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階段黨和國家從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農業高等院校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大批實用人才的重任,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也肩負著重要使命,從近年來長沙市實施的“百村百名”大學生培養計劃,教學管理實踐中,對專業的設置、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探討。
關鍵詞:自學考試;農科類;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47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20-02
21世紀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世紀。以個人自學為基礎、國家考試為主導、社會助學為橋梁的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具有開放、靈活、投資少、效益高、容量大、不設門坎、寬進嚴出等特點,是實施終身教育、開放教育、開展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是落實《憲法》“鼓勵自學成才”的重要途徑,是貫徹《教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具體體現。目前,隨著普通教育的擴招,生源競爭的加劇,給農科類專業自考辦學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探討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向農村發展的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專家學者和廣大一線工作者關注的課題。
受中共長沙市委組織部、長沙市科學技術局和長沙市農業辦公室的委托,湖南農業大學主辦了“百村百名大學生”培訓項目。該項目擬在長沙地區百個示范村和重點建設村,選拔100名左右高中生(或同等學歷)到我校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培訓,達到學為所用,堅持“人才培養,以用為本”的原則,又能拿到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
根據中共長沙市委組織部、長沙市科學技術局和長沙市農業辦公室的要求,我校按照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科類專業的教學計劃,增開了培訓課程、專題講座和大量實踐性環節的內容,旨在提高學員綜合素質、掌握實用技術,培養農村科技骨干、致富帶頭人和基層后備干部人才。經自主報名、地方推薦,選送了92名學員,其中園藝32名、畜牧獸醫26名、食品工藝24名,來我校學習。
一、各級政府、組織部門和學校高度重視,科學制訂培養計劃及總結經驗
長沙市人民代表大會、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農辦都非常重視該項目,對培養計劃提出了修改意見,省、市領導參加了開學典禮,主要新聞媒體進行了采訪和新聞報道,學校黨政一把手也參加了開學典禮。
(一)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
根據湖南農業大學校長辦公會議(07-04-06)“高度重視、全校協調、認真辦好”這一項目的要求,項目由繼續教育學院承辦;統一協調園藝園林學院、動物醫學院、食品科技學院共同實施培訓。自考辦負責統一組織管理、制度實施方案,安排總體教學計劃和教學運行。三個專業除完成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規定的課程學習之外,還增開了通用課程,實行統一授課。三個專業增開了“農業推廣學、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學、宏觀農業概論、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各學院負責各專業班的學生管理、教學工作,并根據專業特點,增開了二至三門專業課和專業綜合實踐課,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科學家官春云院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勞動模范、著名葡萄專家石雪暉教授進行專題講座和專業介紹,豐富了學員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專業興趣,堅定了學員獻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心,提高了學員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
(二)建立健全的學員管理和教學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
成立了班委會、團支部和臨時黨支部,并制定了相關制度,重溫各級領導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即對他們提出的三個轉變:一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二從務實到務實與務虛并舉;三由村民到居民的轉變。
狠抓教學環節、開展多項活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嚴格班級考勤,為了使廣大學員能自覺認真學習,黨支部組織學習了中共中央有關使農民致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件,組織學員到黃興鎮等地觀看無公害蔬菜基地、養殖基地、加工廠等。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比如唱歌比賽、籃球、乒乓球比賽等等,緩解了壓力又增加了同學之間的凝聚力。
(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
“草根性”人才,參與社會實踐是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學員來自農業生產第一線。
二、技術交流平臺的搭建,打造學員間、學員與專家間、學員與學校間的交流平臺
在學習時間上采用每學期集中學習(住校學習)兩個月,按普通全日制大學生進行管理;上課地點比較靈活,根據課堂內容可以安排在教室、田間地頭、甚至是養殖大戶的飼養棚里、園林花卉大棚中。在課堂上采用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把鄉村管理方面的很多熱點問題或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拿出來進行討論。
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科技致富之路,學員把從學校、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帶到各自所在的農村,服務于周圍的人民群眾,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報效家鄉,直接服務當地三農擔當起新農村科技致富的重任。
針對學員年齡相差大(最大37歲、最小18歲),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都有很大差異。各辦班學院配備專職班主任;建設良好的學風、督促檢查到課率,并安排了專門教室供學員自習;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選派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技能的教師授課,并啟發學員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量,引導學員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專業要求,選擇地吸收有用的知識,把握學習的重要環節,提高學員的學習能力。
第一期“百村百名”學員,其中有84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順利在兩年時間內,拿到了自學考試專科文憑,第二期“百村百名”村官培養也在進行,共招收了120多名學員。
三、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相關的研究進行了全面分析,對所收集的與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可持續發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統計,指出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相應對策。
(一)專業知識面偏窄
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自創立以來,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的方式方法都沿用了傳統的全日制農科類專業的體系,而傳統全日制農科類專業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才的需求。計劃經濟體制下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行業范圍界線十分明顯,例如,農學專業曾一度被改稱作物專業,隨后又改回農學專業,但培養方案、教學內容等均未作大的變動,學生主要學習大田作物的產中知識,而產前、產后知識薄弱,對園藝作物、養殖業、加工業和農業經濟知識涉及甚少,宏觀農業知識也不足。長期以來,農學專業教學內容以大田作物栽培和育種為核心,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難以適應寬口徑人才培養的需要
教學內容更多地體現在教材上,但作為知識傳播媒介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明顯滯后,課程設置變化不大,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慢。我國目前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但在教學內容上,傳統農業的理論與技術仍占主要地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內容體現不夠,知識面窄,內容重復脫節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三)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九五”期間,教育部組織實施了“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各高等農業院校分別創立了“兩段制”、“三段制”、“基礎加模塊”等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得到加強,但設置的模塊仍然狹窄,如作物栽培與耕作模塊、作物育種模塊等。此外,專業課教學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四)實踐教學較為薄弱
實踐教學偏少,實踐與理論教學脫節,實踐方式落后(以手工操作為主),實踐教學質量不高,科學研究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實踐薄弱,還沒有完全建立獨立于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正因為如此,用人單位尤其是生產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農科類專業是一類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自學考試是在普教農學專業模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農學專業是按前蘇聯模式建立的傳統專業,與其同時建立的還有植物保護、土壤農化兩個專業。幾十年來,三大專業為我國農業戰線培養了成千上萬的農業科技專業人才,對我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特別是對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水平和生產總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在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生物技術和信息科學被廣泛地應用于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格局,使傳統的農業科學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作為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農科類專業更是面臨著改造、整合和提升的艱巨任務。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究成果改造和整合傳統的農科類專業,使專業設置及培養目標適應現代人才市場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
隨著普通教育農科類專業的教材和培養目標的改革以及農業產業化調整和農村科技推廣體制的改革,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的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改革迫在眉睫。受市場調節的影響,考生志愿多向信息科學、工程技術等熱門專業集中,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生源越來越少。面對市場的沖擊,必須為農科類專業自學考試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信息科學來整合有關課程,改造專業結構,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使傳統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進入全新的技術平臺。這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溫圣賢.農學專業自學考試可持續發展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9).
[2]劉海濤.自學考試面向農村的主要困難與對策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自學考試分會年會[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