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外來流動人口規模日趨壯大。流動人口的進入對城市社區階層化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積極方面來說,有利于加快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促進社區各階層之間的融合關系;從消極方面來說,可能會導致社區階層矛盾的加劇,對城市社區管理和服務提出新的挑戰。要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外來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
關鍵詞:流動人口;城市社區;階層化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097-02
一、社區階層化研究概述
目前學術界對社區階層化的研究存在兩種傾向,一種認為我國城市社區出現了明顯的階層化,另一種認為我國社區只是出現了階層化的趨勢,并不是一個普遍性的事實。前一種傾向以張俊芳、孫立平、劉玉亭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在我國的很多城市尤其是那些特大型城市,已經形成明顯的富人區,而且城市貧困階層在空間上出現集中化趨勢,也就是說富人區和貧困階層住宅區明顯分化。另一方面,徐曉軍、段繼業等人認為我國城市社區階層化現象只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不論是哪種看法,學者們對城市社區階層化的研究多是從城市居民階層分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如段繼業的《社區階層化:現實抑或可能》中,在談到社區階層化作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的原因時,說到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化仍然處在進行時并且將越來越明顯;二是伴隨居民收入的進一步分化,城市商品住宅價格也將進一步分化;三是社區的分化將逐步明晰;四是城市居民離開原駐地尋找新的居住社區將越來越頻繁。”[1]徐曉軍等學者也均是從城市居民角度論述我國社區階層化的發展趨勢問題。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大軍數量日益壯大,他們生活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這一群體對城市社區階層化的影響不可小視。
二、城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居住方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億6千多萬人,與10年前相比,增加81.03%。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流動人口快速增加,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可以預見,在今后的幾十年里,流動人口規模仍會呈不斷擴大趨勢。
流動人口長期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他們在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綜觀各位學者的研究,目前,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方式主要有兩種: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和租賃房屋,除此以外還有少部分人自己購買房屋。劉振宇(劉振宇,喬觀民,丁金宏,2005)等人認為租賃房屋是外來人口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其中,71.7%的外來人口采用租賃房屋方式在城市生活,而且與其他人合住的比例占64.7%。鄭志華(2011)也認為有52.7%的老一代農民工和45.2%的新生代農民工租房生活。從農民工租賃房屋的地理位置看,主要也有兩種:一種是集中居住在城市邊緣區,也就是城鄉結合部位置,形成聚居區;另一種是在城市內各社區中租房居住,尤其是那些進城時間較長、經濟狀況較好的老一代農民工,多數會選擇這種居住方式。農民工在城市社區租房居住,必然會對社區原住民和社區階層結構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外來流動人口對城市社區階層化的影響
當前有很多城市外來流動人口在城市租房或買房居住生活,城市社區除了原有的各個階層外,又多了一個農民工階層,由于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不同,農民工階層與其他各階層處于不斷摩擦同時又相互磨合的過程,這會對城市社區階層化產生重大影響。一般來說,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1.從積極方面來說,以農民工為代表的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有利于加快其市民化進程,促進社區各階層之間的融合關系。
從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農民工進城,迄今已過去近三十年,許多第一代農民工已在城市中扎根,不會再回到農村。雖然他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多年,但多數農民工對城市的融入仍處于“半城市化”狀態,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在城市社區居住,能夠使他們更快地熟悉并融入城市生活,加快他們的市民化進程,盡可能減少由于農民工聚集居住而產生的城市貧民窟現象。
與老一代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有著更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中的一些人會主動和社區中的本地人交往,參加社區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甚至加入一些社會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社區的主動融入,有利于促進社區各階層之間的融合關系,減少社會矛盾。
2.從消極方面來說,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社區,可能會導致社區階層矛盾的加劇,對城市社區管理和服務提出新的挑戰。
從筆者的個案訪談調查情況來看,流動人口在城市社區居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突出一些。
個案1:被訪者基本情況:男,57歲,初中學歷,企業退休工人
我住的小區是96年的樓房,質量一般,但周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個小區是政府機關家屬樓,原住居民都是公務員的家屬,小區環境還不錯。從05年開始,小區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住戶陸續搬走,樓內住宅部分被租了出去,很多流動人口住了進來。他們多數是附近市場做小買賣的或洗浴中心、飯店的服務員,經常半夜回來不說,還打打鬧鬧,影響了居民的休息。這些流動人口維護小區環境的意識非常差,經常亂丟垃圾,電子門也因頻繁進出被多次摔壞,原住居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一開始有三分之一的原住居民搬出去,后來小區環境越來越差,原住居民但凡有些經濟能力的都搬出去了,我也不愿意在這里住了。去年年末,我在附近的一個新小區買了處房子,面積雖然小點,但足夠我和老伴兩口人住了。
個案2:被訪者基本情況:女,68歲,中專學歷,退休醫生
我們這個小區建于2003年,樓房質量和周邊環境都非常好,前幾年我在這個小區住得比較舒服,和鄰居相處得也很融洽。情況的改變出現在兩年以前,樓上鄰居把房子賣了,新住進來一對老兩口兒,他們以前一直在哈爾濱下屬縣城的農村生活,是地道的農民,因兒子在哈爾濱賣水果多年,賺錢買了這處房產,把老兩口接到城里來住。他們有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喜歡直接把垃圾順著陽臺窗戶倒出去,每次都飄進我家,此外,他們老兩口還有在樓道里隨地吐痰的毛病。我感覺他們家就像一個大車店,經常有很多人來這兒住,最多時住了13口人。我心臟不太好,有時夜里突然就聽見樓上有孩子來回跑的聲音,使我感覺很不適應。為了方便自己家親屬進出方便,他們還經常不關電子門,使電子門失去了安全的作用,這點其他居民也有意見,可對方我行我素,大家無可奈何。不是我瞧不起農村人,但農村人和城市人的生活習慣確實相差太遠,自打樓上搬來這戶農村鄰居,我的生活質量就受到了影響,和對方交涉也沒什么結果,所以我打算把這套房子賣了,換一個住處,擺脫這樣的鄰居。
從這些訪談中可以看出,以農民工為代表的流動人口,無論是經濟條件較好的買房居住的,還是租房居住的,他們所帶來的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社區原住居民的生活,迫使某些原住居民不得不搬離原先居住的社區,重新尋找適合自己居住的小區。這樣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外來流動人口越來越集中在同一個社區,由于這些社區多是一些老舊社區,社區缺乏管理,環境治安狀況差,與其他一些狀況良好的社區產生很強的異質性,加劇了社區間的隔閡,同時也加劇了社區階層化的趨勢。并且,這種階層之間的巨大差異也為城市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對社區流動人口的管理,增加社區服務的多樣性,滿足不同階層居民的要求已成為城市社區未來努力的方向。
四、減少社區階層矛盾,加速外來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的對策建議
1.把外來流動人口納入城市廉租房政策體系中
能夠在城市中有一個穩定的住房,是很多外來流動人口的夢想,但是面對如今高昂的房價,買房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工來說是不現實的,就是租房居住也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廉租房政策是國家為了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而采取的政策,應該把這一政策推廣到農民工群體,讓他們在城市中能夠安居樂業。
一般來說,申請廉租房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以哈爾濱市為例,居民申請廉租房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本市戶口;2)必須有民政部門下發的“低保證”或“低收入證”;3)人均居住面積不能超過十平方米。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外來流動人口是城市的建設者,包括這些廉租房都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因此他們有權利享受這個成果。應該打破申請廉租房的戶口限制,將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到這個政策中來。
2.社區組織應采取相關措施,促進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的融合
作為基層組織,社區居委會應該在社區外來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之間起到良好的溝通和調節作用。一方面,要積極幫助社區中的外來流動人口融入社區,增強他們的社區歸屬感。比如對生活困難的農民工家庭進行社會救助;對一些沒有學歷技術的農民工進行文化補習和技術培訓,促進他們更好地就業;對農民工進行宣傳,向他們介紹健康的生活方式,強調保護社區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等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組織社區活動,讓城市原住民和外來人口多接觸,逐漸相互接納,從而減少社區階層矛盾,增強整個社區的凝聚力。
3.加快戶籍制度等制度體系的改革,降低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礙
我國城鄉“二元性”的戶籍制度仍對農民工的工作生活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在就業方面,在個別地區和行業,還是存在就業歧視,如有的招聘廣告中就直接要求必須是本市戶口;在社會保障方面,很多企業用工不規范,不給農民工繳納保險。再者,農民和城市市民享有的社會保障差別很大。就最低生活保障來說,黑龍江省農村低保戶平均每人每月可以領到幾十元錢,而城市低保戶則可以領到一二百元以上;在教育方面,很多農民工子女被排擠在城市教育體系以外,不得不在農村接受教育,或是向城市學校繳納高昂的贊助費。戶籍制度不僅對農民工的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影響很大,同時也對諸如婚嫁、廉租房的申請等都有重要影響。應該取消戶籍制度對外來流動人口各方面的限制,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這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段繼業.社區階層化:現實抑或可能[J].社會科學研究,2006,(4).
[2]徐曉軍.論我國社區的階層化趨勢[J].社會科學,2000,(2).
[3]徐曉軍.社區走向階層化[J].社會,1999,(8).
[4]劉振宇,喬觀民,丁金宏.上海浦東極化開發下的外來人口特征分析與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05,(6).
[5]鄭志華.新生代農民工居住狀況和發展趨勢[J].中國青年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