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國上市公司內實施。新會計準則不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而且考慮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是高質量的。學者們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本文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在闡述新會計準則實施狀況的基礎上,分析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盈余管理、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全面分析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實施效果 國際趨同
一、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狀況
1.國內實施狀況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全面實施。按照財政部的部署,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新會計準則體系在我國的大中型企業統一實施。財政部非常重視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新準則的執行情況,建成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系統,采用“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方式,跟蹤分析每一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報,全面、準確地掌握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的情況。分析認為新會計準則體系已在我國上市公司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得到了更為全面、完整、真實的體現。財政部分析報告指出,新會計準則應有效能的初步顯現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1)上市公司較好地實現了新舊準則從2006年末至2007年初的新舊轉換。1557家上市公司按照新準則調整后的2007年年初股東權益合計45625.29億元,比舊準則股東權益凈增加了1002.67億元(扣除少數股東權益后),增幅為2.42%。
(2)上市公司實現新舊準則轉換后,即按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全面執行,總體運行平穩。報告顯示,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實現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13634.02億元和10117.64億元。引起上市公司2007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營業利潤。
(3)同時發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準則后,內地與香港披露的年報差異基本消除。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準則后,A+H股上市公司境內外差異基本消除,從而實現了兩地準則趨同的效果。
(4)對新準則具體項目執行情況進一步分析表明,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得到了有效實施。新準則涵蓋了會計實務中目前已經發生或者能夠預計到的全部經濟業務事項。
(5)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的數量和比例明顯超過2006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1464家公司的年報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占比為93.25%。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99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
但是,財務部在跟蹤分析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1570家上市公司中,41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實施了股份支付計劃。其中因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費用總額為28.06億元,因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費用總額為18.92億元。而有的股份支付計劃在實施中,對設定的業績條件作了較大調整。另外,316家上市公司發生了債務重組,占20.13%。316家上市公司中多數都披露了債務重組對營業外收支的影響金額,但披露債務重組具體內容的詳盡程度各不相同。少數上市公司披露了債務重組過程中公允價值的取得方式,個別公司債務重組利得較大。還有諸如少數公司報表格式隨意性較大、報表附注披露的信息不夠充分等問題。
2.國際趨同狀況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許多重大會計問題上,已經基本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如會計要素的定義、大多數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內容、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原則和要求、會計制度中采用的資產減值等會計政策,均與現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本一致。財政部副部長王軍稱這套體系為“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由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能夠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
張娟(2008)通過凈利潤雙重披露差異的實證檢驗和財務數據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得出如下結論:國內外準則之間的差異并未隨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而逐漸減少,盡管我們在準則制定方面已經越來越接近國際會計準則,但是實際執行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盡管如此,作者同時肯定地指出2007年新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程度優于2006年舊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程度,即新準則在形式上的協調促進了我國會計準則在實務上的國際協調。
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
1.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
陳一標和孔玉生(2006)認為企業采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價值重估,會影響企業股票價格,同時也可能增加企業應交所得稅,進而影響企業的利潤。郭靜娟(2007)也認為新準則明確規定在股份支付后必須以其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者費用,這一規定使確認的利潤明顯減少。楊良(2009)指出,多項新準則影響企業利潤:以現金或非現金資產轉股等方式償還債務,其原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所得,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原本采用后進先出法的企業而言,新準則取消后進先出法的規定導致存貨記賬方法的改變,可能會引起毛利率的波動。
以上學者只是從某些新規定入手分析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對上市公司凈利潤可能產生的影響。而王星(2007)從微觀的角度入手,在考察了新準則體系中38項具體準則的基礎上,重點選擇了對上市公司報表業績影響較大的9項具體準則(包括《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從其制定的背景、原因、變動,進而探討具體準則的實施如何影響上市公司的報表業績。比如,作者指出:《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是本次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新增的一項重要內容。該準則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開發區類企業,尤其是那些希望通過租金收入來獲得長期收益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上市公司,因為它們更符合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前提。一旦他們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不僅不再需要計提折舊,而且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將被確認為損益。
2.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些學者分析認為新準則的一些規定抑制了上市公司的進行盈余管理。陳良(2009)認為會計準則對關聯方操縱的抑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加大對關聯交易的披露。新準則不僅加大了關聯交易披露的范圍和內容,而且還增強了關聯交易的透明度。二是遵循實質性原則,擴大合并報表范圍,使合并報表能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在內的企業集團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趙治綱(2007)認為以下9個具體會計準則很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來作為盈余管理的手段,分別是:《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企業合并》、《所得稅》、《借款費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文章提醒國家有關會計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應重點關注這9個會計準則。很多學者表示出對公允價值引入的擔憂:葛蘇君(2007)肯定了新會計準則把“公允價值”概念引入我國會計體系是我國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由于我國還沒有比較準確的公允價值計量標準,也沒有和國外一樣完善的評估機構,再加上我國財會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公允價值的操作使一些公司利用其粉飾業績或達到某種目的成為可能。
3.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學者們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多,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都被廣泛使用。且在價值相關性這一角度,學者們普遍肯定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即認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提升了信息披露質量,促進了會計報表價值相關性的提高。崔海霞和賀紅艷(2009)以深圳證券交易所2006年~2007年信息披露質量評級報告結果及281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與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正相關。文章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如下解釋: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的生成及披露都作了更加嚴格的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信息供給的約束,有效地維護了投資者的知情權,使投資者能夠獲得更加透明和有用的會計信息,從而降低投資者風險。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使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有一個較大提高。
4.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獨立審計的影響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并不多,陳昊(2007)從以下兩點分析了新準則的實施對獨立審計的影響:一是新準則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增強。新準則的實施使得審計工作更有據可依,審計程序實施的難度相對較小,更有利于防止企業通過債務重組和費用資本化等手段虛報利潤。這利于審計風險的降低和審計環境的改善。二是新準則增加了對相關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的內容,雖更符合謹慎性原則,但因需較多地運用估計和判斷因素,致使該項目的審計工作難度較大,審計風險較難控制。
三、未來研究方向
通過上述關于新會計準則實施效果的研究綜述可見,新會計準則應有的效用得以顯現,其頒布和實施對上市公司業績、盈余管理、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和獨立審計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具體而言,學者們對各種相關性的認識卻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的研究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隨著新會計準則實施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國際趨同進程的日益加快,對新會計準則實施效果的研究極具緊迫性和必要性,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應系統全面地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進行持續地檢驗。另外,很多學者并未結合研究結論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準則實施效果的建議,而對這方面的研究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一標,孔玉生.試述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6(10)
[2]郭靜娟.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07(12)
[3]楊良.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及實施探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1)
[4]陳昊.對新會計準則及其實施的幾點思考[J].科技咨詢導報,2007(2)
[5]崔海霞,賀紅艷.財務狀況、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與信息披露質量的實證研究———基于深交所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6)
[6]趙治綱.新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