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只注重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卻忽視了征稅過程中稅收成本的支出,致使近些年來我國稅收征收成本不斷上升,加重了稅收負擔。因此,尋求降低稅收征收成本的有效途徑已經成為目前我國稅收征管活動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稅收;征收成本;降低征收成本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46-02
在針對稅負的各種議論聲中,新一輪稅改箭在弦上。然而,在新稅改之前,卻鮮有對稅收成本的核查。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降低稅收征收成本也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對降低稅收征收成本的認識,把降低稅收征收成本納入稅收工作的議事日程。
一、我國征稅成本的現狀分析
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有成本的,稅收當然也不例外。廣義的稅收成本是指,征納雙方在征稅和納稅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代價的總和,狹義的稅收成本僅指稅務機關的征稅成本。本文主要研究狹義的稅收成本,即征稅成本。
由于征稅成本從整個國家來說是一種資源凈損耗,因而征稅成本越少越好。“一般認為,征稅成本決不能超過征收數量的5%,如果超過5%,這種征收就非常值得考慮。現在的發達國家,征稅的總成本(指全部賦稅的征收成本)大都在2%以下”。
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兩組數據可以表示我國當前征稅成本的特點:
一是以征收成本率來衡量。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按美國國內收入局1992年年報統計,當年稅收征收成本率為0.58%,澳大利亞為1.07%,日本為1.13%,英國為1.76%。而在我國,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測算,到1996年約為4.73%。據估算,到20世紀末中國的稅收成本率約為5%~8%。
二是以人均征稅額來衡量。以1999年的數據為例:如美國聯邦稅務系統只有稅務人員12萬人,每年完成稅收收入18273億美元,人均征稅額為1600多萬美元,是我國的117倍;日本國稅人員約9萬人,而每年的稅收總收入相當于我國的10倍,人均征稅額為11.1億日元;我國香港地區僅薪俸稅一項共有79.6萬個納稅人,辦稅人員僅1200人,人均征稅額9860萬港元。
二、我國稅收征收成本居高原因分析
中國是面向法人為主的稅收方式,納稅人只有個人和企業,個稅一般以代扣代繳方式由企業承擔。還有中國以流轉稅為主,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征稅成本應該更低。那么,中國征稅成本過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稅收成本意識淡薄
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稅收工作是一項純粹的政府行為,而非經濟行為,缺乏稅收成本觀念,不講經濟效率,國家為了滿足財政需要,只考慮最大限度地組織收入,而不考慮以最小的稅收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稅務機關從提高稅收收入目標出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強征收,提高了納稅成本。
(二)臃腫的稅務系統
機構臃腫是行政機關的通病,截至1998年底,我國在編稅務人員總數已達100萬人(不含各種類型的臨時工等人員)。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分設了國稅、地稅,二者作為兩個獨立的行政執法主體,有著各自的工作職責和范圍,在業務領域互不溝通,相關信息不相共享,但工作對象又是共同的納稅人,增加了征稅成本。各級國稅、地稅機關在辦公設施建設、征管軟件開發應用和稅收檢查方面重復進行的現象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物力的費用。
(三)不恰當的征收激勵手段
為了多征稅而采用類似銷售提成的激勵手段,是中國的一大“創新”。在提成獎勵和任務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所謂依法征稅、依法納稅在中國已成空話,征稅成本也因此居高不下。政府不是企業,征稅也不同于產品銷售。征稅要依法進行,銷售則多多益善。政府給稅務機關確定征稅任務,甚至設立提成激勵,只能令其從依法征稅變成依計劃征稅,依上級的要求征稅,這當然也會讓征稅成本水漲船高。
(四)稅務人員業務素質因素的影響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稅務系統的正式職工747 428人中,碩、博士研究生學歷10142人,約占1.35%,本科學歷約占37.81%,專科學歷約占46.47%,大專以下學歷約占14.3%,還有幾萬人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由于稅收征管人員業務素質存在差距,不少稅務管理人員難以做到及時為稅務管理、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提供可靠的信息資料;稅收征管信息化程度不高,監控網絡不健全;現實中稅收征管存在“人治”現象,存在稅務機關征管人員拖延納稅的辦稅人員的辦稅時間等。
(五)稅收征管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
我國稅收征管電腦化工作已經進行了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普遍設置了健全的計算機監控網絡的發達國家相比,還差得很遠。
目前我國稅務系統計算機的應用僅限于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發票管理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稅收會計核算,稅收征管仍靠傳統的粗放型人力管理。各地稅務機關的計算機和局域網絡系統僅能滿足一時之需,業務范圍和征管方式稍作調整,硬件設備即面臨更新的問題,軟件設計也缺乏科學性、規范性,一時難以適應快速處理局部與整體、長期與短期征管需求等問題。
(六)稅制過于復雜
我國目前采用的是差別稅率而非單一稅率,并較多地使用了累進稅率,這將直接提高稅制的復雜性。例如,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對不同的所得項目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即工薪所得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其他的應稅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采納累進稅率雖有利于實現稅負公平,但卻大大增加了計征稅收的復雜性,從而會提高征稅成本。
三、降低稅收征收成本的途徑
針對我國稅收征收成本的現狀和原因,探討降低成本的途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培養稅收成本觀念
稅務機關必須牢固樹立全面的稅收成本觀念。首先,稅務機關應將稅收征收成本引進稅收決策和征管工作中,建立稅收成本核算監督制度,加強征收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其次,在考核稅收業績時,應當將稅收征收成本也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并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以有效促使稅務機關加強管理,努力實現稅務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合理配置,提高稅收工作效率。
(二)整合國地稅機構精簡機構
人員機構設置必須實現精兵簡政,一是合并國稅、地稅兩套稅務機構為統一的稅收征收機構,現由財政部門征收的稅種也要進行歸并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二是要取消各級直屬征收機構,按屬地征收管理原則辦理,精簡機構、減少人員,降低稅收成本支出。三是根據稅源分布狀況和地區經濟發展趨勢,適時、適當地撤并稅源較少、規模較小的稅務所,而在稅源日漸增多的地方建立稅務征收機構,優化稅務所布局和整合征管力量,降低稅收成本支出。
(三)完善稅務人員考核機制
國家征稅既是經濟行為又是政治行為,須依照相關法律進行,做到依法征稅。政府不是企業,不能計劃征稅、依上級指標征稅。根據稅收工作的特點,對稅務人員可以采用績效考評法。對量化指標,如收入任務、稅款準時入庫率、錯漏率、壓欠率、檢查率等實行客觀評價法;而對難以量化的工作如執行政策、工作態度等實行主觀評價法,包括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直接上級評價、下級評價、納稅人評價等,以考評結果作為獎勵和懲罰的基礎。
(四)提高稅務人員素質
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稅務部門當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針對當前稅務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的現狀,應加強對在職稅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在稅務干部培訓方面,要抓好干部隊伍的政治教育、廉政職業道德教育、理想前途愛崗敬業教育,使廣大稅務干部的政治素質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要抓好干部的業務培訓教育,基層征收部門要注重稅收政策法規的培訓教育,提高稅務干部的業務素質。
(五)積極推進稅收征管的現代化進程
稅收征管現代化,其核心是信息化。在當前知識經濟、網絡經濟、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稅收征管必須盡快從傳統的人海戰術、手工征管方式向現代化、信息化征管方式轉變。在征管手段上,我國應加快稅收管理電子化的步伐,建立“銀企財稅”四家稅收征管信息網,實行電子報稅及征稅無紙化,提高對收入監控和數據處理的集中度,同時注重軟件的開發應用,堅持統一性與兼容性,防止重復投資,降低稅收成本,提高稅收效率。
(六)進行稅制改革,簡化稅制,優化稅制結構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收改革”。完善稅收政策、改革稅制和稅種的設計要考慮稅收成本因素,設計較少的稅種和盡可能少的稅目、稅率,應盡可能合并稅種,稅種過多過復雜必然會影響稅收效率,增大稅收成本。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稅制,盡可能取消一部分不必要或稅源比較小的稅種,對有的稅種進行合并簡化。在劃分稅收隸屬關系上,應改變按稅種和隸屬關系劃分中央和地方分享或共享收入的辦法,改為以征稅總收入按比例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地方積極性,增加收入,還可以降低稅收成本。
參考文獻:
[1]王書瑤,等.賦稅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232.
[2]鄭子軒.納稅成本問題討論[EB/OL].http://www.ecfo.com.cn/2005
-03-14.
[3]張培森.中國稅收經濟問題計量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2.
[4]黃平安,等.人才興稅戰略與稅務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研究[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增刊,2008,(1).
[5]張慶中.關于加強稅收成本管理的思考[J].財經研究,2007,(10).
[6]張光文.降低我國稅收征納成本[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7]李飛,李怡君.我國稅收征收成本分析[J].稅務研究,2008,(6).
[8]程森.我國稅收成本優化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4.
[9]陳瑞麒.我國現階段稅收征管成本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