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對我國當代教育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其中,他的十三條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指導和借鑒意義。從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出發探析其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啟示,可以使小學語文教師運用更加科學合理的理論去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30-02
一、巴班斯基及其教學原則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是一位在教育領域里很有權威和影響力的學者,他一生筆耕不輟,寫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學的眾多領域,在他所有的研究成果中,關于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研究可以說是巴班斯基的代表和精華,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要在規定的時間里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基于這種理念和期望,他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十三條教學原則。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1]小學語文教學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參照這十三條教學原則,力求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
二、巴班斯基十三條教學原則淺析
(一)個性全面而和諧發展的方向性原則
巴班斯基認為:“全面發展的人應具備的條件是精神生活豐富、道德純潔、體格健全”[2]27。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學生在知識、技能、技巧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知識、技能的快速增長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具有可塑性和易變性。小學語文教學在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培養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方面具有奠基作用。同時,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等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小學生讀、說、寫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意盡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的學習中。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字詞及了解課文敘述的特點和風格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作者在描繪漓江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時表達出的思想,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與共產主義建設實際相聯系原則
巴班斯基指出,“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應使學生相信,生產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要,對于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而科學理論本身則又可成為直接生產力,可為改進社會生產實踐開辟新天地”[3]29。它強調要注意社會環境的影響及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上熟悉最重要的科學生產原理。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發達,主要靠直觀性感受來掌握知識,在安排教學時要注意到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農村教學實踐中,若遇到學習《憫農》等涉及農村題材的課文,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親自到田地里勞作或要求學生在課外幫助父母做一些農活,不僅使學生掌握農業勞動所特有的技能、技巧,還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同時也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勞動的辛苦及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目標是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具有真正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會學生善于按辯證邏輯的規律,科學的思維”[4]31。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知識的積累和更新日益加快,知識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所以,教育的目標也應該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展辯證思維方式,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等。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多采用參觀、實驗、展示榜樣等手段進行教學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
(四)可接受性原則
這一原則認為,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難度水平、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等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師應全面研究學生的已有經驗基礎和學習方式的差異等狀況。同時教師依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使學生達到其可達到的最高水平。
(五)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
由于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內容的順序性、學科間的銜接性和學科內在邏輯的嚴密性。在小學階段,在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作和綜合性學習等階段都有詳細的規劃。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和階段間的銜接過程,確保其知識的系統性和內容間的連貫性。
(六)創設最優條件原則
巴班斯基在論述該項原則時強調,“改善教學過程的條件是實現最優化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而不是什么次要的、附加的、補充的手段”[5]32。好的教學條件能改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緩解學生的緊張狀態,活躍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要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強調最優化。
(七)教學形式相統一和最優結合原則
語文課程的全班教學形式可以發揮集體優勢,集思廣益,有利于小學生在熱烈的氛圍下學習興趣的養成,而分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合作與競爭的環境下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6]。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每一名學生,及時發現和彌補不足。教師要在適當的情境下將這三種教學形式最優地結合起來,發揮每種形式的最大作用。
(八)教學方法最優結合原則
巴班斯基指出:“在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如果人的所有感覺器官——視覺、聽覺、觸覺等器官——盡可能地都參與進去,那么這個過程將會進行得最為有效”[7]33。小學語文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美妙、語言運用精妙、思想表達深邃,這些都需要學生調動所有感官進行深入感受,如果語文教師只是單純以以往的口述方式授課很可能達不到最佳效果。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中《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不妨先展示小雞、小鴨、小馬等課文中出現的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們猜是哪種動物,然后讓學生描述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的這些小動物有什么特征,最后配合教師對課文的形象生動的講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迎合了孩子們的認知方式,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九)發揮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原則
巴班斯基指出,遵循這項原則的重大教育意義在于它是“培養有共產主義覺悟和積極性的、有符合社會要求的生活立場的人”[8]34,如果沒有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的學習,這種意義的實現只是空談。為此,小學語文課堂要創設一種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自覺、積極、獨立地思考課文中所表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在一篇篇精美短小的課文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語文課堂才能發揮培養學生自覺加強認識、積極思考問題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作用。
(十)再現的和探究的學習認識活動相統一和最優地相互聯系的原則
再現的教學方法即當前依然占主導地位的講授——傳遞式教學,不可否認地這是一種傳遞間接經驗的最快速的方式,但這也造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果在小學教學中一味地運用這種方式將扼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學生語言水平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形式雖彌補了這一點,但也要注意到,這種教學形式雖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它費時較多,不利于掌握教材和進程控制,且對教師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要把再現的和探究的學習認識活動最優的統一起來。
(十一)形成良好學習態度的原則
激發和誘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從培養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入手。內部學習動機可以激發和維持學生從內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考慮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入課文創設的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十二)檢查和自我檢查的原則
檢查可以讓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以適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以使學生發現自己的缺陷有目的地進行彌補。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檢查時要注意檢查的及時性、評價的公平性和反饋給學生時態度的平和性,要多表揚,如,“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獨特!”切忌一味地懲罰,因為,懲罰只能讓學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不知道“怎么做才對”。
(十三)教養效果和教育效果相統一原則
這一項原則是基于社會發展和進步,教學應與時代保持同步而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知識技能、技巧性很強,如掌握字詞寫法、掌握閱讀方式等都有其內在的規律,但要注重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這些硬性的知識,還要對其深刻掌握以達到熟練運用。要在合適的情境下自覺運用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保證教養效果和教育效果相統一。
結語
巴班斯基這些教學原則反映了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揭示了教學的普遍規律,對我國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充分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學生、體會教育內涵的基礎上,運用巴班斯基提出的這十三條教學原則,以期達到教學過程的全面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蘇]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般教學論方面[M].張定璋,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