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論》中心思想
凱恩斯撰寫本書的目的在于反對傳統的學者所信奉的就業理論以及由此而導致對付危機的態度。傳統西方經濟學有關就業的理論主要由勞動市場論、利息論和舊貨幣數量論三個相互關聯的論點構成,而凱恩斯則從這三個點為角度來駁斥這些理論,,并且提出了自己治理危機的對策。
凱恩斯寫作本書的最終理由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事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凱恩斯看來,國民收入由消費和投資兩個部分組成,因此前者數值的高低取決于后者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數值高低。而消費數值取決于消費傾向;投資數量則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在這,資本邊際效率又取決于預期收益和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重置資本),而利息率則由貨幣數量和流動性偏好所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框架可以用下述圖表表現出來:
通過通篇閱讀,凱恩斯認為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的對策或政策就是讓消費、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數值處于能夠充分維持就業的狀態,而做到這一點只要對圖中右邊五個變量加以控制即可。而在上述五個變量中,只有貨幣數量能夠由國家的貨幣政策所控制。因此國家必須進行投資來使社會的投資量等于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儲蓄量,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失業問題。
二、本書的革新之處
第一,在理論上,凱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論取代了由薩伊定律支撐的傳統的就業理論。按照供給本身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能出現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只會出現暫時的、局部的生產過剩,而這種局部過剩通過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自由競爭就會趨于消失,充分就業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凱恩斯面對20世紀2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嚴重的生產過剩現實,用自己的一整套有效需求理論斷然否定了上述一直被看做天經地義的傳統理論。凱恩斯提出,由于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經濟社會的一般情況不是充分就業而是非充分就業,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愿失業”和“摩擦失業”外,還存在“非自愿失業”。與此相聯系,凱恩斯還在利息論、貨幣論、工資論、物價論等一系列理論中作出了對傳統經濟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第二,在方法上,凱恩斯用宏觀總量分析,取代了傳統的微觀個體經濟分析。這種“取代”或轉變,同凱恩斯的理論前提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傳統理論歷來認為,資本主義體系通過自由競爭會自動得到調節,整個社會經濟運行不會發生嚴重失調,因此,經濟學只要研究個別企業和行業的價格和產量就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凱恩斯認為,自由競爭無法使經濟自動恢復充分就業均衡,只有國家干預才能使全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轉。因此,他首先關心的是國家如何對整個經濟體系進行控制和調節,是整個國民經濟所能提供的貨物與勞務的總量及其價格,是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就這樣,凱恩斯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
第三,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傳統經濟學一貫主張的自由放任思想,竭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主張政府用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以消滅非自愿失業,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均衡。他的一整套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政策主張的提出,實現了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向國家干預主義思潮的大轉變。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也就是實現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總之,凱恩斯的《通論》,在西方經濟學發展中實現的不是個別領域、個別觀點的突破和創新,而是在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實現的革命性轉折。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從供給向需求轉變,從資源配置向資源利用轉變;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從個量向總量轉變,從微觀向宏觀轉變;經濟學研究的政策,從自由競爭向國家干預轉變,從貨幣政策向財政政策轉變。
三、《通論》意義的評價
凱恩斯的理論體系,從對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看,至少在以下幾方面仍有重大意義。
第一,《通論》所建立起來的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政策思想,適應了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盡管當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不斷發出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呼聲,然而,現代政府在任何一國經濟運行中的作用都越來越大,財政預算收支在GDP的比重不斷上升,都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和難以扭轉的歷史趨勢。實踐證明,生產越是社會化,經濟越是商品化,僅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實現對經濟的調節與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就越顯得力不從心,政府對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管理和調控越顯得不可或缺。管理和干預的形式和手段會不斷改變和改進,但管理、調控和干預本身都不會被取消,自由放任的時代已經過去。可以預料,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推移《通論》在揭示政府必須干預經濟這一點上的意義和價值不僅不會逐漸淡化和消失,相反會日益顯現。
第二,《通論》中的三大心理規律常常是被批評和指責最多的凱恩斯經濟理論中的內容,但平心而論,這三個心理規律并非憑空捏造。就拿消費傾向來說,撇開收入分配制度而言,收入水平越高者,其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比例越低以及收入增量越大,其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中比例越小,難道不是事實嗎?再拿資本邊際效率而言,隨著經濟發展和投資領域競爭加劇,投資預期利潤率逐漸下降也是事實證明了的一種趨勢。至于流動性偏好理論,也早已為現代貨幣金融學所公認和運用。過去,我們通常批評三大心理規律是片面強調了人們心理因素在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生活中不確定性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于是,預期對于任
何一個經濟主體的行動決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預期是一種心理活動,心理活動也有規律。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靈活偏好,應當說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消費者、企業家和金融資產所有者的心理活動的某方面的規律性。掌握和認識這些心理規律,對研究消費和投資的變動都是有幫助的。
最后,凱恩斯經濟學是現代各種宏觀經濟理論的出發點。可以說,現代各種宏觀經濟理論,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凱恩斯的經濟學說,都離不開《通論》這個起點:或者是對凱恩斯理論的補充和發展,或者是對凱恩斯理論的批評和修正。例如,有了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才引發出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有了凱恩斯的投資函數理論,才引發出漢森和薩繆爾森的引致投資和加速原理;哈羅德—多馬模型又只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理論的動態化,而新古典增長模型又是克服哈羅德—多馬模型局限性的產物。
再看形形色色的新自由主義的宏觀經濟理論,又有哪一種不是在否定和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思想的過程中產生的?凱恩斯學派中的新古典綜合、新劍橋學派和新凱恩斯主義固然是對凱恩斯理論的闡釋、補充和發展,非凱恩斯學派中的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直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又何嘗不是在批判和否定凱恩斯經濟思想的進程中產生的?所有這些都顯示了凱恩斯的《通論》對現代宏觀經濟理論演變和發展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