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主體負責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形成性評價則是教學過程中提倡的一種多方位全過程的評價手段。分析了現有模糊評價模式的弊端,通過對中文081班32人2年期末考試成績的分析研究,根據個體差異提出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進而提出與之適應的因材施評(自主學習中形成性評價)的構想。
關鍵詞:自主學習;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因材施教;因材施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34-02
引言
大學生已經有了最少六年的英語學習經歷,由于地域,家庭背景,學校環境和認知能力等的差異,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普遍偏低。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評估模式不能適應不同學生個體學習的需求,以致英語學習耗時低效,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彈性需求,使倡導了多年的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形成性評價結束了終結性評價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模式,本文嘗試從自主學習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到因材施評的評價模式的構想。
一、相關理論依據
自主學習能力(autonomy)一詞最早由Holec,H在1981提出,指的是自己對學習負責的能力[1]。Dickinson(1995)認為,自主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態度,又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他解釋說,態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決策的責任;能力就是對學習過程的決策和反思[2]。近年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自覺的、制定適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采用相應的策略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過程性能力。
形成性評價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家M.Scriven1967年在《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書中提出來的。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過程性的監控與評價,并用于調整教學方法、措施和內容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來提高教學質量[3]。將形成性評價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下的因材施評的先進的評價模式。
二、目前使用的評價模式效果的分析
1.現有評價模式的弊端
我們目前使用的評價方式是介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之間的一種模糊狀態模式為:平時成績(30%)+期末試卷成績(70%)。其中平時成績=考勤成績(30%)+課堂表現(30%)+作業(40%)。課堂表現主要指學生上課的參與程度,由于對課堂表現的評定沒有統一的標準,最后要求將定性評價定量化,教師定量給分存在一定的難度,調查表明這項成績基本沒有多大差異。任課教師在學期末才能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跟單純的終結性評價相比,在理論上看起來關注了學習過程,但對過程缺少反饋和有效的監控,所以是一種模糊評價模式。
2.對我校中文081班32人大學兩年4次期末考試成績的分析
我校本科學生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以中文081班為例:四學期的均數分別為65.24,64.95,64.66,66.42,眾數分別為:65,65,65,66,全距分別為:43,48,50,52,標準差分別為9.54,9.24,9.88,10.05。從學生兩年的成績分析來看,成績變化不大,是否能滿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學生是否在兩年的學習中學到了東西?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授課顧及不到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又做了學習效果調查問卷。
3.對中文082班32人兩年英語學習效果調查問卷的分析研究
從學生的自評情況來看,大學英語兩年學習前,有6人認為自己英語很差,4人認為自己的英語較差,有17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一般,有3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較高,有2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很高。兩年后,7人認為自己英語很差,5人認為自己的英語較差,有16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一般,有3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較高,有1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很高。后這組數據與考試成績的結果基本吻合。入學希望自己英語水平大幅提高的人為30人,2人持無所謂態度。2年的學習后沒有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8人認為有些提高,11人認為自己有點提高,10人認為自己基本沒提高,4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提高。這和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求相違背。
三、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形成性評價的構建
鑒于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評價模式效果不明顯的情況,我們將自主學習引入到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幫助,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終結性的單一評價模式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用形成性評價來評估自主學習的效果,模式如下:
1.量身定制學習計劃
在我國“保姆式教育”(中學階段學生對學什么,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學,什么樣的進度沒有可選擇的余地,老師都會精心給安排好)背景下,使得很多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入學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其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是高職高專英語自主學習的基礎。包括適合不同個體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學習進度等。HarlanJames強調確定學生現有水平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是形成性評估實施的關鍵[4]。
2.恰如其分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分析,進而到自我提高的過程,是激發學生內部動機的直接手段。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都是強調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在自主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的自我評價經由反饋調節學習者的策略行為,影響他們的思維和選擇過程,對他們的行為表現有極大的影響。
3.激發競爭的合作互評
激發競爭的合作互評小組式學習是近年來我校試驗的一種相對有效的學習模式,合作互評是小組學習中的一種能夠激發學生競爭的有效方式。在小組式合作學習過程中對同伴的評價既能學習他人優點,也能規避他人缺點,激發了內在的一種自我完善和趕超他人的意識。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團結合作。
4.適當的階段性測試
在我國素質教育提倡了多年了,但依然不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新生第一學期快結束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好久沒做題了,心里沒底。語言學習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橫向比較也需要縱向比較,自評,師評和他評都屬于個人成長中的縱向比較。而用同一套題去測不同的學習者為他們提供橫向比較的數據。便于學習者查找差距,調整學習方案和策略,修訂學習進度。實踐證明經常做一些不計入總評成績的小測驗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現狀,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5]。
5.與教師多種形式的動態交流
在自主學習中,教師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角色的多樣化,在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內容進度,選擇方法技巧,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中,教師是全程跟蹤式的指導者者,合作者,促進者,參與者。教師要不斷地研究評估結果所反饋的信息,一方面要給學生提供建設性的、精確的反饋信息,另一方面及時調整教學,真正做到評估服務于教學。除了課堂上的有效交流外,科技的發展為師生的交流掃除了時空障礙。電話、短信、QQ、E-mail等為師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多便利。
結語
形成性評價在聽力自主學習中應用是重視過程的學習和評價的結合。恰當使用會改觀現在耗時低效的教學狀態。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有:教師觀念落后,難以完成角色的轉化,把學生自主學習認為是自學(自己學習),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客觀公正;學生自評是比較難的一項,由于我國公民性格的含蓄性,學生可能會出現過于低估自己的現象;關于他評,有些學生出于面子不愿意把他人的不足說出來,怕影響同學關系;階段性測試的內容形式都要符合學生的即時需要,否則就失去應有的效度。所有這些都是在實施過程中應該盡量克服的。
參考文獻:
[1]David Gardner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 - 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
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5-7.
[2]麥小敏.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性學習誤區及對策研究[J].北京: 教育探索, 2007, (5): 120-122.
[3]Henning,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Development, Evalu-
ation and Resear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Harlan,W M.James.1997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Differenc-
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
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3: 365 - 379.
[5]Davies,A,.A.Brown,C.Elder,K.Hill,T.Lumley T.McNamara. Dicti-
onary of Language Test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
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2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