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旅游市場競爭態勢的分析,得出萊蕪在全省旅游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進而提出實現萊蕪市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萊蕪市 旅游產業發展 對策
一、山東省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態勢分析
按照目前我國旅游產業的統計方法,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產業宏觀運行狀況的主要指標有: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接待國內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5大指標。這5大指標中前3個指標反映旅游產業的收益及構成狀況,后2個指標主要反映旅游產業的規模狀況。透過各市旅游產業運行的主要指標,可以清晰窺見我省旅游市場的競爭態勢和各市所處的位置。
1.從旅游總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場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總收入包括國內旅游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是我國目前反映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總量的一個重要指標。2008年山東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旅游產業均快速發展,但由于產業基礎和產業成長的差異,導致各市旅游總收入排名發生變化。位次上升的有濰坊、棗莊、東營3個市(區)。濰坊旅游業連續兩年位次前移,繼2007年超過淄博之后繼續發力,2008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48.5億元,又一舉超越臨沂,占山東省各地市旅游總收入的第六位;棗莊超過日照由第12位上升為第11位;東營超過德州由第15位上升為第14位。泰安、臨沂、聊城、濱州等4個地市位次下降。青島、煙臺、濟南、威海、濟寧、淄博、日照、德州、菏澤、萊蕪等10個地市位次保持不動。濰坊、淄博等地旅游業異軍突起,旅游總收入分別以148.5億元、127.1億元躋身于過百億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地市由上年的7個增加到9個。濟南、煙臺雙雙率先突破旅游總收入200億元。
2.從旅游總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產業呈現出高位增長的態勢。2008年全省旅游總收入比上年增長21.2%,東營增長39.7%,超過全省18.5個百分點,名列各地市第一。增幅超過30%以上的地市還有濰坊、德州、菏澤、泰安、臨沂、淄博等6個地市。萊蕪旅游總收入比上年增長24.9%,在全省居第10位。
3.從國內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總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場的地位,基本由國內旅游收入決定。2008年國內旅游收入前10名地市名單,除濰坊、臨沂在排序上略有變化外,與全省旅游總收入前10名地市名單是一樣的。這說明國內旅游收入基本決定了各市旅游總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場的地位。萊蕪市國內旅游收入13.0億元,排全省第17位,與萊蕪在全省旅游總收入排序一樣。
4.從國際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4名的地市,除泰安外,其他3個地市均屬沿海地區,其中超過1億美元的有3個地市,依次為青島、煙臺、威海;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4個地市,依次為泰安、濟南、濰坊、濟寧;超過1000萬美元的有4個地市,依次為淄博、日照、臨沂、東營;超過500萬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濱州3個地市。青島以50045.4萬美元的絕對優勢,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
5.從接待國內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間競爭更趨激烈。2008年青島接待國內游客數量達到3389.5萬人次,是全省唯一一個超過3000萬人次的地市,超過2000萬人次的有煙臺、濟南、濟寧、臨沂4個地市。煙臺、濟南2個地市都在2300萬人次的水平;濰坊、泰安2個地市都在1800萬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間競爭將更趨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難預料。
6.從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國際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國際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6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島、煙臺、威海、濟寧、泰安、濟南,共接待入境游客199.29萬人次,占當年全省入境游客的78.5%。青島是目前唯一一個年接待超過50萬人次的省份,達到80.13萬人次,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龍頭,比第二名煙臺多出44.92萬人次。
二、萊蕪在全省旅游市場競爭中地位分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旅游業步入一個快速發展期。2007年萊蕪市旅游總收入突破十億元大關,2008年又實現旅游總收入13.1億元,在建設旅游經濟的征途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是與先進地市相比,萊蕪仍有明顯的差距,突出表現為“三個偏低”:即國內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費偏低;旅游產業的外向度偏低;旅游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偏低。
1.國內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費偏低。2008年萊蕪萊蕪接待國內游客的旅游總收入13.0億元,列全省第17位,同期國內游客人均消費359元,列全省第17位。2008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人均消費超過750元的地市有青島(1137.3元)、威海(940.7元)、煙臺(894.7元)、濟南(890.3元)、濰坊(768.2元)、淄博 (751.2元) 6個地市。萊蕪市的國內旅游人均收入不僅大大低于青島、威海、煙臺、濟南等旅游發達城市,而且明顯低于棗莊(588.9元)、日照(541.8元)、聊城(526.8元)、德州(436.9元)等市。
2.旅游產業的外向度偏低。2008年萊蕪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為0.89%,列全省第15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國內外游客自由總量的0.05%,列全省17位。
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全省有3個地市比重超過5%,其中青島占8.13%,排全省第一,煙臺7.98%、威海5.91%、泰安4.53%、日照3.71%、東營3.6%、濰坊3.26%,分別比萊蕪高7.09、5.02、3.64、2.82、2.71、2.37個百分點。
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國內外游客總量的比重,青島占2.36%,列第一,隨后威海1.82%、煙臺1.48%、日照1.03%,分別比萊蕪高出2.31、1.77、1.43、0.98個百分點。
3.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偏低。2008年萊蕪旅游總收入相當于GDP的比重為2.9%,列全省第12位,相當于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1.0%,列全省第12位。同年,日照旅游總收入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0.6%,相當于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別比萊蕪高7.7和19.2個百分點。相對來說,萊蕪的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與先進地市差距很大。
三、實現萊蕪市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
旅游已成為我國新的消費熱點。旅游消費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來源,對于旅游產業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要實現萊蕪市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研究旅游消費需求,分析旅游消費特點,豐富旅游消費內容,優化旅游消費環境,把提高旅游消費水平作為著力點,不斷增強消費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1.立足優勢,宣傳打造特色品牌
旅游資源優勢:萊蕪地處齊魯文化的交匯地帶,是齊魯文化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境內有保存較好、比秦代長城還早400多年的齊長城;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勺之戰”遺址;有底蘊深厚的礦冶歷史文化;有規模宏大、創意新穎的萊蕪戰役紀念館,萊蕪錫雕和三葉蟲化石燕子石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以及萊蕪地域文化滋養而成的藝術奇葩——“萊蕪梆子”和民間舞蹈精粹花鼓鑼子。
地理位置優勢:萊蕪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省會濟南,西靠著名泰山,緊鄰孔子故里曲阜,處在山東沿海和內陸的結合部及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帶的結合部,在相鄰800公里范圍內,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青島、威海等大中城市20多個,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被譽為“綠色鋼城”和“魯中明珠”。
交通區位優勢:境內2條鐵路與京滬、膠濟鐵路相連,有泰萊、博萊、萊新3條高速公路分別與京滬、京福、濟青高速公路相連,全市公路密度達
80公里∕平方公里,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貫通萊蕪,使萊蕪融入濟南“半小時生活圈”,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乘車到濟南國際機場只需40分鐘,到青島港兩個多小時,到日照港兩個多小時,成為速達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萊蕪市應立足優勢,搞好山水風光、生態及鄉村民俗、歷史文化、革命歷史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促銷、媒體促銷、節慶促銷、網絡促銷等手段,宣傳打造萊蕪旅游的特色品牌。
2.突出開發重點,加快景區建設步伐
“突出休閑度假旅游”這個重點,“堅持發展大旅游,建設大項目,開發大
布局培養大產業”。重點開發北部山區休閑度假旅游帶,積極發展南部生態旅游帶,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務功能,形成兩帶一城”的旅游發展格局,努力打造“閑度假勝地”、“山水生態樂園”和“濟南的后花園”。
同時,圍繞景區建設這個中心,通過開展基礎設施、景觀設施、服務設施三設施建設,加大開發力度和景區景點建設步伐,提高景觀質量和服務水平。
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同時,應當積極開展區域聯合。
近年來,萊蕪在區域聯合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傳層面,下一步萊蕪應在四個層面進一步推進旅游區域聯合,形成互為市場、互送客源、互為腹地、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一是推進市內區域聯合。進一步深化北部山區休閑度假旅游帶、南部生態旅游帶、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務功能聯合,增強對國內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斷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二是推進與周邊省市的聯合。濟南、泰安、淄博、臨沂等市與萊蕪地緣相連,交通便捷,資源互補,旅游合作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三是推進與國內重點客源地的聯合。萊蕪接待的國內游客,山東地區占48.11%,江蘇占5.62%,北京占5.06%,河北占4.62%。這四個地區占萊蕪市外國內游客總量的60%以上。四是推進國際旅游合作。萊蕪接待韓國、日本、美國游客人數,占全省入境外國人的76.75%。因此,應重點加大對東北亞各國特別是韓、日兩大客源國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時積極開拓英美、新馬遠程市場的合作。
4.在繼續擴大團隊旅游的同時,應當大力開拓自助散客市場。
伴隨著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網絡化,人們出游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漸成為旅游消費主體。自助散客具有數量大、消費高的特點,面對新的市場態勢,萊蕪應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團隊游客的發展模式,轉到既擴大團隊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場的發展模式,盡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務體系。一是盡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聯網,為廣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務”,實現“障礙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務體系;三是盡快建設和完善自駕車旅游服務體系。
5.在擴大白天旅游消費的同時,應當加快開發夜間旅游消費。
旅游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屬于全天產出型,夜間成為消費的黃金時間,是旅游產業產出的重要時段。但萊蕪旅游尚處于“白天看廟,黑天睡覺”的半日產出型,旅游的黃金產出時間被大量閑置和白白浪費了,這是旅游人均消費低的重要原因。為此,萊蕪市應豐富活躍夜間旅游消費,著力開發夜間旅游消費產品,如旅游演藝、風味餐飲、康體健身、茶藝酒吧、休閑購物等。
參考文獻:
[1] 2009山東省統計年鑒.
[2] 2008山東省統計年鑒.
[3] 萊蕪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