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危機管理根據危機事件的生命周期即潛伏期、爆發期、持續期和善后期,將管理過程總體劃分為危機預防管理、應對管理、善后管理。在不同時期實施的公共危機管理對政府信用都會產生不同影響。
關鍵詞:政府危機管理;政府信用;體制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030-02
一、危機管理與政府信用的理論分析
(一)政府危機管理
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危機頻發的時期,由于各種原因引發的危機事件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同時也給政府的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對各種突發事件實施有效的應急管理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和責任。不斷探討總結政府應急管理的經驗教訓,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成為現代各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重要性日益凸現[1]。
(二)政府信用
我們借用國內學者陳保中的觀點認為,“政府信用可理解為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動中遵守法律、信守諾言而積累起來的一種信用資源,是公眾對政府行為及其能力的預期、客觀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政府的信任”[2]。
二、政府危機管理是維護政府信用的重要因素
(一)危機預防工作對政府信用的影響
1989年8月由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一個1000人的聯合災難處理隊伍在舊金山演習測試一個地震應急計劃。差不多就在6個星期之后,劇烈的洛瑪·普列塔大地震襲擊了城市,震塌了房屋,引發了火災,而很多生命都是因為疏散工作以及緊急醫療救助的得力而得以保全[4]。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這次演習就是政府對可能發生危機的地方進行一次預防工作,通過演習使公眾提高了危機意識,學習到了應急的相關知識,同時政府的相關部門也作好了應對危機的準備。
危機預防工作一直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危機預防工作,不僅能預防危機爆發,降低危機發生的機率,減弱危機強度和破壞性,同時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民眾的利益。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提升政府信用度。相反,如果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忽視危機預防準備工作,導致各種危機不斷或者是同一類型危機接連的發生,就會使政府疲于應付危機,不但影響公共危機管理的效率,也使政府無暇顧及其他工作。
(二)危機應對效能對政府信用的影響
1999年9月30日,位于東京以北140公里的茨城縣東海村發生核物質嚴重泄露事故。意外是上午10時35分發生的,但起碼過了1個小時,東海村的市長才知道出了事故。可是,沒有人立即為了工廠附近居民的安全而采取措施。直至5個小時之后,當局決定疏散最接近工廠的160人時,居民才驚覺大禍臨頭。到了傍晚,全國電視臺廣播了有關新聞之后,東海村和茨城縣的政府才開始向居民宣布發生了核子事故,用喇叭廣播要求房源10公里的31萬居民留在室內,不可外出。科技廳是事發40分鐘接到報告的,但小淵的辦公室到了下午才知道。到了當天傍晚,小淵才宣布成立以他自己為首的“對策本部”。此后的12小時里,東海村周圍一片恐怖,絕大部分人都躲起來了,但人們仍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于是有人照樣上街,一些警察也不理會。到了10月1日早晨,小淵在電視上向全國講話,仍說政府官員還在了解事情的真相[4]。
危機應對效能就是政府應對危機的時候所顯示出的效率和能力。上述案例中政府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由于政府對危機反應的遲緩引起了社會中不小的恐慌,不但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甚至于民眾對政府產生強烈不滿和不信任。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怎樣面對媒體的信息傳播、了解民眾心理和行為方式,以及積極的危機應對工作都會影響到政府信用。除此之外,我們都知道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務、行使公共權力、處理公共危機的過程體現了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這是政府良好形象的來源和存在基礎,構成了政府信用的來源和存在基礎。相反,如果政府的危機管理效能低下,不僅損害政府合法性和形象,使政府信用喪失,造成無法估量的后果。
(三)危機善后工作對政府信用的影響
2009年7月5日晚8時左右,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7月9日記者在位于烏魯木齊環球酒店的“7·5”事件善后處理工作組辦公室采訪時,烏魯木齊市長吉爾拉·依沙木丁說,市政府已草擬了《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無辜死亡者、傷殘者撫恤辦法》,將對“7·5”事件中死亡的無辜群眾給予撫恤。估計所需各類撫恤費用將達1億元人民幣,烏魯木齊市財政已安排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善后處理工作[5]。此次危機事件的處理尤其是善后處理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
危機的處理階段結束,并不意味著危機管理過程已經完結,而是危機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危機后處理階段,也稱善后處理階段。在危機后處理階段,政府不但需要妥善處理善后,就是以危機的解決為中心和出發點,相應地解決和控制一些與危機問題相關的、可能導致局勢再度發生的各種社會問題,既要鞏固危機管理成果而且還要從危機中獲益,即通過對危機發生的原因、危機處理過程的細致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政府在技術、管理、組織機構及運作程序上的改進意見,進行必要調整。良好的危機善后工作對于平復民眾恐懼心理,恢復社會正常秩序,改善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提升政府信用有重要意義。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機管理體制就是加強政府信用
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的各個階段都要注意政府信用缺失。避免政府信用缺失就是要求政府提高自身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完善危機管理體制。我國社會經濟體制轉軌導致社會潛在不安因素增加,各種危機頻發。迫使政府要建立更全面的“防患于未然”的危機管理機制。
(一)政府建立公共危機的預防管理體制
1.政府建立常設的危機管理專門機構,健全危機應急法律法規。各級政府危機管理專門機構就是危機預防的核心部分,其職能就是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要對危機進行檢測、預警,制定危機處理方案和步驟,危機發生后,機構要迅速反應,組織指揮危機的處理。
2.建立科學的危機風險評估機制。預防危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各種潛在危機做風險的評估。要做到全面科學的評估就要先確定政府可能遇到的危機類型,掌握政府應對危機的數量、種類、性質、特點及其規律。對危機形態進行分類,根據危機性質的不同劃分等級。還要對每一類危機的處理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步驟,一旦發生危機,根據設定好的應急機制馬上進入危機處理狀態。
3.加強危機訓練與危機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培養成熟的民眾心態。我國公民的危機意識比較淡薄,因此危機的預防工作就必須做好教育與宣傳工作,要“警鐘長鳴”。
(二)建立科學的政府公共危機處理與總結評估機制
危機的預防只能減少或預防危機的發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生。一旦危機發生,政府必須立即進人危機處理狀態,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危機,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
1.政府信息公開,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政府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公開的信息發布平臺,這樣做不但有利于平復民眾心理上的恐慌情緒,還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預防居心不良者肆意歪曲事實,誘導輿論,對政府形象和信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提高危機決策水平,有效控制危機在政府的危機處理過程中控制危機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當危機發生時,政府應立即投入危機處理工作中,利用政治權威推行強制性的具有信服力的措施,將危機破壞降至最低。對于危機處理的高效能也是政府立信于民的有效方式。
3.政府及時發揮宏觀協調、資源整合的作用。危機事件發生時,政府要出面協調、組織、調配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大整合,這在政府危機處理中是至關重要的。總之,在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組織、協調和調控是迅速控制危機,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證。
4.危機后階段的總結評估工作,政府以實際行動樹立負責守信的形象,危機的結束并不代表危機處理的結束。當渡過危機之后,政府還要做好善后工作,首先要總結經驗,科學評估,其次要做好恢復重建工作,要對民眾承諾政府今后工作的措施,表達政府誠意,努力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形象。最后隨著社會發展危機的發生越來越普遍,雖然危機在所難免但是危機的處理是可以改進的。一個政府,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的所作所為都會關系該政府在公民心理的地位,影響到政府的信用,甚至于引發更深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建設完整規范的政府應急框架法治[J].中國行政管理.2004,(4):9.
[2]陳保中.法治:打造信用政府[J].政治與法律.2004,(4):24.
[3]諾曼·R奧古斯丁等.危機管理[M].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有限責任公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4.
[4]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83
[5]烏魯木齊市7-5事件善后工作正在展開[EB/OL].中國網新聞中心.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07/10/content_181
07282.htm,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