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療行業存在的“紅包現象”,不是醫療行業的獨家問題,而是當今社會的普遍存在。治理“紅包”不僅需要醫療部門的持續努力,而且需要社會各行各業的共同治理,以此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從而逐步凈化醫患關系。
關鍵詞:醫療行業;醫生;患者;紅包現象;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095-02
醫療行業中的紅包現象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究。近些年來,雖經整頓,但屢禁不止。怎樣看待紅包現象,如何解決紅包問題,已經成為衛生系統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筆者認為,紅包問題是一個廣泛的社會現象,不是醫療行業的獨家“專利”。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辨析紅包現象,才有可能尋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一、“紅包”是醫院里的不爭事實
說起紅包,人們通常是指患病者為尋求醫療安全與良好療效而向醫生送錢的一種現象。應該說,這種紅包現象在醫療行業是普遍存在的。筆者所知,一般情況下,門診醫療不用送紅包,而在住院手術治療的情況下,大都需要送紅包。另外,凡是到外地著名的醫療機構尋求醫療的人,普遍有送紅包的經歷。當然,凡送紅包者所獲得的療效都比較好,患者和家屬都非常滿意。可以說,患者給醫生送紅包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存在。
醫療行業的紅包現象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紅包就像一塊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平日里對紅包罵不絕口,一旦生病住院,仍然愿意送紅包,患者愿意送,醫生自然樂意收。在筆者耳聞目睹中,極少有醫患因紅包而反目的情況發生,似乎醫患雙方對紅包都樂此不疲,送者心安,接者理得。紅包成為醫療機構的一種常態現象。
送紅包大致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患者重病康復或是喜得貴子,心甘情愿送紅包給醫護人員共同分享喜悅;另一種是非急癥而又必須治療的患者,在久拖不治或得到索要暗示的情況下,被迫送紅包;也有一種是主動尋找到名醫,得到了最好的醫療效果,通過送紅包來表達感激之情;還有一種是看到醫生太辛苦,出力多而報酬低,常利用業余時間進行醫療行為,主動送紅包以示補償;再有一種是到外地尋醫,想方設法送紅包以獲得方便。盡管送紅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本質目的都是為了爭得高端的醫療資源和獲取正常的治療服務。
多年來,衛生系統非常重視紅包現象的治理,各項規章制度反復強調要廉潔行醫,各級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都下大氣力對紅包現象進行治理,但收效不大。紅包就像毒瘤一樣危害著白衣天使的肌體,使患者付出了經濟和精神損失,還破壞了公平、公正的醫療秩序,影響了正常的醫患關系,敗壞了社會風氣。
患者給醫生送紅包,目的是為了尋求良好的醫療效果。那么,不給醫生送紅包,醫生真的敢不給予正常治療嗎?答案是否定的。醫療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直接與人的生命與健康打交道。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和最基本的行為準則,醫療臨床上極少見不給紅包就不予正常治療的醫生,筆者聞所未聞,報刊登載某醫生因未有紅包就故意“使壞”,筆者按常理分析以為屬無稽之談。即使是醫療事故,也不是故意“使壞”,而是責任心不到、技術水平缺陷或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等因素造成的,和紅包無關。媒體報道國外有醫生以醫療方便而殺害患病者,這是醫生的犯罪,與是否送紅包沒有聯系。除此而外,絕大多數醫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技術聲譽,不敢胡亂治療影響名譽。更不敢主動制造醫療事故而觸犯法律。所以,廣義來說,患者不送紅包,同樣可以得到正常的治療。
二、“紅包”在社會領域普遍存在
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就會發現,紅包現象在社會各領域普遍存在。在醫療行業,患者為尋求醫療安全和良好的醫療效果而向醫生送紅包,在其他行業,也有人為達到辦事的目的而送紅包的,這恐怕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公開秘密。舉例說明,相關人員參加某些新聞發布會,特別是一些慶典類活動,幾乎都會收到禮金,幾百至上千,數量不等,你說算不算紅包?某些專家類人物以職務身份和工作時間參加鑒定會評審會招標會等,會收到評審費勞務費等,你說算不算紅包?學生家長為孩子入學、前排座位、特殊照顧等向老師有所“表示”,你說算不算紅包?諸如此類,幾乎在社會的每個行業都存在,有些其實比醫療行業還要嚴重,只是受到關注的程度不如醫療行業的紅包,結果,紅包現象成了醫療行業不正之風的代名詞,這其實是不公正的。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文化環境以經濟利益為主要內涵,在經濟利益為主要驅動力的社會大背景下,幾乎每個人都具有“致富”的動機,而對怎樣致富,致富途徑是否正當等問題卻不予關注。民間“笑貧不笑娼”的意識和行為的重新抬頭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在“致富”觀念的引導下,一些人為追求金錢利益而不擇手段。凡有點兒權力的人普遍想利用手中的權力來得到紅包、獲取“灰色收入”或不義之財,即使不能致富,也盡量得到實惠。如此狀況的出現,其根源是法制的缺失和社會道德意識的“跑偏”,非常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三、“紅包”可升級演化為腐敗
俗語說,螞蟻之穴可潰千里大堤。當今社會,腐敗現象非常多見,許多已經暴露的貪官動輒涉案幾千萬,令人咂舌。分析這些貪官的腐敗歷程,絕大多數并不是一開始就膽大包天地大把撈錢,而是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剛開始時通常是接收一些數目尚達不到涉案標準的所謂紅包,還經常忐忑不安,慢慢膽子越來越大,不僅收受,而且索要,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成為被人民群眾唾罵的敗類。其實,有很多的犯罪貪官在剛開始當官時是好官,工作勤懇,兢兢業業,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但架不住紅包的誘惑,結果功虧一簣,后悔終生。從生理角度而言,人體具有適應性,對社會自然等環境有逐步適應的特點,比如說,一個人不擅長飲酒,稍一喝酒就有醉意,如果經常喝,酒量就會逐步增加,機體就會接收酒精的刺激。這就是人體具有適應性的道理。從心理角度而言,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脫敏現象,它和人體的生理適應性一樣,思想上原本對有些事物不接受,有“過敏反應”,通過逐步的刺激,使“過敏現象”一點兒一點兒的消退,最后達到了脫敏。比如說,領導干部剛開始時,幾乎都有防腐意識,可時間久了,接觸紅包的機會越來越多,結果,心理逐漸脫敏,再見紅包時則心地坦然了。但是,人的生理適應和心理脫敏都是受思想控制的,理想信念堅定,在紅包及其演變面前,就不會脫敏,否則,就可能逐步升級走向腐敗。
四、全面治理“紅包”的策略思考
我國醫療衛生機構非常重視紅包現象的治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出臺的規章制度中都有廉潔行醫的條款,每所醫院還有具體的治理措施,但實際效果并不如意。筆者以為,不能孤立地看待醫療行業的紅包問題,要從社會層面全面考慮,進行綜合治理,社會各行各業要共同努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僅僅靠“廉潔奉公”“不許收受紅包”類的規章制度或行政命令以及“治理整頓行業不正之風”這種一過性的動員活動,不足以根治紅包現象。從原則上講,應當加強法制建設,強化人們的法律意識,使每一個人都充分地認識到,一旦收受紅包,必將受到法律制裁。這需要專業人士研究論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制裁體系。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明確規定,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醫療機構紅包卻屢禁不止,原因之一是法制無法有效實施。其次是加強道德體系建設,現在在紅包問題上說這個,似乎蒼白無力,盡管如此,道德建設是必須常抓不懈的,要通過道德建設,逐步改變過分看重金錢利益的社會價值取向,以減少各行各業的不正之風。雖然目前改變以經濟利益為主要內涵的社會價值取向的任務極其困難,但人們至少要進行努力。堅信堅持數年,必有好處。這好處就在于讓人們逐步樹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意識和行為。從社會層面來說,需要加大社會腐敗現象的打擊力度,使貪污腐敗的行為受到進一步的懲罰,促使社會風氣的好轉。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處理了劉青山和張子善兩個大貪官,保證我國幾十年沒有貪官,社會也極少貪腐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力度的重要性。強調社會各行各業共同治理紅包問題,是因為社會事物是相互影響的,局部影響整體,整體影響局部,局部之間又互相影響,彼此之間互相作用,所以,單一治理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作為紅包現象比較突出的醫療行業,加強紅包治理是責無旁貸的長期任務,盡管困難很大,但是,只要下決心做好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又是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那么,這件事情就一定會做好。最近,我國科技部嚴肅處理了一起科技造假事件,力度很大,對科技造假現象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此外,這件事間接說明,加大紅包處理力度,同樣會產生震懾作用。在治理過程中,醫療行業的一些好的做法一定要堅持,管理制度要繼續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要堅持不懈,要提高一線醫務人員的待遇,還要教育患者不送紅包,而且在實踐中還會總結出更好的治理辦法。
總之,通過方方面面的長時間努力,不僅醫療行業的紅包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而且,社會上廣泛存在的紅包問題也一定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對此,人們必須抱有堅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