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對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金融危機之前和金融危機之后。金融危機之前我國會計界引入并大力提倡了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當然那時對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界定還不清晰。金融危機之后,隨著金融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指責,我國會計界也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了反思。這些反思對于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使我國公允價值的運用更加合理、有效。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危機 發展
一、公允價值會計的內涵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并自愿的各方之間,交換一項資產或就結算一項負債時采用的金額。中國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和自愿的情況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者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的成交價格。
公允價值會計是指某些項目(目前主要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主要是前者)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財務會計中進行兩步確認,先進行正式記錄(按復式簿記要求),再計入財務報表,成為財務報表表內項目的會計模式。如果資產持有者仍繼續持有,應認為它是在交易中或可供銷售的資產,從而應按報告日的市價或類似資產的市價進行后續計量(即重估價),并確認公允價值的變動(即賬面價值與當前公允價值的差額,相當于可實現但并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
公允價值是會計準則中的一種計量屬性,目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中都要求對許多財務報表項目以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如何恰當計量公允價值成為了一項重要議題。公允價值會計目的是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現時價值,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二、金融危機之前的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危機之前的會計強調把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引入會計,公允價值會計是財務會計未來發展的趨勢。
謝詩芬、戴子禮在《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2005)一文中,從價值、財務、會計的關系分析出發,指出:“不論會計或審計,都必定以價值計量為最重要之責任,而財務管理則以價值計量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薄皟r值是財務與會計的核心概念、本原邏輯和聯結紐帶?!边M一步分析價值、現值、公允價值的關系,指出:“公允價值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概念的體現;公允價值會計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進一步分析了公允價值概念,指出:“從純粹的理論上推導,……必須實行全面的公允價值會計,即對所有資產和負債都運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確認計量和后續確認計量。”最后分析了財務變革對價值會計的需求:衡量和評價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指標等財務變革呼喚“價值型會計模式”。“不論用什么方法和指標來衡量和評價價值,其中都必然會涉及到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問題?!?/p>
葛家澍先生發表《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2007)。文中葛家澍先生追述了最早關于公允價值的論述?!霸缭?1961年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會計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寫的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價值’這一概念?!边M一步介紹了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并對公平交易、熟悉情況的自愿的當事人、交換的金額三個概念進行了分析。介紹了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指出:“當前惟一發布單一的、連貫的、內在一致的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只有FASB。”并進一步對IASB與 FASB 分別給出的公允價值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公允價值的特點:“第一,以市場而不是以特定主體為計量的基礎。第二,以基于確定承諾的假想交易為對象,因為此時并無實在的交易。第三,計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確定承諾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個報告日?!谒?,由于它主要是參照市場的估計價格,因而即使估計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終面向未來,在它的金額、時間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痹诜治龅幕A上指出:“公允價值如果普遍運用于會計和財務報告,經濟學家對會計信息的預期是有可能實現的?!薄肮蕛r值計量乃是財務會計發展的大勢所趨;如果公允價值得以全面應用,則財務會計將有可能反映企業的價值(或其近似值)?!?/p>
葛先生在文中也分析了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局限性,即“估計價格會出現偏差”。同時葛先生指出:“隨著估計技術的發展 ,這一局限性會逐步得到改進?!?/p>
另外注意當時葛先生還沒有對公允價值計量與公允價值會計做出區分。新會計準則出臺后很多學者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運用。如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曲婧在《公允價值若干問題研究》(2007)中分析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及其在負債上的應用;分析了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指出:“我國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比較謹慎。”;最后對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提出了4項建議和措施;結論指出:“我國應當從國情出發,有步驟地積極實施公允價值會計?!?/p>
三、金融危機之后的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危機之后,金融界指責公允價值會計在經濟危機下,估計市場價格脫了實際價值,使金融機構大量確認了未發生的損失,最終導致了金融機構的破產。國外會計界進行了調查和反駁。國內會計界開始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了反思,對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作了分析,也有學者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進。
葛家澍先生發表《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文章指出:“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是有用的?!钡耙獓栏駞^分確認與計量。”“公允價值計量不等于公允價值會計。公允價值會計是把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確認于財務報表之中?!?/p>
文章根據美國證監會挑選的50家金融機構數據對公允價值應用結果進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機下,高風險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值大幅下滑,金融機構“資產與凈資產以及凈收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同時,文章從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角度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公允價值計量是建立在假想的(預期的)交易的基礎上的?!?“把公允價值計量引入資產負債表的根本問題是背離了APB所描述的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之一——‘雖然在財務會計上,估計是不可避免的,但應試圖使估計的作用降到最低’”。結合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交易性金融資產在資產中所占比重較大,又由于處于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和擴散的時期,則企業的凈收益將成為已實現收益和未實現利得和損失的混合物, 明顯地會歪曲企業的真實業績,提供既不相關更不可靠的模糊信息?!弊詈笪恼驴偨Y了公允價值的特點:“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但缺點是以假想交易為對象的估計價格?!钡贸鼋Y論:“歷史成本信息由財務報表提供較好,而公允價值信息由報表附注、其他財務報告提供較好?!?/p>
葛先生的分析進一步明晰了公允價值會計概念,但同時也否定了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價值。同時還有學者提出了對現行公允價值改進的思路。
徐晟在《金融穩定性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優化——基于動態減值準備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運用動態減值準備改進公允價值會計。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不完全市場下公允價值計量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進而放大了金融的不穩定性,指出:危機時期,公允價值計量體系下“金融機構報表反映的價值被市場短期波動左右,不能反映金融機構基本面的變動,錯誤地估算了金融機構長期資產、負債的價值?!边M一步從“管理層的行為短期化和‘緩沖儲備’的缺乏”、“公允價值選擇權與金融不穩定”、“會計信息沒有涵蓋模型的多情景壓力測試信息”、“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效應明顯加大”四方面分析公允價值會計與謹慎性監管的要求也是不相容的。在分析的基礎上,文章提出運用動態減值準備技術對金融企業公允價值會計進行優化。文章構建了新的綜合損失準備金(動態準備)計算公式:
其中:gent 期間新的準備金計提數量;Lt為當期貸款的余額;α是為了彌補內在損失的一般準備金率;β是本方法的關鍵數據,是經過監管機構長期統計研究的結果,是針對長時期資產信用等風險的專項損失準備率。
“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貸款是的準備計提,是一個正常值。后邊則是動態準備因子:在經濟膨脹時期,由于即時的損失比率低于長期損失的平均值,那么這部分準備就會上升;在經濟衰退時期,由于即時的損失比率高于長期損失的平均值,那么這部分準備就會下降?!?/p>
文章進一步分析了動態減值準備的對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和反周期的作用,指出: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引入動態減值準備技術有助于提高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的相容性,實現金融發展的穩定性?!?/p>
南京郵電大學的何衛紅在分析會計職能的基礎上,“述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及在財務會計理論框架中的地位,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沒有問題,完善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所在。”但沒有進一步對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完善提出建議。
金融危機促使了中國會計界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了反思和討論,這些反思和討論將會促進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改革并使之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謝詩芬,戴子禮.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5(9).
[2]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7(11).
[3]曲婧,薛雷.公允價值會計應用問題探討.[J].財務與會計.2007(6).
[4]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J].會計研究.2009(5).
[5]徐晟.金融穩定性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優化——基于動態減值準備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