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論基礎入手,分析會計準則的變遷對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和盈余管理可能出現的新空間,通過會計準則具體變遷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新準則既會減少盈余管理的幾種慣用手法,同時也會滋生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認識會計準則的變遷,比較新舊會計準則的重要變化,了解其將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和會計報表所產生的影響,對于投資者,社會公眾和有關監管部門等意義重大,這將促進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我國會計和審計的質量,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健康地發展。因此,從會計準則變遷的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結合新會計準則實施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動向,可以幫助財務報告使用者客觀地正確地認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質量及其企業價值,并可為相關部門規范企業盈余管理和完善會計準則建設提供有效建議。
一、會計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的限制
舊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常用的與會計準則相關的盈余管理手段如圖1所示.
相對于舊準則,新準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限制了盈余管理的行為。
1.新準則限制了利用存貨計價方法調節盈余的行為
新會計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就是企業在核算耗用存貨成本的時候,參考的是最近購入的原材料的價格。采用后進先出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在物價上漲時可以增大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從而增大當期的銷售成本,減少當期的凈利潤,而在物價下降時則可以達到增加凈利潤的目的。新會計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就使得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通過采用后進先出法的存貨計價方法調整利潤的手段受到了限制,很大程度上縮小了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這一變化,將使企業不能再利用變更存貨發出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的慣用手段,因為所有企業賬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貨的實際成本,從而使人為調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使得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會計信息更具可比性,有利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和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
2.新準則限制了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盈余的行為
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企業利潤,曾經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舊準則對資產減值轉回沒有特別的限制,只是規定如果有跡象表明以前期間據以計提減值的各種因素發生變化,使得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大于其賬面價值,則以前期間已計提的減值損失應當轉回。因此,有的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可以通過操縱減值準備,使利潤在不同的會計期間轉移,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主要有兩種方法:1.年前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得當年大幅虧損,年后沖回,從而做出年后扭虧為盈的財務報表,避免退市的厄運;2.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其后幾年緩慢沖回,制造業績小幅穩定攀升的財務報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利潤,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但是,2007年開始實施的關于資產減值的新準則明確規定:“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計提后不得在以后會計期間內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利用減值準備的計提來進行盈余管理活動。
此外,新會計準則雖然允許流動資產計提的準備(如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計提和沖回,如對其計提和沖回進行了嚴格限制,應收賬款作為一項金融工具,要求必須有“客觀證據”,如債務人發生嚴重災害、財務困難、即將倒閉或財務重組等,表明發生減值才能計提,減值準備的大額沖回也必須出具能夠證明原來計提的減值準備的適當性和資產價值于本期確實大幅回升的充分的證據,否則視為為調節利潤而建立的盈余準備,必須按“重大會計差錯”來處理。
新資產減值會計準則使企業無法通過沖回減值準備快速提升利潤,所以在計提時會更加慎重,因而可可以有效抑制企業在資產減值上的盈余管理行為。
3.新準則限制了利用公允價值調節盈余的行為
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在實施后的近兩年,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最為突出的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現金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價的原則大做文章,大規模地操縱利潤。會計準則制定者不得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改變了非現金資產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價的方法,全面采用了賬面價值的計價方法。新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準則規定,合并方在企業合并中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與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另外,新會計準則規定公允價值主要應用于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在相關具體準則中,都明確規定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限制條件。例如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第10條明確規定只有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才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計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允價值在企業盈余管理中不被濫用。
4.新準則限制利用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對于企業合并,舊準則規定主要是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這會使上市公司在業績不佳的年份,可通過收購業績優良公司的股權或者是減持經營業績不佳的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份額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新會計準則要求: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換言之,母公司控制的所有的子公司不管規模大小,業務性質是否特殊,是否盈利,均要納入合并范圍。新會計準則對合并范圍的確定更加注重實質性控制,使一些企業無法利用脫離子公司,縮小持股比例,將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從合并范圍中剔除,或是提高業績好的子公司的投資比例,來進行盈余管理。
5.新準則限制了利用關聯方調節盈余的行為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如果關聯方的交易不公允的,交易中取得的利得計入資本公積項目;如果交易公允的,交易中取得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會通過改變對關聯方的持股比例,從形式上改變關聯關系,再按非關聯交易的原則進行經濟交易。而新會計準則中規定:關聯方的范疇包括和主要的出資人、高層管理人員以及與他們關系緊密的親屬所能控制、共同控制或者能夠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的公司。這樣就杜絕了企業在舊會計準則下企業管理者利用改變持股比例從而改變關聯關系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縮小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二、會計準則變遷可能產生的盈余管理新空間
新會計準則在相當程度上縮小了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空間,限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但同時又在另一些方面給企業留下了盈余管理的余地,甚至擴大了管理當局的操作空間[7]。
1.利用固定資產折舊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要求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當使用壽命或預計凈殘值和原先估計數有差異,應當分別調整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與凈殘值。新固定資產準則規定企業只有在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時,才能調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改變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并且,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方法、預計凈殘值的改變都采用未來適用法,不必進行追溯調整。但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價值一般較大,只要有證據證明其使用壽命和凈殘值與估計數有差異,就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采用未來適用法,對利潤進行調整,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進行調節盈余
新準則中的《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是2007年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新增的一項重要內容。投資性房地產處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相比成本模式,公允價值模式更符合投資性房地產的特性,更能夠較好地反映投資性房地產的市場價值和盈利能力。但是,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確認仍然是一個難點,在實務操作中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通常以該房地產的評估價格來確定,且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不必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這樣,上市公司利用投資性房地產進行盈余管理就很可能會虛增一塊很大的利潤。
3.利用無形資產攤銷年限和方法或開發費用資本化調節盈余
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只局限于直線法,攤銷年限也具有可選擇性,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則不予攤銷。所以,上市公司可能會通過調節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或方法來進行調節盈余。例如減少攤銷年限和加速攤銷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潤,反之,可以降低利潤,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此外,新準則還允許無形資產開發費用資本化。規定公司內部的研發費用分為兩個階段處理:研究階段的支出屬于費用,于發生當期計入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只要符合準則規定的條件就可予以資本化。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對研究和開發時點的劃分來擴大或縮小資本化與費用化的金額。這就增加了上市公司利用無形資產攤銷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空間。
4.利用政府補助進行盈余管理
政府補助是企業的一塊大餡餅,它是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主要來源,也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構成之一,甚至成為部分業績差公司避免虧損的主要方式之一。企業除了盡力爭取政府補助外,有可能利用新準則的規定調節補助取得的原因在方面進行盈余管理,操縱當期利潤。新補助準則規定,“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用于補償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計入當期損益”。“以后期間”和“已發生”是兩個不同的時態,卻關系到補助的確認金額及當期利潤實現程度。但是從2007年披露的年報來看,很多上市公司對于政府補助大多都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并沒有按照新準則區分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仍舊利用政府補助調節盈余、粉飾業績。尤其政府補助直接獲得的收入也成為ST公司的救命稻草。
5.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中的債務重組規則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允許債務人將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由“資本公積”科目轉到“營業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潤只需在附注中披露,不需要在計算每股收益指標時扣除。對于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豁免全部或部分債務,其重組收益將會直接反映在利潤表中。此外,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時,既要確認債務重組利得又要確認轉讓非現金資產損益,而且用以抵債的資產的轉讓損益應根據資產的性質確認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損益,如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很可能會在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或者出于維持公司業績或者配股的需要,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來改變上市公司退市的命運。
國內大多數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從整體上研究上市公司,而關于會計準則的變遷對于各行業的盈余管理水平所造成影響的實證研究還很缺乏。本文突破這一研究范圍,從行業角度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進行比較研究,著眼于行業間的比較研究并得出與現實基本吻合的有價值的結論,深入細化了國內盈余管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任春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制定.廈門大學,2010.
[2] 魏明海,林舒.中國A股發行公司首次公開募股中的盈余管理.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
[3] 葛家澎.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4] 顧兆鋒,論盈余管理,財經研究,2000.3
[5] 秦榮生.財務會計新課題:盈余管理.當代財經.2001.02.
[6] 孫萍、張敏,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18期
[7] 張翠波,盈余管理行為導致企業價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當代財經,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