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日趨的全球化和知識化,一些發達國家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移,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這在努力向這些發達國家看齊。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要向具有先進創新技術的發達國家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讓全中國的人民都過上好的生活,努力達到小康生活。因此走技術創新之路,是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最有力的措施。
[關鍵詞] 知識社會 現代經濟 技術創新
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日趨的全球化和知識化,一些發達國家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移,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這在努力向這些發達國家看齊。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要向具有先進創新技術的發達國家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讓全中國的人民都過上好的生活,努力達到小康生活。因此走技術創新之路,是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最有力的措施。
一、當今社會正面臨知識社會的時期,知識的生存、擴散與進步都依賴于技術的創新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知識作為促進生產發展的重要潛在因素,逐步從后臺走到前臺,顯示出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識社會時代的列車,看到了一片曙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今社會正面臨知識社會的時期,此時知識往往處于高速增殖、迅速膨脹甚至是爆炸式增長的狀態。據科學家做的一些統計,知識增長的曲線似乎是永無盡頭的,知識同樣也是無窮無盡,學不完的。科學家還指出知識的增長是技術感生的,技術的發展是知識社會的基礎。社會的長期發展下來,工業社會為知識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相應的技術往往能夠推動知識的增長,而知識的增長又促進技術的發展和技術能力的加強。
其次,競爭仍然是知識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知識經濟是生產力的主要特征。知識社會轉化發展的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儼然已經成為決定性的生產要素了。同時也是一種能提高競爭力和創收的無形產品,從而讓人們爭相“索取”了。
還有就是知識社會將改變人們勞動的含義和結構。當今經濟發展都依賴于知識的發展,企業越來越需要有知識的人的加入,為了更好的招賢攬士,企業現狀均向所有人都開放機會,以便他們能把所有知識有有效地投入并利用起來。當然對員工的要求也相對嚴格起來了,他們只有必須具備更強的能力才能承擔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強的力量。
二、現代經濟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共同體。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互依存與發展。
知識社會的發展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得現代經濟快速向知識經濟過渡。知識社會造就知識經濟,這是必然趨勢。但是這并不表示在知識社會中不能有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現階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三者正處于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階段,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給了知識經濟極大的推動力量。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短期時間內傳統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一方面他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加強了國民經濟的基礎結構。因此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是振興經濟最重要的任務。也只有具備較高的社會知識水平,才能充分發展傳統經濟。此外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能力,也是促進高技術發展的重要條件。發達工業國家,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競相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加速科技和知識的更新換代。知識經濟建立在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一產業,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產業中。知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更離不開知識經濟的滲透和興起。高新技術的運用,可以使得傳統產業發生裂變,給許多行業帶來新的技術機會和商業機會。我們知道中國現階段還處于工業化階段,但作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利用知識經濟的成果,向傳統產業注入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高新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在運用知識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從國情出發,不應僅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術的發展上,必須優先選擇那些市場需求迫切又有產業化所需條件的項目,不僅應重視少數顯示度高的技術,要重視那些對國家經濟發展拉動作用大的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此外還應特別重視實施產業化的技術的成熟程度和實現產業化的工農業基礎的建設。
三、技術創新是開啟現代經濟迅猛發展的金鑰匙,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助力器
現代經濟的發展,不管是知識經濟的發展,還是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強有力的科技來支撐和提高,必須依賴于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以及農業經濟中的長期發展中,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動。我們知道現階段無論是農業生產水平、結構調整還是比較效益,都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只有技術進步了,創新了,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完善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業的比較效益。那么,農業經濟尚是如此,工業經濟的發展更該注重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也不僅僅在中國,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都依賴與工業技術的進步,這一點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表現更為顯著,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貢獻率顯著提高,現已達到70%以上。這一切完全歸功于普遍重視技術創新的結果。技術創新必然引起經濟的快速增長。
試問,知識經濟中技術創新最主要是靠什么來推動呢?主要靠人才。人是知識的載體.是生產知識、傳播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主體,而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從美國《幸福》雜志去年公布全美工作環境100家最佳企業評價結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要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首先要做到做到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愛護人才,其次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只有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企業才會有濃厚的創新氛圍,新知識、新技術就得以持續不斷且迅速注入企業而成為企業競爭的新手段。實踐證明,誰擁有人才,誰善于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誰能夠為人才的創新提供最佳環境,誰就可以在市場競爭與發展中取得主動權和主宰力,進而最終贏得成功。由于知識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主要資源,創新人才成為競爭合作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必然會如同農業時代追求土地、工業經濟時代追求資本那樣去追求知識,知識產權的價值將顯著提高。創新人才將成為國際間爭奪的最主要資源。當今世界爭奪外國科技人才已成為國際間日趨激烈競爭的焦點。
當前,經濟發展和知識社會的一步發展都緊緊依賴著技術的創新。當今社會正面臨知識社會的時期,知識的生存、擴散與進步日益依賴于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想讓由農業經濟、知識經濟和工業經濟共同組成的現代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先決條件就是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技術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和知識社會進步的一條捷徑,是開啟現代經濟迅猛發展的金鑰匙,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助力器。
參考文獻:
[1]孫緒娜,《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概述》,《資料通訊》,2007年第7期。
[2]胡泓,《新制度經濟學簡介》,《黨政論壇》,2006年4月。
[3]李京文著.知識經濟:21世紀的新經濟形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王玉海,《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演進及其邏輯起點》,《東方論壇》,2006年第2期。
[5]馮之浚著.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轉
[6]張彬彬,黃少安,《新老制度經濟學的思想起源及方法論比較》,《山東經濟》,2005年第3期。
[7]張文鍵、孫紹榮,《制度研究綜述及新進展》,《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