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韜是我國新聞史上的開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政論思想、報刊功能理論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具有開創意義。同時,由于受時代和個人的局限,王韜的新聞思想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體現在他所提出的言論自由、政論思想、報刊功能理論同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矛盾與妥協上。創新之處在于辯證地看待了王韜的新聞思想,不僅分析了他的思想對我國新聞發展的貢獻,而且探究了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該思想的局限性。
關鍵詞:王韜;新聞思想;開創意義;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24-03
王韜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報刊政論家。王韜是中國近代新聞史的開山人物,被尊為中國第一報人。戈公振先生在《中國報學史》中稱贊他為“中國報界記者名聞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語堂稱他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他創辦的《循環日報》是國人自辦成功的最早的日報。在辦報及發表政論的過程中,王韜積累了豐富的新聞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同時,作為特定時期的歷史人物,王韜的新聞思想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韜新聞思想的開創意義
(一)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沖破“言禁”的第一聲吶喊
如果說約翰·彌爾頓是西方提出言論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韜就是在中國最先提出報刊言論自由思想的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當西方各國的報業相繼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時,正處于清王朝統治之下的中國卻開始實行“言禁”制度。在這種情況下,王韜提出了言論自由的主張,他要求清政府放寬言禁,允許地方辦報,鼓勵民間報業的發展。他認為,辦報應當直言不諱地揭露時弊,形成“指陳時事,無所忌諱”,“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的清議之風。王韜在《論日報漸行于中土》、《論中弢國自設西文日報之利》、《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三篇文章中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由報刊思想[1]91-92。
王韜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中體現出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園文錄外編》中闡述的“重民”思想,這集中體現在他對民間辦報的重視之中。他認為,民間報紙代表人民,反映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因此應當十分重視民眾的力量,指出“天下之治,以民為先,所謂民惟邦本,本固寧也”[2]29-33。他認為統治階層應當重視民間報紙這一民意的載體。他重視公眾的言論,主張文人論政,認為報紙應當成為文人而非統治階層的輿論陣地。同時,他希望民眾也能夠擁有權利站在民間的立場上,通過報紙這一平等的媒介來傳播個人的思想與主張。這些都鮮明地反映出了王韜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
在“東學西漸”的浪潮中,王韜逐漸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他很欣賞西方報紙開放言論、反映輿論的做法,認為西方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堅船利炮等“硬”實力,自由寬松的報刊言論氛圍和提倡自由民主的社會風氣這些“軟”實力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希望清政府能夠效仿西方,并將言論自由的思想引入新聞界。
王韜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的提出對中國新聞學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他敢于突破封建桎梏,向著萬馬齊喑的封建集權社會和腐朽的舊制度發出追求新聞自由的第一聲吶喊,這猶如寂靜中的一聲春雷,喚醒了無數國民。作為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新聞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維新派利益與要求的報刊言論自由主張,為之后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資產階級的辦報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他開創了近代報紙公共言論的先河,繼他創辦的《循環日報》之后,一批國人自辦報刊陸續問世,在之后的中國報業史上,出現了諸多著名的民辦報紙,如《申報》、《立報》等,其辦報理念無不受到王韜的民間立場及言論自由思想的影響。他的新聞思想中蘊含著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進步意義。
(二)辦報立言——開政論報紙之先河
王韜對中國新聞業的又一大貢獻是他將政論與報紙緊密地結合,通過報紙這一媒介傳播其政治思想和政治言論。1874年,王韜創辦了《循環日報》,它首創了一種以政論為靈魂的報紙,使報刊不再僅僅是統治階層的喉舌,更肩負著“立言”的歷史重任。在擔任《循環日報》主筆的十年中,王韜共發表了八百多篇政論文章,開創了“文人論政”的傳統,被稱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他的政論文集《弢園文錄外編》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報刊政論文集。
鴉片戰爭用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從那以后,中國的社會就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列強入侵,清政府腐敗無能,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在內憂外患的茫然與焦慮中,無數愛國仁人志士苦苦探尋著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之路,王韜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游歷過歐洲、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化的中國文人,王韜將目光放在了變法改良上。《循環日報》則成為以他為代表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其政治思想的主要陣地。
在《循環日報》上,王韜發表了大量鼓吹維新變法的政論文,抨擊保守勢力因循守舊、頑固不化,闡述變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他對封建制度進行了批判,認為君主專制制度造成“君、官、民的層層隔閡”,而這種隔閡正是“導致國家貧弱最深層的原因”[3]81-82,他欣賞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的君民共治的議會制度[3]81-82。他發表了大量介紹西方政治制度的文章,引用了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他認為,西方的政治制度優勢在于其可以使“君民相通”,這是西方國家強盛的制度保障。他將中國與日本進行比較,希望中國能像日本一樣通過維新走上強國之路,認為變法是“時之所尚,勢之所趨”[5]82-86。在論說自己政治主張的同時,王韜還發表了大量剖析國內外重大時事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他“多談時務”的辦報理念。《循環日報》也因其具有的鮮明政論特色和時代感而對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王韜的政論文章見解深刻、鞭辟入里、文風質樸、短小精悍、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開創了一種政論體的寫作方式,為后人的政論文寫作提供了參考與模仿的樣本。他認為“文章所貴”在于“紀事述情,自抒胸臆”,即寫文章首先要闡明事理,論說清晰,直抒胸臆,而不應一味地強調技巧。他在文章中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流露出自己的憎惡喜好,表達了自己對時代變化的理解。
王韜開創了中國報業“辦報立言”、“文人論政”的傳統,他以政論為載體,以報紙為依托,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指出:“窮則變,變則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變者也。”,反映出了一個文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為民立言的廣闊胸襟。他的政論文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對當時的報業和以后的維新派辦報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6]39。康、梁二人的變法主張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王韜政論中的思想,他的政治主張的宣傳活動為后來的戊戌變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同時,王韜的報紙中體現的政論精神也逐漸深入到后來報人的心中,滲透到他們的辦報實踐當中,其后的近代中國報界形成了濃厚的政論風氣,這在兩次國人辦報的高潮中體現得猶為明顯。可以說,王韜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政論之先河,對后來“政論時代”的到來產生了直接影響。
(三)新的報刊功能理論——近代報刊理念的一大突破
王韜在辦報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報刊功能的認識,他的政論文中關于報刊功能的論述對中國近代新聞理念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他的政論文集中,王韜主要闡述了報刊“廣見聞”、“通上下”、“通內外”這三個主要功能[7]92-96。
和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一樣,王韜也在“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之邀,王韜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翻譯出版了一批外文書籍。1867年,他游歷了法、英、蘇格蘭等國,對西方現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這些見聞與體驗使王韜深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國民了解西方,認識自身。清末,盡管列強殖民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了中國,國人對外部的世界仍缺乏了解,思想麻木愚鈍。同強大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甘坐因循,罔知遠大,溺心章句,迂視經猷,第據守于一隅而不屑馳觀乎域外”[9]292-293。讓王韜深刻體會到開民智、廣見聞的重要性。他指出:“日報之行于泰西諸國,豈泛然而已哉!所載上關政事之得失,足以驗國運之興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風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勝,物產之簡番,地土之腴瘠,邦國之富強,莫不一覽而了然。”[5]82-86
王韜認為,報紙應當承擔起“廣見聞”的職責,盡可能使國民了解西方的制度、文化、科技、思想觀念,從而擴充見聞,轉換頭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師其所長,避其所短,從而為探尋中國未來的命運提供新的思路與角度。王韜希望報刊能夠成為溝通中西方的橋梁,他在報刊上對西方政治經濟情況進行了大量介紹,這無疑從思想上震撼了當時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國民。王韜曾在《循環日報》中描述過英國國會下議院開會的場景,他很贊賞議員們能夠自由地發表意見,表達對“大政重務”的看法[10]33,并大膽地提出中國統治者應向其學習。這充分體現出王韜的遠見卓識和身處新舊交替時代時貫通中西的魄力與謙遜理性的精神,在當時“萬馬齊喑”的社會背景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近代意義的報業觀念正是在王韜這些成長于傳統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為參照對象的過程中導入的[11]42-44。
除了“廣見聞”外,王韜認為報刊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通上下”。他認為,只要在各省省會設立報館,就可以“一知地方機宜”,“二知訟獄曲直”,“三輔教化之不及”,使報紙成為“博采輿論”的工具[12]75。他充分肯定了報紙在溝通民情、傳播統治階層意志方面發揮的特殊作用。他指出報紙的一大作用是使“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報紙應當成為統治階層維系與民眾良好關系的紐帶,統治階層可以利用報紙宣揚君主恩德,傳播朝廷政令,及時消除階級間的隔閡,維持社會穩定,確保統治階層的統治地位。他意識到了報刊在政治環境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當然,他的出發點仍是維護封建統治,這反映出他處于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人思想。
在翻譯中外典籍和游歷各國的過程中,王韜感受到東西間文化的巨大差異,同時也看到了落后的中國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文化輸出束手無策的無奈局面。意識中國同西方交流的重要性,這使王韜越加看重報紙的第三大功能——“通內外”,即報紙不僅要向國民介紹西方文化,而且應當對外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現狀,也就是他所說的“達內事于外”,從而使報紙成為溝通、聯系外界的廣泛渠道。他最早看到了國際傳播中的不平等現象,在創辦《循環日報》之時,他便第一次提出了創辦洋文日報的主張[13]38-44,認為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對中國實行文化輸出,通過在華的外文報刊對中國國民灌輸其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平等的跨文化傳播現象,由此,他提出自辦西文日報與之抗衡,這是中國新聞史上關于加強對外宣傳的第一聲吶喊。這對于當代我國對外傳播的戰略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二、王韜新聞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綜上所述,王韜的新聞思想對中國新聞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開創意義,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由于其歷史條件和自身思想的限制,王韜的新聞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王韜新聞言論自由的主張是在封建集權的社會制度下提出的,然而,正在衰落的封建制度無法給言論自由提供生長的土壤與空氣,這就注定了真正的言論自由在當時的中國是無法實現的。他將放開言禁和實現言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腐朽不堪和倒退沒落的清政府身上,它終究無法徹底沖破封建制度的禁錮。新聞言論自由的形成并非易事,它需要較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民主自由的氛圍以及現代公民意識做保障,而在當時的中國,這些條件遠沒有達到要求,無法為言論自由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因此,王韜新聞言論自由的主張只有在對社會進行徹底改革,徹底推翻舊制度建立一個嶄新的體制之后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由于時代的局限,王韜的政論思想無法完全擺脫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束縛。他并沒有自覺地把報刊政論作為一種引導社會大眾輿論,促使國民覺醒的工具。作為一位有著豐富政治思想并渴望通過權力階層實現其政治抱負的改良派人物,王韜的政論文針對的自然主要是當權者而非沒有政治權力的廣大民眾。他希望自己的吶喊能夠通過報紙這一中介引起統治階層的注意和重視,把自己維新理想的實現寄托在封建君主的身上。然而,不徹底革除舊制度的改良注定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和之后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一樣,王韜心中描繪的國家美好前景注定會落空。在政論文的寫作上,他也未能“完全突破”“‘代圣立言’的變種‘托古證今’的老路”,“由于封建專制主義的高壓,他的政論在國內不能廣泛傳播”[14]。
第三,在報刊功能理論方面,王韜的新聞思想同現代新聞理論仍有一定的差距。王韜認為,報紙新聞的主要功能就是抒發個人的政見與感受,而并非現代新聞理論中認為的“傳遞消息”,“用事實說話”。將注意力集中在政治領域和國家命運的王韜忽略了新聞本身存在的價值,將報紙功能的重點放在了“發揮胸臆”上,他急切地渴望通過報紙傳播自己的主張,而自己作為“一介儒生,何敢謬陳得失”。他的報紙缺乏西方報紙獨立批判的精神,其政論無法擺脫當時制度的束縛和個人思想觀念的局限。作為轉型期的知識分子,傳統價值始終是王韜個人價值體系的根基,他的新聞思想中“通上下”的報刊功能觀與儒家傳統文化中擁君的封建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徹底地摒棄舊文化觀念中的糟粕,形成獨立批判的精神和現代新聞理念仍需要后人的不懈努力。
總之,王韜作為中國近代新聞史上的開拓者和第一位報刊政論家,盡管由于其特定歷史條件的限制,他的新聞思想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但毫無疑問的是,王韜的新聞思想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和中國新聞近代新聞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新聞思想和政論文集對今天的新聞界仍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是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王德余.王韜自由主義思想探析[J].新聞世界,2010,4(1).
[2]王韜.弢園文錄外編:重民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3]謝丹.《循環日報》與王韜的民權思想[J].當代傳播,2008,(2).
[4]馬藝.論王韜新聞言論的思想內容及特征[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5]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徐新平.重評王韜的新聞思想[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
[7]晚清知識分子的辦報實踐:王韜與《循環日報》[EB/OL].(2010-0
9-14)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305/198865/12
722869.html.
[8]魯亞楠.淺談王韜對《循環日報》的貢獻[J].法制與社會,2009,(25).
[9]林天宏.王韜:中國第一報人[J].傳承,2010,(4).
[10]趙敏.談王韜的報刊思想及其在中國新聞史上的開創意義[J].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5,(10).
[11]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2]徐新平.論晚清時期對外新聞傳播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6).
[13]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