣可能會花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尋找合適的合作社。所以超市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供銷社,供銷社這時候就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供銷社幫助合作社建立標準化的生產基地。目前北京物美超市就是采用這種模式和山東供銷社進行合作,且分為“供銷社與超市聯合直采”和“供銷社在超市直營”兩種。
三、“超市+合作農場”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由農業生產公司直接投資設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把土地租借給公司進行使用,或者通過土地入股。公司以盡量聘請當地租借土地的農民為員工進行農業生產,并定期給予農戶發放租金或者紅利。不同于傳統“農超對接”模式的是連鎖超市也可以入股此農業生產公司,或者進行直接控股進而可以主導整個農超對接流程。在這種模式中,超市和農戶的關系更加緊密,農戶可享受到更多的農超對接的好處。
四、“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超市”模式
有些農業公司自己組織建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然后公司出資建立一個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生產合作社負責管理生產基地,進行種苗的集中采購、農藥的檢測、成品的包裝儲運等。公司負責和超市進行溝通和對接談判。
五、“超市+大戶+小戶”模式
這種模式是一種連鎖超市扶持農業生產大戶的模式。農業生產大戶負責對小戶農產品的集中儲運,平時農產品生產大戶負責協調小戶的產品種類的選擇,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和超市進行溝通等任務。連鎖超市派專人指導大戶的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給予適當的農產品生產技術、法律、市場等方面的專業培訓。農業生產大戶還可聯系小戶進行投資入股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再將制成品賣給超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農超對接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連鎖超市對于冷鏈的嚴格要求和合作社落后的儲運條件之間的矛盾,超市的滯后付款和農民的現金付款之間的矛盾,超市的標準化要求和農戶分散的種植模式之間的矛盾。相信這些矛盾在超市、合作社、政府、農業研究所等多方的努力下會得到妥善的解決,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問題,并且探索合適的農超對接模式去解決和規避問題,只有這樣,農超對接才會獲得更大范圍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